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一带一路”倡议核心思想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将“一带一路”倡议指定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适应全球多极化的发展,满足了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共同需求,同时对国际发展和我国的繁荣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包含经济、区域和人文三大板块,实现了全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开放合作模式。“一带一路”的提出,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带动了时代教育,对高等教育有了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挑战与机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培养具备动手能力的高端国际化人才,促进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1.为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带一路”倡议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首先,它是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其次,它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教育研究,从而制定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推动了职业院校国家化人才的发展。
2.契合“一带一路”的需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契合了“一带一路”的需求,它有效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国家化水平,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方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开放程度,同时必须借鉴和吸收沿线68个国家和区域的发展优势。具体说,在专业设置上,职业教育要契合“一带一路”,在满足我国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提升对沿线国家和区域人才的需求,通过国家之间的技术、管理与知识的多元化融合,促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其实是从根本上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产学结合力度等,能够使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教育与社会发展对接。
3.契合职业院校教师“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由教师国际化承担,因此培养国际化教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建设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以下技能:首先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国际发展形态,其次语言达标,再次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视野,最后掌握建设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这样的目标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同时是持久性的建设任务。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必须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要帮助教师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不断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锻炼、实践等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最终可以使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国际化教育可以扩大职业院校教师的视野,通过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最终可以在教学中促进教师了解专业群的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从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1.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职业院校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必须具有战略眼光,构建国际化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有助于职业院校加强国际化管理体系,有助于和更多沿线国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有助于推动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更好地探索沿线国家的企业和行业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未来有可能成立国际化的“二级学院”,以加速跨国企业和院校的合作;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契合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需求,此管理体系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区域上和沿线国家、城市、县城等有更紧密的发展;此管理体系有助于加强跨国文化融合的建设,推进了文化传承,体现了沿线国家的历史和人文的传统优势,有助于打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路径。
2.积极展深度开校企合作,广泛利用跨国资源
校企合作并非一种全新教学及管理模式,我国职业院校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动手能力,能够更好地把企业文化、企业一线的生产带给学生,实现学生和企业的无缝连接,长期以受职业院校的关注。随“一带一路”的实施,对具备国际化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多,因此院校可采用多种模式的跨国校企合作,譬如打造国际化实习基地、以国际化市场为主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跨国联合办学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国际化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院校可以和相关国内企业及跨国企业签订国际化人才培养合同,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院校依据相关企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与教学形式,在校企双方的培养下,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对应企业工作,大幅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提升了人才的实效性。
3.以国际化市场为主导,高效运用跨国资源
更好地运用各种国际化资源,包含世界名企、世界名师,借鉴企业背景和文化。世界名企不仅仅为知名,更重要的是朝“一带一路”方向发展的企业,这些世界名企一方面是院校的合作企业,另一方面是有对口专业需求的用人单位;世界名师不仅局限于各高校的专业教师,更可能多地应该是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精英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4.以跨界思维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肯定要融入国际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以及人文交流等。因此,应当规划和沿线国家地区共同的国际化职业资格的鉴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职业院校要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基金项目,用以奖励在国内学习和工作的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者和技术人员。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惯例,熟悉和掌握行业特征,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具备跨界思维模式,即以“互联网+”、“企业文化+”、“相关技术+”等的思维模式推进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改革,同时要注重跨界的企业文化培养,指导和培养学生在如何在文化价值差异中实现社会价值。
5.利用跨国资源和途径,开展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项目
首先,在我国职业院校和沿线国家或区域创建联盟,形成产业链,搭建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构建跨国企业和院校之间的同盟关系,实现院校、企业、产业在经济利益与教育上共赢,这样才能持续性改进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国际化,为我国经济转型输送大批量高质量人才和相应的技术支撑。
其次,应积极展开我国职业院校和丝路院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实现国内外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实现国内外教学整合,实现高质量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和对口就业率。这样的联合办学形式的创新,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素质,最终培养出具备国际化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再次,积极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同时要让出国学习的学生了解跨国企业在国际上是如何运作的,让学生掌握国际准则,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政策方面要增大对大学生出国学习和实习的扶持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包括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外交部等职能部门一同出台相关办法,为我国高校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实习的帮助计划。我国的院校方面应当给予权利配合,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实现出国学习的重要途径,利用相关政策提供的财政补贴,展开调研和制定基于国际化课程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目的性地选择学生到丝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
最后,加大国外办学力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中,校企共建高校或分校,充分利用沿线国家和我国高校的资源,毕业授予双学位,这样即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又提升了我国院校的知名度。目前,巴基斯坦、埃及等诸多丝路沿线国家已给我国院校发出了到其国家创办分校的邀请函,希望我国技术型的相关专业院校到其国家合作办学,即能增强和他国院校的沟通,又能引入国外高校的先进技术,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成果,创建跨国流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经过长久摸索和实践,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有着较大差距,诸如对国际化人才制定的标准不够准确、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好、校企合作模式没有发挥到最大程度等。
1.人才制定标准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采用的主要模式就是深度校企合作,所以人才标准最终只是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对于具备国际化视野、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思维模式和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是做不到的,“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开放合作,在此背景下的合作模式是敞开心扉互利共赢的,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尤其是具备一定的小语种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对沿线国家的风土民情掌握的更好。
2.师资队伍缺乏国际化问题
要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就必须是国际化复合型的,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对国际化的复合型教师是明显缺乏的。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几乎没有出国深造继续学习的机会,只能从互联网上看到外面的世界,不能体验到沿线国家的企业运作模式,也无法体验到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情况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因此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不能真正达到国际化。
3.校企合作问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为,能踏出国门与企沿线国家企业“零距离”就业的人才。对于院校方和企业方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和企业展开了不同模式的合作,但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因此不能将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广到沿线国家。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必须由政府牵线,建立我国职业院校与沿线国家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做好铺垫,沿线国家同样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种利好的背景下,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应当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国际化课程标准、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探索国际化校企合作模式等,为 “一带一路”的推进输送合格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