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新构建*
——以台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2018-01-29 10:39刘富丽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应用型校企

王 芬,刘富丽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一、引 言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地方性高校而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关系其发展大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2015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性高校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1]。要做好这一点,显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是关键。与传统的高校单主体育人模式相比,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与高校一起作为育人主体,整合两方资源,能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能比较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与用分离、教与学脱节的问题。但从实践效果看,“校企协同”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互联网+”的到来以及它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对商业模式和教育产业产生的巨大变革,给现有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带来了重新构建的契机。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如何培养符合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实行校企协同是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高校在育人模式、实施路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

(一)“校企协同”层次较浅,效果不佳

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几乎所有的地方性高校都采用了“校企合作”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协议对双方权利义务做出规定。很多时候这种规定相当笼统,双方合作关系松散且脆弱,合作层次也较低级。在实施环节,由于学期进行中有正常的校内课程要学习,所以校企合作中关涉到的企业内容多在假期进行,主要形式是师傅指导、学生进岗实习。相对不足的部分是学生的实习受时间、企业业务范围以及岗位职责范围的限制,内容较为局限;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企业指导师傅的顾虑和学生的消极对待,使得学生在企业的短期实习期间多的只是局外的观察,失去了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另外,一家企业哪怕是大公司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岗位其实也很有限的。因此,学生的实习多以分散实习为主,在这个需要校方和企业相互衔接的环节,很容易出现管理缺失的问题。这样,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效率就会大受影响。

(二)权、责、利脱钩,企业缺乏内在动力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中,常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即所谓的“校企合作失灵”。企业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做任何决策时,都会进行投入产出的衡量。于企业而言,只有权、责、利对等时,它才有进行“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和主观意愿。但在现有模式下,多数学生进入企业不在其生产制造环节。于企业来说,短期内无法实现利润绩效,反而需要增加额外培训成本;如果是学期见习、暑期实习的话,还要考虑因人员流动因素给企业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政府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很难获得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因此,企业对协同育人的模式常常不太热衷,即便签约成为校外实习基地,在合作本质上也常常浮于表面。

(三)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校企协同难以长效开展

校企合作涉及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等重要主体,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但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它原本应该通过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以引导高校为对接地方产业设置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培养能为地方发展服务、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2]。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税费减免和财政激励政策,让企业有动力深层次参与校企协同育人。但显然,在现有模式下,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相关政策法规跟进滞后,激励机制缺乏,致使校企协同难以真正落到实处,难以进行长效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新构建

(一)背景

台州学院是台州地区惟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台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责。台州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活力强劲,出口是其经济的主要拉动力。2017年,全市出口总值为1406.3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出口1011.8亿元,占比高达73.3%,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3]。从台州市经济发展特点看,对既懂语言又懂商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着很旺盛的需求。为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2014年,台州学院获批设置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8年,第一批商务英语本科生共计115人顺利毕业。其中,7人选择继续求学深造;108人选择直接就业。从就业数据看,从事外贸岗位的学生占比为84%;留在台州就业的学生占比为60.18%。

(二)“互联网+”的内涵与影响

2015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4]。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从人才需求侧一端考虑,主要是“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渗透和影响。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主要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外贸主体以专业的贸易公司或大中型的生产企业为主。受限于资质、规模和人才等因素,中小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有较高的门槛。但“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它让外贸变得更为简单、便捷,买卖双方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连接和协调各类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包括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物流服务、跨境支付服务以及跨境衍生服务[5]。换言之,“互联网+”背景下的进出口贸易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双方可以藉由电商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沟通达成交易,其交易模式也逐渐多元化:B2B、B2C(Business to Consumer)、C2C(Con⁃sumer to Consumer),不仅企业,甚至个人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化开展跨境电商交易。

