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亚鹰 刘一鸣(湖南理工学院)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以色彩体系的科学构建为基础,以色彩混合方式为重点,以色彩调和法则为难点,围绕人们对色彩感知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过程中的综合运用,传授色彩理论及实践应用的课程。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典型色彩体系的构成原理、色彩要素的定义、色彩混合方式的概念、色彩调和的实施手段及科学配色的变通法则。笔者主持的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研究,旨在通过独特的课堂实验教学的方式,直观地呈现色彩变化的效果,引导学生探求色彩变化的内在规律,从而掌握色彩调和的理论及实施方法,培养出学生针对设计要求进行色彩搭配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在还有许多学校教授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师,多是美术学绘画专业的教育背景,教师对色彩知识的理论是源于美术绘画的色彩学,更倾向于艺术家对色彩感知的主观意判,强调个性化的色彩情趣,并不是以大众审美为目标的服务导向,与课程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有差距。设计专业不同于美术学专业,其作品的最终形式是以产品的形式出现的,既然是产品就一定是以客户的需求为服务目标的,对色彩的运用就要着眼于广大客户的普遍认知与感受,而绝不是设计者自以为是的主观标准。
色彩构成课程是设计基础课程,现在的设计已经是数字化平台设计,过去传统手工调色的形式已被数字图形图像软件的操作所代替,参数化精确调配色彩、科学计量色彩已成为现实,传统依靠经验进行色彩运用的方式正在被淘汰,但我们现在的教材中对数字色彩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设计实践的需求。色彩构成基于人们对色彩的科学认知,以参数化架构来揭示色彩关系的内在规律,因此笔者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色彩的主观认知弱化,强调色彩内在的客观结构图谱。
在色彩构成课程中,色彩关系是可以用参数来运算的,那么色彩关系之间的变化是能够进行精确计算的,在这个背景下,色彩构成课程强调精度运算和微观度量,过去那种凭感觉手工进行色彩匹配和调和的方式,已不能准确呈现当今科学观念下的构成现象。
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色彩构成观念,笔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构建相关的实验教学模块,实现直观的色彩视觉实验,让学生对过去的色彩理论进行科学验证,去伪存真,形成科学的色彩构成理论体系。本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似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了实验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视觉实验手段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色彩调和、对比、视错觉等各类形式的色彩变化,以及色彩在空间或时间状态下的各种混合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色彩的多种典型应用案例,来解释色彩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原理,意图在深层次下对色彩构成关系进行揭示。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做出专业方向上的判断与评价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发现本课程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力求对色彩构成体系实现全面的理性认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色彩构成需要对色彩的理论架构体系、色彩系统的构成模式、色彩原色与补色间的交互关系、色彩直接或间接的空间关系、色彩转变的时间形态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应用,本课题研究经过对多种课程教授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以色彩实验为引导、以直观视觉感知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实验的学习基础上,逐步发现色彩变化的内在规律进而形成最为直观的色彩认知和印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将以往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知识体系进行再论证和纠错,解决了过去通过视觉经验所建立的色彩构成知识体系中所出现的误差现象,实现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
色彩理论体系包括光与色的辩证关系,色彩的色相、饱和度及明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色彩的原色、间色、复色之间的调和及对比关系等客观科学理论。同时还包含了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主观喜恶的情感因素。色彩体系因为源于不同的色彩认知基础,所以形成了多种自成体系的、相对完备的构成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既有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也有以主观推断为手段的,当然更多的是在对前人色彩体系逐步完善后的改良型色彩理论体系,人们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纠错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色彩知识理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扩大着色域感知的范围,我们正从色彩辨别深入到理论推断、实验求证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人们再现色彩的技术手段的提升,我们对色彩的认知将越来越精确,对色彩关系的求证将逐步走向参数计量的科学层面,因此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将增设数字色彩RGB、CMYK、HSB、LBA等模式的内容,同时对空间混合、时间混合的内容也设置独立的知识模块。
本课程改革是立足于现代数字色彩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别于传统绘画基础下的经验型色彩关系总结和色彩模式的推断。在数字色彩体系里面,色彩的要素、元素及变化调配的手法都是建立在参数化色彩模式基础下的,通过屏幕显示模式来呈现的新的色彩构造模型。因此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转变学生源于主观调色经验下的色彩认知,需要在课堂上利用信息化可视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地展示色彩的变化规律,方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视觉感受来判断色彩变化的真实效果。过去,对于色彩调和都是手工调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调和的各种色彩的剂量程度都无法进行精确测量和换算,也就导致色彩混合的最终结果都不精准。在做色彩调配的过程中,最终调配的结果都多少带有调配者的主观意愿,无法做到客观精确的混合效果,因此在色彩调配的课堂实验过程中要以精准的单位值进行科学的混合,为实现这一参数化的调配结果,我们将用数字图像软件的数字化色彩混合代替传统颜料的手工色彩混合,以参数化精确的色彩单位代替经验型色彩比例,实现精准的色彩调和效果。例如笔者在做两个色彩等量调和实验时,用手工调试的方法,没办法实现一比一的剂量调配,也无法做到完全均匀的色彩搅拌,那这样就无法保证最终色彩调配结果的客观性,而当我们使用数字色彩进行调配混合的时候,色彩的分量、纯度、饱和度、调配的均匀度都是参数化的,这样才能保证最终调配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我们在进行手工混合时,哪个颜色在前哪个颜色在后,都会对混合结果产生影响,将产生不同的色彩倾向,而通过数字图形图像软件进行数字色彩混合时,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谁前谁后都是一样的,这种实验模式即使多次重复也会保证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数字化色彩实验才能通过标准的实验流程呈现共同的实验结果,确保色彩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门课程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为学生今后设计思维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的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教学实施手段都应与设计行业当前的形态和未来发展方向一致,必须服务于当代数字化设计实施流程。笔者在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中,明确地将传统的手工色彩调和方式转变为设计软件平台上的数字色彩调和方式,通过大量直观的实时色彩构成实验,让学生自主判断色彩知识体系中的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不再迷信书本和权威,使他们养成自主判断、自我探讨的思维能力,从而发现色彩知识体系演变过程中的观念性变化,及时掌握那些随着现代科技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学科知识。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和掌握色彩知识已经是一个次要的教学目的,笔者力求通过这种实验型的教学方式开展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过去传统的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直观的验证和更新,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面对快捷运作的数字化设计行业要求,我们的高校基础课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对接行业人才的技能需求,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和专业软件平台,充分吸收最新学科研究成果,打造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采用更加直观的数字教学手段,方能实现高等教育追求真理、校企协同、高效转化、科研与实践同步发展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