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陈超 编辑 | 王芳丽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当太阳运行位置到达黄经255度时,便进入大雪时节。据古籍《三礼义宗》记载:“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而言,到了这个时节,雪往往下得较大,降雪范围也更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鸣,鹖鴠是古籍中一种夜鸣求旦的鸟,也叫寒号鸟,到了大雪时节,寒号鸟都敛息屏声,停止了鸣叫;二候虎始交,到了这个时节,阴气盛极而衰,阳气有所萌动,老虎到了发情的时节,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荔挺出,“荔”为兰草的一种,似蒲而小,大雪时节这种叫做荔的兰草感到阳气的萌动,破土而出,开始生长。
天降大雪是寒潮冷空气南下的结果。从大雪节气开始,黄河流域一带已有积雪,正如《沁园春·雪》中的那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更北之地,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迷人景致。而在江南一带最早积雪日期至少要推迟半个月以上。
大雪时节的降雪量虽然在增长,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却减小了,天气较为干燥,这样的气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一方面,大雪覆盖地面使土地温度得以留存,土壤温度不会降到太低。同时,在温度较高的土壤中,细菌能继续繁殖,许多有机质腐烂分解,增加了土壤养料。且积雪阻塞了地面空气的流通,可使一部分害虫窒息而死。而积雪融化时耗热很大,土壤温度骤降,可将土壤表层和作物根茎周围的病毒、害虫和虫卵冻死。另一方面,积雪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也是普通雨水的5倍,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农谚中也有“今年麦子雪里睡,来年枕着馒头睡”“冬雪一层面,春雨满囤粮”的说法。如果雪量不够,天气略微转暖时,还得时不时往田里浇点冻水,来给冬小麦“盖被子”。
人们还会通过大雪当天的天气来预测来年的天气和雨水情况。相关谚语有“大雪不冻倒寒”“大 雪晴天,立春雪多”“大 雪不寒明年旱”“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等等。
俗话说:“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到了大雪时,河水已冻冰,各地的冰场顿时成了冬季里最热闹、最好玩的去处。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有滑冰刀的、滑冰车的,也有打冰猴的。
在山东地区,大雪时节有喝红黏粥的习俗。天寒地冻,正值农闲时节,当地人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不再频繁地进行户外活动,人们将家中的红薯和杂粮熬制成黏糊糊的粥,取暖充饥。在东北,大雪时节有制作和欣赏冰雕、雪雕的风俗。
民间认为关于大雪降雪有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在很久以前,冬日天上飘的并不是雪,而是洁白的面。这是天庭的玉皇大帝所为。他看见民间充满疾苦,人们辛苦了一年,也不见得能有好收成,吃不饱、穿不暖。于是玉帝命令天神在万物俱寂、青黄不接的冬季撒下白面,以接济众生。
过了段时间,玉帝又想起了这件事。于是他派了一位神仙下界去体察民情。这位神仙到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看到这户人家正在吃饭,桌子上有一摞白面饼。这时孩子尿了,女主人竟然随手就从那摞白面饼里抽出一张,当成尿布,垫在了孩子屁股底下。玉帝知道了勃然大怒,于是传旨雪神滕六,将下白面改成下雪,以示对这种糟蹋粮食行为的惩戒。自那以后,满天飞舞着六角形雪花的冬天,就来到了人间。
每年12月22日左右,当太阳运行位置到达黄经271度时为冬至。冬至早在2500多年前就被人们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来,是中国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所谓冬至,古人的解释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意思是说,到了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但是冬至之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又开始向北回归,阳气慢慢回升,白昼时间开始增长。因此又有“冬 至一阳生”的说法。
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为其时节的重要性,冬至被称为“冬节”;因为这一天的漫漫长夜,冬至还被称作“长至节”;因为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冬至又被称为“亚 岁”;因为日期不固定,冬至也被称为“活节”;还因为冬至时有“一阳生”之象,因此又被称为“一 阳节”。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冬至时节天气寒冷,蚯蚓在地下被冻成一团;二候麇角解,麇是一种珍稀的兽类,冬至之后,麇的角到了自然脱落的时候;三候水泉动,地下的泉水开始向上冒热气。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的说法,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月份都是最冷的月份,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过后,将进入全年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
北方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民谚道:“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原为医官,河南南阳人,他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那天大雪纷飞,他看见百姓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于是叫弟子搭起医棚,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好后剁碎,再用面皮包好捏成耳朵似的,下锅煮熟,做成“驱寒娇耳汤”给百姓吃。人们服食后,冻伤的耳朵就被治好了。后来,人们模仿“娇耳”的做法做成食物,就被称为“饺子”或“扁食”。
汉代时的冬至,古人已开始通过“晷进则水,晷退则旱”的标准判断来年是旱还是涝。百姓们也会在这一天会竖起八尺高的表木来测算天气。冬至这天,人们通过观察日出日落时的天气变化,还可以预知春节天气之好坏。浙江当地谚语说:“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意思是说,如果冬至时是晴天,那春节时可要遭殃了,湿雪会弄得道路泥泞不堪;如果冬至时天气不好,那春节时就是阳光明媚的大晴天了。
姑苏地区要在冬至夜喝冬酿米酒,加入桂花,配上卤肉,味道相当醉人。当然,南方地区最有名的冬至食品是汤圆。尤其是广东潮汕一带,游子们在冬至这天都要赶回家过节,敬拜祖宗,吃上一口汤圆,享受久别后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