从人才供给侧一端来看,便是“互联网+”对于高校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潜移默化的渗透,高等教育正突破封闭性的物理空间,不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内容和方式,都不断向外延伸,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在“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完全打破了以往常规方式。由于“互联网+外贸”这种新形态商业模式的出现,使得外贸业务可以藉由一个交易账号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企业(交易账号)进驻校园,将其一部分业务搬进校园,在原有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升级打造“校中厂”模式。于企业来说,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可带来潜在的利润,同时也为它储备人才。于学校而言,可以在一个完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且其物理空间还在校园里,风险可控。对双方来说,符合互利共赢原则。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新构建:以台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它给外贸行业和高校教育带来的变革,为地方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校企协同”模式提供了优化的契机。为适应地方发展需要和企业需求,台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在既有平台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深入校企合作,重构了“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它是育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各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说,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地方性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地方性、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化”的要求,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是指走到企业和用人单位中去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社会对于“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请进来”是指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内专家共同探讨论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整合进去,与时共进,实现“校企协作”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与优化。

2、实施路径的构建。我们尝试构建了“三进三出”的校企协作体系,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融入日常教学,贯穿四年大学始终,希望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无缝衔接。同时希望借助“互联网+”,打破原有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的弊端,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在实处,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一进”是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生走进企业、深入工作第一线,切身体验职业环境、部门设置、工作流程以及完全不同于校园的充满竞争和进取的企业文化。“一进”后的“一出”是指校园的回归,但并不意味着校企合作的中断,在持续性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实验室,在“互联网+”推动下建立实训新模式。该模式特征之一在于实训辅导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职教师共同负责。企业导师有外贸实战经验,专职教师有教学经验,各有所长,相互融合。双方导师可以根据企业导师所在企业的具体产品及其工作经历一起创设与实际工作难度相似的教学情境,设计特定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实训效果。该模式特征之二在于实训过程的递进性。由于“互联网+”的推进,外贸业务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可以藉由一个交易账号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这就使得我们学生在完成一系列模拟外贸交易的实训辅导后,经由导师考核,可在相关跨境电商平台上如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等以企业产品为对象进行外贸的实际操作,将学习与实践融二为一。

(2)“二进”是指在一、二、三年级的暑期,组织学生进行为期至少三周的专业认知实习。为确保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地签约了40多家台州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正与美国杰克逊维尔州立大学(JSU)和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洽谈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计划每年选拔20名学生,赴海外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专业认知实习。同时,为解决分散实习过程管理难、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从2014年开始,与浙江校友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暑期专业认知实习的管理将基于校友邦在线平台展开。通过实习过程资料提交、每日签到、周日志在线批阅、实习报告在线评审、实习成绩在线鉴定等功能,帮助学院和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规范暑期实习管理,保证实习质量。“二出”是指暑期认知实习后新学期的回归,每一次回归都因前面“进”的积累而带来质的提升。校园内的实践依然不会因时空变动而中断,我们将计划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升级打造“校中厂”模式。即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允许企业(交易账号)进驻校园,利用“互联网+外贸”平台,将企业的部分外贸业务搬进校园。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能力,还可为企业带来利润、储备人才,甚至还有可能利用“校中厂”平台孵化出一批项目或初创企业,对高校和企业来说,一举多得。

(3)“三进”与“三出”主要是指学生大四阶段的毕业实习和整个“校企协作”实施路径的完成。为了有效衔接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我们把毕业实习放在最后一学期,时长为三个月,由学生自主选择岗位,完成用人单位和社会给予的考核,这也是对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协作”模式的一个检验和评估。

3、“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商务英语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走国际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既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也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但是,人才培养需要配备相应资质的师资队伍,商务英语专业应积极推进教师团队建设,构建鼓励教师参与的激励机制,支持和促进教师跨时空团队的形成发展。可以通过创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课程教学服务体系,推动教师专业化分工和集成化管理,将教学从教师的个体劳动转化为团队合作[6]。随着“互联网+”的推进,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模式的兴起,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仅具备语言能力、商务知识,还要与时俱进,能熟练操作当前的各种电商平台。因此,学校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参与专业实践、科研开发,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业务部门一线挂职(顶岗),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此外,积极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也是一种举措。

四、结束语

“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它给外贸行业和高校教育带来的变革,为地方性高校的“校企协同”模式提供了优化的契机。随着“互联网+外贸”这种新形态商业模式的出现,大量外贸企业开始顺应形势,纷纷转型,由传统的自营或寻求代理实现外销的模式向跨境网络销售模式转变。地方性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可利用这一契机,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深入校企合作,以切实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的,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The Enlightenment of UK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raining Course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