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燕岚,徐丽琴,马力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上海 200137)
本文选取112例初产妇并深入分析在促进初产妇泌乳过程中采用穴位按摩结合辩证施膳中医护理的效果。
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112例初产妇,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观察组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8.56岁,剖宫产20例,顺产36例;对照组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14岁,剖宫产21例,顺产35例。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给予初产妇实施早期哺乳指导、常规营养膳食及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采取穴位按摩结合辩证施膳中医护理:护理人员协助初产妇取位俯卧位并利用橄榄油、双手拇指后推按合谷穴及少泽穴各5次[1],指压合谷穴时需要利用拇指指腹朝小指方向用力且将按摩时间控制在10~15 min,指压频率为60次/min左右,产妇自觉得气。指压少泽穴时利用拇指指甲尖端掐按5~10 min,掐按60次/min,产妇自觉得气。对于少乳初产妇而言,推按以上2个穴位后,给予初产妇推膀胱经肺俞至胃腧穴各5次[2],然后叮嘱初产妇转为仰卧位并利用双手按摩放松初产妇乳房,穴位选择乳晕、库房、中府、屋翳、膺窗、天池、乳根等进行点按,标准是轻微胀痛,时间在5 min左右,利用五指梳抓初产妇乳房8~10遍,给予初产妇摩揉放松乳房并自一侧乳房基底部各个方向向乳头方向按摩推压乳腺管至乳晕(注意手法由轻至重)[3],反复次数是8~10次,停止标准是少量乳液排出,最后放松乳房,给予气血不足初产妇加按足三里、少泽穴及三阴交穴并给予肝郁气滞初产妇加按期门、膻中、太冲穴,每个穴位点按3~5 min,标准是局部穴位酸胀及皮肤微红,以上穴位第1次按摩时机是产后0.5 h,产后第1天按摩间隔时间是2~4 h,第2天起,按摩次数为3次/d。注意:按摩期间需要左右手交替进行且连续进行7天按摩。
经过穴位按摩后,若仍少乳则实施辩证施膳:①催乳药膳汤。补气血采用参芪炖鸡汤、通草鲫鱼汤、花生猪蹄汤,疏肝理气采用黄花菜瘦肉汤、青皮通草猪蹄汤、丝瓜通草瘦肉汤,根据临床辩证任意选择,连续7天用药;②催乳调养茶。补气血方:党参、桂圆肉、黄芪、淮山、当归、大枣、通草、玉竹各10 g,疏肝理气方:丝瓜络、青皮、王不留行、合欢、通草、当归、北芪、百合、川芎各10 g,柴胡5 g,可作为茶水分多次饮用并控制在7天用药。
利用抽血测定两组初产妇泌乳素水平,利用评分表法判定两组初产妇泌乳量、泌乳量、泌乳量。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分析发现,观察组初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为(1.98±0.44)d、第1天泌乳量为(11.93±2.04)mL、第2天泌乳量为(1 0.99±2.1 3)m L、第3天泌乳量为(1 3.8 5±2.77)m L、产后2 4 h泌乳素水平为(1 6 4.2 5±8 9.0 4)n g/m L,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的(4.28±0.91)d、(10.37±2.66)mL、(9.28±2.57)mL、(11.99±3.61)mL、(121.88±78.1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前泌乳素水平为(104.16±62.32)ng/mL,对照组产前泌乳素水平为(85.23±56.32)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实践证实,母乳喂养意义重大,可促使婴儿免疫力、智力明显提升,可促使婴儿猝死率、儿童期肥胖率、过敏率明显降低,可明显改善母婴不良结局。据相关性文献报道,促进母乳喂养顺利进行的时机是在婴儿出生第1 h进行母乳喂养,最初6个月,需要坚持纯母乳喂养,可促使婴儿身体健康并促使婴儿智力提升。目前,临床上初产妇一般情况下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再加上高龄产妇及剖宫产、孕期营养不均、生活不规律等因素,产后缺乳情况较为严重,需要给予初产妇实施穴位按摩结合辩证施膳中医护理,可获得理想护理效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第1天泌乳量、第2天泌乳量、第3天泌乳量、产后24 h泌乳素水平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促进初产妇泌乳过程中采用穴位按摩结合辩证施膳中医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