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的问题与反思

2018-01-29 21:16:32
内蒙古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香山技艺文化遗产

(江苏省文化馆 南京 210000)

一、引言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其活态与实体相结合的性质,对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记录变得尤为困难。而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能力为应对非遗保护中诸如文字记录能力有限、纸本更新的速度较慢等难题提出了新的可资利用的手段。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计划”,将数字化思路引入非遗保护的领域。相较于欧美的数字化保护发展状况,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数字化道路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导的非遗数字化工作的重点在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制定技术标准和制度保障,以为各个项目的保护提供可执行的模板。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起始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第一期试点。其间,江苏省“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白蛇传传说”“海州五大宫调”三个项目参加试点。目前,这3个国家级项目试点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同时也编制完成《江苏省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工作规范标准》。近五年来,先后投入近500万元,对省级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2015年,又完成了10个江苏非遗“记忆工程”省级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包括南京市“跳五猖”、苏州市“碑刻技艺”、昆山市“锦溪宣卷”、镇江市“南乡田歌”、扬州市“刺绣”、泰州市“道教音乐”、泰兴市“泰兴花鼓”、徐州市“邳州跑竹马”、盐城市“建湖杂技”、沭阳县“淮海戏”。并启动第二批南京金箔锻造技艺、南京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惠山玉祁龙舞等18个“记忆工程”重点项目抢救性记录试点,有关1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也随着开展。其中的一些成果已经可以通过数据库、博物馆和专业网站进行检阅。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各种成熟的技术形式的涌现。特别是2010年之后,非遗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含有资源整合目的的语汇的出现暗示了数字化工作的积累已经达到较为丰富的程度;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的结合也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保护方法、实践目的和工作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作者熟悉的江苏地区非遗保护的成果,希望对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影响下的非遗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对正在进行中的诸多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或许有所启发。

二、数字化保护的理念和手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记录、保存活态与推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诸多新兴的科技手段被引入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领域。其中最为基础的方法是通过对非遗项目相关信息的采集,以文字、图像、语音等可视化手段,综合记录并呈现非遗项目的历史、现状并追踪其发展情况。以江苏省开展较早的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数字化采集工作为例。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数字化采集工作小组首先进行了数字化采集方案的编订,其后的信息采集多是采用文字、照片和录音录像的方式,对香山帮建筑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记录。在《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项目采集方案》编订的同时,2013年又完成了《香山帮人物访谈现场技术规范》和《香山帮人物采访序列》,以掌握技艺的艺人为核心正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特点所在。从香山帮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包括了文管部门工作人员,高校专家和非遗技艺传承者的工作组已经可以较为灵活而合乎章程地展开基础的记录工作,而先进的技术手段的配合反而成为记录过程中研究者和参与者更为关心的问题。

在对基础信息搜集和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拓展、加工和整合。怎样使得零散的信息便于广泛地传播和集中被查阅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既依赖于可以提供数字技术的机构的水平,也关涉技术平台背后的总体的文化设计和政策支持。2014年,镇江市就采取“集中讨论、专家论证、录音录像、采访搜集”的方式,完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中的白蛇传传说数据资源采集任务。在数据呈现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源,数字信息在空间、时间和文化谱系上都得到系统的加工和整合,由此能够还原到全局化的结构中,凸显白蛇传传说在神话母题、民俗空间流布和传承流变等领域不同的地位和特点。而这种采集的思路又反过来影响了对采集数据的拓展与运用。如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展示向不同受众的传播;与现有的民俗曲艺的结合;跨越区域的联合拓展;借助于丰富的学界资源等形式,将既有的信息推送出去,盘活了抽象的传说故事蕴含的复杂的文化内涵。虽然目前还没有对跨类型跨地域和跨时段的信息进行综合统筹的成熟的网络平台,但是随着地方个案的不断积累,为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信息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便利。

