博物馆展陈照明的光色还原

2018-01-29 22:06石琴安徽省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光色色温照度

◆ 石琴(安徽省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一、先有光,再见色

光是万物之源。光照到物体表面,勾勒出它们的轮廓;在物体背后聚集阴影,给予他们深度。沿着光明与黑暗的界限,物体被清晰地表现出来,获得自身的形式;通过调节光源合适的照度,物体本身的色彩被展示出来。光与色相互之间的关系,处于无限联系之中。

点亮空间、照亮文物。在博物馆中,光是神圣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首先,可以说没有光就没有空间,当一个物体被照亮后,必然产生各种光影结构,还原真实的物体呈现在观众面前。它们之间带有某种逻辑关系,可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是物理上的。其次,文物的意义也需要光的动情倾诉,文物的呈现除了普通物理意义上的三个维度以外,还存在一个“时间”的第四维,因而通过灯光的变换,从心理逻辑出发,我们可将某种时空色彩重组。灯光结合其外在动势感使文物本体的内在寓意扩大、延伸,进而感染观众。

二、认识博物馆中的光色

人类对颜色的感知是很主观的,人和人之间会有不同。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定量的方法来评价光源对色彩的还原能力。因此CIE在20世纪中期开发了CRI方法,用来评价当时出现的荧光灯和金卤灯等气体放电光源。从Munsell颜色系统中挑选8种颜色,将它们定义为R1-R8。R1-R8缺乏饱和颜色,同时也不能代表自然界中存在的颜色。因此后来增加R9-R14来做进一步的评价。它们是饱和红、黄、绿、蓝、肤色和橄榄绿色。相对CRI评价方法,最新出现的TM-30方法依靠一整套99个更加能够代表自然界真实颜色的样本。新的颜色度量标准意图更加公平更加精确地描述LED和其他光源的色彩还原特性。

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考虑,一般有三项基本功能需要对照明的光色质量提出较高要求:一是展览功能,要求照明对展品达到一个舒适的可视性。这个要求跟照明的照度、显色性、喜好性均有关系;二是对展品的保存维护功能,这需要照明对目标物品的光质损伤达到最低,传统光源(如卤素灯、荧光灯)中的紫外和红外光谱成分是危害最大的,相比之下LED光源则可以较方便地调 控光谱以减少有害波段;三是研究教育功能,例如修护师或文物研究者在工作台环境下的照明需求,需要照明达到最大的显色恒定性,这是为了保证观察到的颜色恒常一致,与日光效果相比,或与喜好色相比偏差达到最小。

LED光谱具有稳定性特点,比传统光源更加适应以上要求。如果不仅仅考虑现有市场上的白光LED, 比如常用的冷白LED4000K色温、暖白LED3000K色温,高品质的LED光源理论上是可以达到一个比传统光源更合适的显色性水平的。显色性指标目前是一个在变化中的标准,绝大部分相关研究的整体目标是探究博物馆LED的照明需要一个怎样的色温、怎样的照度、怎样的显色指数,要达到多低的损伤和耗能,才是可靠的、舒适的。

三、高品质的显色指数使用

大部分研究者得到的博物馆照明评价因子结果都是类似的,我们所认为的最佳色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下的差别是较大的,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文化背景不一样,也可能是因为样品题材风格不一样,模拟策展的主题不一样。博物馆LED的照明需求,可以不再依据传统的没有标准的肉眼反馈,而是通过物理测量建立和视觉量的联系,根据不同展品风格和环境建立不同的色光要求。

博物馆中的陶瓷佛像与金属佛像因其材质的反射系数不同,所体现的色温有较大差别。陶瓷佛像光洁明亮,而金属佛像却略显暗淡。对于此类对光不敏感的展品,我们在进行照明设计时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照度,同一色温, 这样会让某些展品显得暗淡无光;同样也不能尽可能地加大照度,这样参观的视觉亮度不会明显提高,同时还会产生眩光,不利于节能。所以我们在进行不同的展品照明设计时,应该针对不同种类的展品进行不同亮度及色温的选择,这样才能还原展品本色的色彩,达到理想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能更好的保护展品。

四、博物馆光色质量运用展望

博物馆LED展陈照明改造及其光色评价是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项目,综合目前国内博物馆的硬件条件,虽然实地研究尚未展开,但是技术手段完全可以跟上国际先进水平,缺乏的只是高校、照明制造厂商、馆方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博物馆人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灯光,感觉灯光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灯光,为参观者提供舒适的视觉条件,通过各类光色的协调,体现照明风格,增加艺术美感,达到灯光设计意图所刻意创造的空间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审美需求、心理需求。

猜你喜欢
光色色温照度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恒照度智慧教室光环境
电子投影机照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鸡舍LED光色智能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板上芯片集成封装发光二极管的光色检测系统
基于DALI协议的色温可调节LED照明控制器
选择合适的色温
电视照明中光色的运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