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李 晓
儿子的孤坟,就在山梁上一棵黄葛树下,与家门默默相望。儿子的孤坟,与母亲的距离只有300米,却同母亲相望的方向相隔百里之遥。儿子的孤坟,延长了一个母亲三十多年的思念。
去年夏天,我采访了这位78岁的母亲,她脸上布满了皱纹,就像儿子坟前那棵沧桑百年的黄葛树。
老母亲面对我的采访,哭了,她说:“儿子还在,还活着。”
三十多年前的秋天,19岁的儿子参军一年后,就在修建南疆铁路的工程中牺牲了。那几天,为了瞒住母亲,大儿子把母亲送到出嫁的姐姐那里住下。
大儿子把母亲接回来那天,经过松树林,母亲一眼望见山梁上那座新坟。母亲问:“那是谁?”他赶紧回答说,是村里人一个在城市的亲戚死后安葬在这里的。母亲相信了,没有再问。
此后经年,为了瞒住母亲,这个乡村教师穿着草鞋,翻过一道又一道山梁,去乡邮政所,模仿弟弟的语气和笔迹,不停地给母亲写信,给母亲汇款。每一次接到“当兵弟弟”的来信,他就会拆开信件,一句一句地给母亲念。母亲不识字,母亲从“儿子”的诉说里,感到莫大的安慰。母亲要给儿子回信,她一句一句地念,他一句一句地记下。他把母亲的这些回信,珍藏在一个柜子里。母亲生日时,总是按时收到在新疆“儿子”的来信和汇款。
“妈,生日快乐。因为我是特殊兵种,得遵守部队要求,不能回家和您在一起……”
“妈,我的孩子在部队医院出生了,7斤3两,白白胖胖……”
“妈,您绣的鞋垫我收到了,多好看啊。妈,儿子谢谢您,儿子不知道如何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啊……”采访时,在这位母亲的家里,我拿出这几百封信件,一一读着。
老人告诉我,有一年,她特别想去新疆看孙子,无论孩子们怎么劝说,她已经打好了包裹,带上了家乡的腊肉、核桃,要去看一眼二十多年没有见到的儿子。
那天清晨,母亲一个人悄悄走了。走了十多公里山路,又返回来,坐在山冈上哭了一会儿就回家了。第二天,大儿子兴冲冲跑到院子里,对母亲大喊道:“妈,弟弟又来信了。”这一次,母亲掩上门,一个人躲在墙角里哭。大儿子敲开门,母亲擦干了泪说:“没事儿没事儿,娃在部队干得好,我这个当妈的高兴啊。”
大儿子就这样坚持着,以弟弟的名义,给母亲写信,给母亲汇款。34年,这个数字是:370封信件、24600元汇款。母亲还是那样高兴,还是那样絮絮叨叨。
然而有一天,当大儿子发现母亲颠着一双小脚,一天要从山梁上往返几趟时,他隐隐地感到,最揪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去年春天的一天,全家人赶来参加母亲的生日聚会,母亲突然拉住大儿子的手,平静地说:“娃,你弟弟的事,我10年前就知道了。”大儿子一把搂住母亲痛哭起来。这个对母亲艰难隐藏的秘密,却被母亲自己捅穿了,并被母亲一直忍了10年。母亲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全家人谁也没有问母亲。
我采访老人时,她说:“我的两个娃都还在,一个在我的心坎里,一个就在我身边。”我问老人:“您既然知道儿子不在世上的消息,为什么不说出来?”老人说:“我活着,要让自己感到有希望,更要让娃娃心里感到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