对这些系统地录入的数字化信息,一个更为迫切的需求是使用者与资源的多元互动,这要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对既有信息的灵活运用。以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项目为例,“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的一种采用特殊地方腔调的、用曲牌来演唱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有声资料的保存更为抽象,连云港市在既有的传承和保护体系上,提出了建立数字化生态博物馆的构想。在制作影像的过程中,集中了演员、伴奏及爱好者约百人,拍摄了数月,收集了近十万字的文字资料、数十小时的影音资料和数百张照片资料。与此同时,连云港还把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各展示点和传承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展示点配备了适宜的电子设施便于民众搜索和阅览,数字化博物馆的设置与社区、学校、公益性事业单位、专业团体、高校等各方共建五大宫调传承体系的框架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数字化保护在非遗保护中的特殊角色。

三、问题与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试点的过程正是积累经验和反思保存方式的过程。此前的研究已经指出了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存在技术支持不足、工作协调性缺失和整合平台缺乏等问题,笔者在参与江苏省非遗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也不断留心数字化保护所面临的难题,有的问题是针对保护工作中的技术细节,但更多的牵涉到管理和保护理念的大方向。现根据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罗列如下:

第一是数字化工作对既有资源的有效整合。由于非遗的地方保护工作在我国是由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在数字化整理的过程中,容易忽略高校、传媒、社会团体和传承者已有的资料积累工作,新兴媒体的兴起有时甚至忽视了此前大量文字资料的重要价值,而这些资料虽然没有影像和图片生动,却很可能裹挟着对非遗项目历史和内涵的重要信息。同样,数字化的成果也应该兼顾与传统媒介的融合,如与传统的文化平台的对接。使得更多的无法享受最新科技终端的人群也有可能接触和了解数字化保护工作带来的福利,这是在城市中以科技文化为凭借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容易忽略的侧面。面对如火如荼的各地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展开,对这些信息的汇总将便于对已有成果的检阅和传播。另一方面,非遗成果其实可以被放置于已有的文学、历史、社会学数据库中加以利用,与既有的数字化工程的对接需要更多专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可以说,整合的思路应该存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设计、执行和运用的各个环节,将既有的资源以及将新采集的资源利用到最大程度,需要既经济又灵活的考量。

第二是重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笔者曾经对江苏诸多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访谈的目的集中于探究非遗传承人学艺和传承发扬非遗项目的个人经历。其中触动最大的是传承者们在口述时希望得到的尊重和情感关怀。这一经历使笔者反思这种人文关怀也应该渗透到数字化保护的每一个具体情境中。生活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中的民众所关心的侧面是什么,对非遗项目充满兴趣的普罗大众真正希望了解的是什么,传承技艺的人群所能够和企盼被保存的又是什么,这些内在的诉求虽然无法完全改变行政和学术上既定的保护思路,但却是在保护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得到反思和随之调整的方向。

第三是对保护活态的进一步推进。众所周知,人类文化遗产只有在使用和创新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保存,但是越来越多的濒危遗产在提醒人们保留火种的急迫性。数字化保护其实也应该追踪和呈现非遗项目被保护的状况,非遗项目的实质与其被立项保护的现状同样重要。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常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却很少关心记录的行为与保护之间的联系。将记录的目的局限于记录本身,而没有时刻指向保护,特别是保护活态的终极目标,这对记录的内容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收集的数据多集中于非遗项目的历史、表现、特点等,却很少记录传承者的心理、生活状况和诉求。

四、总结

本文虽然是基于作者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的经验而作,但是在更广泛的非遗保护领域或有启发意义。非遗保护的数字化无疑是今后数十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在汲取先进的技术经验的同时,不同的地域、人群和性质的非遗项目也在挖掘自身数字化保护的新路径。在这一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的初期,对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反思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非遗数字化保护不是一项瞬时的工作,而是持续的保护工作的一个环节,它所记录的非遗项目的特质和其发展、甚至消亡的过程都将成为人类的遗产。作者始终相信依靠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数字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记录和传播手段,必将更好地实现非遗保护的目的。

猜你喜欢
香山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北京香山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10:02
游香山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14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中国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07: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