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存收(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分社)
费 俊(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
数字革命所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所有的传统产业,而出版作为人类重要的知识传播产业,其数字化的进程也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那么数字时代的出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对我们的传统出版产业造成了何种影响?数字时代的出版带来的绝不仅是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使大家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内容,这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数字时代的出版还激活了两个新的趋势:第一,是新的阅读体验,数字时代的阅读已从以视觉为主导的体验慢慢演变成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感官的体验模式。第二,是新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数字手段极大地扩展了纸质图书内容的表述方式,从传统的图文到今天的视频、音频、交互游戏、增强现实等富媒体形式;另一方面,以交互叙事为手段构建的内容也将成为数字时代出版物的重要特征,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打破传统叙事的固有逻辑结构,通过用户(阅读者)和内容的交互形成可变化的、多线程的内容结构模式。教材出版作为出版产业中的一个分支在随着环境趋势的变化而改变的同时也在探索自身的规律和相应的表现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CD-ROM光盘的商业应用也使出版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那个只有极少数人享有互联网的时代,教材配光盘曾经流行一时,光盘的内容不仅拓展了纸质教材的内容,还有效地呈现了纸质教材无法表现的视频、音频、动画等素材。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纸质教材配套的形式出现了多种样式,除了书配盘外,还出现了书配卡、书配网等多种新形式,在现在看来这只是个教材发展过程中的一环,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互联网对出版业的影响不只是传播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在大家讨论“纸质教材会不会消亡”的同时,也给教材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
2012 年兴起的 MOOC,将传统线下课堂有效地引入了线上,这不仅改变了课程建设的方式和方向,而且使教材与课程之间呈现强相关关系,带来教材建设的变革,催生新的教材形态和研发策略。①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形态教材,不但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与呈现形式,而且还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拓展了教材内容的宽度和深度,这类教材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类教材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所谓关联性主要指纸质教材与拓展资源之间的有效关联,从该类教材的结构来看,主要以纸质教材+拓展数字化资源组成。其基本框架是建立在原有传统教材结构基础上的,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减。增的多是与教材关联的二维码拓展资源、小贴士等辅助类内容;减的多是原有叙述太过冗长且不利于表达的内容,缩减部分大多是用拓展资源的富媒体代替,如视频、音频、动画等。这样一来不但使教材变薄、变轻,而且拓展资源的利用也更贴近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碎片化的轻阅读。
在该类新形态教材中内容与拓展性的富媒体数字资源能有效对接,两者之间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并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导图。
此处所涉及的针对性主要指两点。其一,是指纸质教材知识点的针对性,在该类教材的内容设计上注重知识点的提纲挈领,突出重点部分,弱化次要部分;其二,是指配套拓展资源具有的针对性,该类教材中涉及的拓展资源都是针对重要知识点或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视觉、听觉等资源。借助这些资源能帮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眼界。
在使用该类教材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和互动交流能力。例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iCourse 教材”为例,与传统教材相比,“iCourse 教材”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交流与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教材读者可通过 MOOC 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读者的参与感;MOOC 学习者的精彩观点与讨论通过教材的分享有望被更多读者了解,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既是学习者自主维系课程口碑效应的源泉,也是读者购买与长久保存教材的动机。②
在MOOC背景下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在教材发展的历程中向前迈了一大步,它也代表了当前教材建设发展的前端,极好地解决了当下课堂教学与拓展资源的关系,并为数字时代新形态教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若干的可能性。其实在教材出版行业寻找突破口的同时,杂志类图书不断地在寻求与科技、艺术相融合的解决方案,并优先教材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具有价值的案例和成绩,这些成功的范例为未来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这些先行的杂志出版物大多以交互式数字出版为核心,数字出版与纸质文本相对应,并增加了许多富媒体的资源,这些富媒体不仅包含了视频、音频、动画、动态图形等多媒体形式,还包括了互动游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拥有更加丰富体验的媒体形式。目前富媒体内容已经成为大量交互式数字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动态图形和游戏等内容形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物的叙事方式,还为读者(用户)创造了新的内容价值。既可以实现传统的阅读体验,也可以碎片化地从手机客户端浏览纸质媒体无法展示的动画、视频等资源。
例如,我们《中国美术史》教材也可以同期开发类似《韩熙载夜宴图》APP的应用两者形成一种交互叙事,在APP应用中用户可以在画卷中以秉烛夜游的方式将画中艺伎幻化成真人表演动态,并听到当时的乐曲,这些由现代人根据考据重新演绎的动态视频成为人们体验古人风韵的重要内容,而鉴赏层中还设计了丰富的音画讲解、专家点评以及茶道、花艺和舞蹈等视频内容,这些富媒体的应用不仅创造了穿越历史画卷的神奇体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对原画多纬度的深度解读。富媒体内容的设计原则是要考量叙事的有效性,比如一段视频采访通常比一篇文本采访更有场景感和沉浸感,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富媒体来表达,比如一段优美的诗歌,它可能需要的恰恰是安静的文本呈现,由读者通过阅读的过程来形成丰富的共鸣。富媒体内容的设计一定是为了提升内容的表现力,切忌为动而动。
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读者,在数字时代读者的需求是什么?教材的出版行业如何面对风云变幻的互联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读者——阅读者,强调的是以阅读为核心的行为,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阅读者的身份也在变得模糊。作为教材的出版来说,随着阅读者身份的改变,碎片化的知识越来越多,教材的编写或者样式也应相应变化,因为阅读行为在不断地扩展。试设想将来的教材不仅可以读,也可以用,还可以玩。它具备知识与功能载体,它既是实体的纸质教材又可能是一个实用工具,比如财会的教材中可以植入财会的计算器,这可能成为读者非常实用的财会工具;一本历史书中可以植入当时社会背景的历史游戏,在娱乐中获取知识……
尽管我们很难预测10年或20年后的出版会是什么样的形态,但是我们十分确定的是出版将不再局限于以纸张为媒介的单一形式,同时,也不会是只依赖数字媒介而存在。未来的出版将是跨媒介的和超体验的。随着各种生物科技、智能硬件和新型材料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不再需要通过一个硬件,而是通过一个纸质媒介来阅读数字内容,我们不必再去费尽心机地用数字手段来模拟纸张的质感和肌理,因为它既保留着丰富而微妙的纸质美感,又拥有智能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是我梦想中的智慧而感性的阅读之器。
注释:
① ②王友富.MOOC背景下的教材形态与研发策略初探[J].中国编辑,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