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图书馆 浙江宁波 315010)
近年来,宁波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书香之城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县、区级图书馆为总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为分馆,社区、村图书室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并在全市构建了集总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特色主题馆、汽车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于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制定了全国首个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地方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明确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公共文化服务多项指标走在同类城市前列,10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市)区,其中余姚市、慈溪市、宁海县、鄞州区、海曙区、镇海区、北仑区等7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鄞州区和慈溪市、镇海区分别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1.1 总分馆体系
打造阅读服务体系,首先就是要构建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层层联动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网络。这些年来,以市图书馆为全市中心馆,以各区县级图书馆为区域总馆,以乡镇、街道图书分馆为分馆,并逐步向社区、村级图书馆延伸的多级总分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把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服务送到每一个需要的读者身边,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为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无边界的阅读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建有市级图书馆1家,区级图书馆 10家,乡镇图书馆1 056家,村、社区图书室4 052家。
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同时,2008年,宁波还把“一卡通”项目建设与图书馆服务网络相结合,市图书馆联合全市各区县级图书馆共同推出了集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享于一体的“一卡通”惠民服务项目,实现了文献资源在全市公共图书馆间的通借通还,形成了“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整体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化和一体化管理,在全市区域内建立起了纸质、数字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2.1.2 流动图书馆
在遍布城乡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总分馆模式逐渐发展成熟以后,宁波市积极思考如何更加深入、广泛地把优质精神文化食粮送到有需要的群众身边。2004年,根据宁波实际和群众需求,宁波市图书馆推出了流动图书馆服务形式,提供“零门槛、零距离、零要求”的服务内容,通过流动图书馆,把各类书籍、数字资源、展览、讲座等优秀文化资源送到用户需要的地方,目前已在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民工子弟学校、重点工程建设工地、监狱、福利院等地建立了流动图书馆近200家,范围涉及各行各业,网络遍布全市10个县市区。在这些流动图书馆建立以后,市图书馆还根据单位性质、人员特点等不同开展“你选我供、你点我买、你需我送”的定制式服务。
流动图书馆建设一是坚持免费服务原则,做到馆内馆外一致,免费借阅、免费咨询、免费享用“一卡通”服务、免费使用宁波网络图书馆资源、免费参加各类阅读推广活动等等,流动图书馆的读者同样享受宁波市图书馆馆内读者一致的权利与服务。二是坚持主动服务原则,主动帮助设计布置图书室、主动培训图书管理员、主动更换图书、主动指导图书室管理。三是坚持重点服务原则。对职工人数多、图书需求大的单位,通过增加图书数量、帮助开展读书活动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的读书热情。流动图书馆的优质服务和便利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之为“家门口的图书馆”。
2.1.3 汽车图书馆
对无条件建立固定流动图书馆、有阅读需求的单位,宁波市图书馆采用汽车流动图书馆服务。2009年专门购置了一辆35座的汽车,改装成一个可以放置2 000余册图书的汽车图书馆,配备书架、无线上网电脑、投影仪等设施,市民在汽车上便可完成办证、借还、咨询等服务。汽车图书馆每周定期开进学校、部队、社区、基层,定点上门提供书刊借还等服务,汽车图书馆服务已成为众多单位的固定文化节日。在提供图书基本借还服务的基础上,宁波市图书馆还将“你点书我买单”服务带到汽车上,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201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央视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放了宁波市图书馆的汽车图书馆服务工作情况,中央电视台记者亲临汽车图书馆,从选书、搬书到借书全程参与,并采访了工作人员和用户服务对象,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2.1.4 主题分馆建设
在用各种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宁波市图书馆还积极探索为市民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2016年世界读书日,宁波市图书馆在南塘老街旅游推广中心建立了首个馆外特色主题分馆——人文地理馆,馆内藏有世界地理、中外文学、风土人情等人文地理主题的特色书刊3 000册,配有自助借还机,开展专题书刊自助借还、休闲阅览、借阅证办理等服务。同时市图书馆定期在人文地理馆开展专题文化沙龙和讲座活动,培养市民的文化素养,通过人文地理馆的建设,为市民带来全新的专题化、个性化阅读体验。
2.1.5 自助图书馆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被称为“第三代图书馆”。从2012年开始,宁波就开始规划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人流量大、市民阅读需求大的小区、楼宇、广场等场所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民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根据需求开展自主办证、自主查询、自主借还图书等服务,体现了“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目前,宁波全市已建有24小时自助图书馆29个,年流通图书近20万册次。这些永不打烊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了城市爱书人的流连之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建立馆外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宁波市图书馆以书本为纽带,开展丰富多彩的馆外阅读推广活动,打造独具魅力的馆外阅读服务品牌,加强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推介力度,提升图书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让甬城大地处处闪耀着阅读的光芒。
2.2.1 “爱心驿站”
让民工子弟有所学。“甬图巴士 爱心驿站”是宁波市图书馆于2014年9月起推出的公益服务品牌。该项目以民工子弟学校为主要服务对象,采用“定制送书”和“现场选书”两种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宁波市图书馆与几所民工子弟学校结对,通过流动巴士,定期前往现场为师生送书,开展图书借阅、借阅卡办理、优秀展览作品流动展出、流动图书车参观讲解、图书馆数字资源推介等阅读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此基础上,市图书馆还积极探索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联合民间公益组织共同爱心助学,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班级里建起了一个个爱心图书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2.2 “海上书屋”
让海岛渔民有所乐。2014年起建立的“海上书屋”是宁波市图书馆走出馆门服务基层群众的典型范本。它是指在船头上设立流动书屋,渔民在出海前统一借阅图书、返港时统一归还的一种服务形式。针对海上渔民捕捞作业枯燥、时间长、文化资源匮乏的需求,宁波市图书馆利用馆内的图书资源,根据渔民的个性化需求,将他们所需要的图书资源送上渔船,送进船舱,免费供渔民借阅,并定期更新轮换,实现图书与渔民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陆地向海洋延伸。每年开渔节前,市图书馆的图书都会送上渔轮,成为即将出海打渔的渔民们的精神食粮。2017年,“海上书屋”更是建到了即将出海远航的远洋渔轮上,为年轻水手们的远洋航行增添阅读的乐趣。
2.2.3 “网咖书房”
让城市青年有所读。从2015年起,宁波市图书馆陆续在全市三区网咖建立“网咖书房”10家,向每家“网咖书房”配送适合年轻人阅读的图书、期刊300余册,书刊类型包括科技、文学、时尚、传记、电子商务等。同时,市图书馆向“网咖书房”赠送宁波网络图书馆的阅读卡。在网咖上网的市民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卡共享市图书馆200多万册的电子书资源,还有宁波地方剧种、天一讲堂等网络视频内容。这是宁波市图书馆为助力互联网时代网上服务的转型升级,打造“书香宁波”全民阅读氛围推出的新举措。
2.2.4 “筑香书馆”
社会力量办馆的典范。筑香书馆是宁波首家由企业出资举办,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实用面积300多平方米,内有藏书1.5万余册,除了为读者免费提供图书外借、报刊阅览等基本服务外,筑香书馆还定期举办报告会、讲座、培训、展览等读者活动,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筑香书馆由企业自筹自建,并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筑香书馆还将通过3~5年的发展,在全市建成5个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馆藏达10万册,促进书香社会的创建。
2.2.5 “海疆数字文化导航站”
让边区军民有所阅。2016年建军节,宁波市图书馆在北仑建立了全省首个海疆数字文化导航站。导航站集图书借阅、数字阅览、影视放映等功能于一体,配备各类图书、杂志、报纸,通过电子书借阅机、触摸屏报刊阅读系统、室外全彩电子屏等设施设备,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为边防战士、当地群众提供特色化、有针对性的文化资源,让海岛军民体验网络电子阅读的便捷,畅享文化惠民工程的便利,共享文化固边的成果。海疆文化数字导航站以“互联网+阅读”为模式,打造“政府主导、协作共建、军民共享、优质服务”的海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党和政府主要方针政策的宣传窗口、地方政策法规的主要传播载体,在改善海岛军民文化生活、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多年来,宁波市认真实施针对基层群众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三大公共数字文化重点工程,统筹规划,合力推进,坚持公益性道路,积极挖掘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依托先进技术,整合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开展各类为民惠民服务,全面推进公共数字文化重点工程的规范化、持续化和特色化建设,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普惠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宁波市已建成了以文化共享市级支中心为龙头、县(区)级支中心为骨干、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点为主体的文化共享工程三级服务网络,全市建有1个市级支中心、10个县级支中心,累计建成4 513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点的目标。同时,依托建好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开展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规范化建设,在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安装省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及终端管理软件。认真做好未成年人上网管理工作,推动本地讲师团的下基层培训活动,开展本地特色资源建设和推广服务。同时,按照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要求和部署,认真做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各类软、硬件平台和设施建设,完成了市级VPN虚拟网和省级、国家节点及各县级图书馆的连通工作,推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市图书馆间的专网建设,促进了各类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在全市的传播推广。
积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和社会化建设,2016年宁波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宁波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宁波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宁波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促进了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为保证各基层图书馆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各地区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图书馆规范标准。如慈溪在各乡镇(街道)分馆建设中,要求各分馆都设在文化氛围活跃、便于群众借阅的中心区,馆舍面积150平方米以上,室内阅览室座位30个以上;配备电脑15台以上(其中文化共享工程专用电脑3台以上),总馆慈溪图书馆统一配送各分馆形象标识牌,并要求标牌上墙。如镇海区制定了《镇海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施办法》,提出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运作模式、统一财政保障、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人员配置五个统一。通过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保障各基层图书分馆的建设和服务达到标准要求。象山县制定《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规范了建设与运营标准,每年培训农村图书管理员2次以上,指派图书馆员下乡指导千余人次。原江东区制定出台了《江东区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江东区图书馆街道社区分馆管理暂行办法》和《江东区图书馆街道社区分馆考核细则》等统一的管理制度,促进了基层图书馆的规范快速发展。
为推进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提升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的保障水平,同时以标准化促进公共阅读服务均等化,宁波市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化工作,在充分研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编制任务,并于2016年9月22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用来规范乡镇(街道)图书馆的地方性标准。
《规范》分为资源保障、运营管理、服务提供和绩效评价四个部分。明确乡镇(街道)图书馆馆舍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服务人口超过10万的,馆舍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阅览座位不少于30个。图书馆藏书量不少于1万册,馆藏图书50%以上应是近5年内出版的,人均占有藏书不少于1.0册,人均年增藏书不少于0.04册,报刊总量不少于120种。这些标准在国内同类标准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规范》的发布,为乡镇(街道)图书馆提供统一的建设标准,为科学评价乡镇(街道)图书馆的服务绩效水平提供统一的标准与度量,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发展,促进公共阅读服务均等化,巩固城乡基层公共阅读服务阵地。
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的重要环节,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提升服务效能,服务效能的提升又支撑和加速服务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一方面要做好基础性、服务性工作,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更要大胆创新,积极实践,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新思维、新方法,以先进的技术、智慧的方法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协调发展,消除城乡文化鸿沟,走出一条适宜实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