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品质高中的实质是让教育具有更高品质,我校在品质高中建设进程中,牢牢把握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根本,提升教师的师德境界与教育智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学识渊博、爱岗敬业的高品质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校品质发展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品质高中建设不仅要有鲜明的学校教育哲学和独立精神,更要有一批师德修养和学术造诣精深的学者型教师,有能跨学科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发展的“跨界型”教师。
我校教师深知:只有热爱教育的教师才能教出热爱学习的学生。品质教师必须具备“大爱”品质,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将爱孩子融入生命的全部;教师“大爱”品质首先体现在相信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都具有无限的潜能,而且每个学生的潜能是多元的;教师会用智慧的眼光发现学生的潜能,又总能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如幼儿在一岁之前学说话,几乎没有一个发音是正确的,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对他们“动气”,因为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学会说话。教师“大爱”品质又体现在成全学生,教师会竭尽精力和教育智慧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和舞台,在生命关爱中滋养爱心,在价值引领中明辨是非,在文化熏陶中向上向善,助力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教师“大爱”品质还体现在包容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成长中的人,品质教师容忍学生犯错,从不会让问题隐藏在学生身上,也不会把学生“正常的问题”放大,而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并善意地帮助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真实成长。
品质教师教学造诣精深。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高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实践创新精神。虽然品质教师拥有较高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但他们不是“纯粹的学科教书匠”,他们有宽广的人文性视野,且其视野是超越学校围墙的。天一的教师们对教育事业追求卓越,并且对事业的追求是超越功利的。天一的教师“崇尚科学”,他们勤于学习,更新教育理念、钻研育人策略、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他们对职业抱有敬畏之心,在教育中始终遵循孩子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让孩子全面而有特长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中浸润思想、训练思维、激发思绪、开创思路,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表达,将专业知识的艰涩难懂尽可能化解为简单平易,让学生在“开心”的同时更能“开窍”。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教师自我生长应是教师发展的自觉行为,必须由教师内生力驱动,靠外力推动难以长久。我校教师长期坚持静心阅读写作、安心修炼智慧、耐心坚守“田园”等文化自觉行为,实现自身品质的提升。
品质教师身上带有“书香味道”。教师是离书最近的人,勤于反思、笔耕不辍是教师的重要职业特征;对教师而言,晚阅晨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师勤奋的积累与知识的更新,也不是应付生活无奈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思想常新且激情常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为自己建造一座随身携带的信息“核反应堆”,源源不断输出教育智慧,浓郁的书香和由此产生的智慧的芬芳体现着教师的品位。读书贵在静心,写作方能致远,因为“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在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浮躁环境中,天一人能内心宁静甘坐十年“冷板凳”,心无旁骛安静又不安分。静心让教师们获得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而不安分又使他们处在不断想突破的状态。写作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智慧的过程。我校数学组青年教师孙承辉每天坚持2个小时以上的阅读写作,把对白天上课、听课反思及学校教育点滴整理成笔记(目前已由凤凰传媒出版《高中数学文化读本》),并在《中学数学月刊》《数学通讯》《数学通报》等杂志发表25篇专业论文。孙老师被破格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成为家长、学生喜爱的“明星教师”。
品质教师在修炼教育智慧中成长。教育智慧的提升,教师对教学行为学习研究和反思成为基本支撑。学生信服教师,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为师者说得有道理,而是孩子在心中认可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要告别简单“干涉式”教育方式,告别“汗水加时间”,走进“智慧与艺术”的世界。品质教师的教学智慧很重要的表现是在课堂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他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个性,因而在共性的基础上能照顾到差异化的个性学习,能即时产生解决学生问题的思路方法,能给予孩子们积极参与的舞台。修炼教育智慧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教师能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我校英语组张洁老师是学校最年轻的教研组长,喜欢在“行动中思想着”,带着学生思考问题,带着思路实施教学。在张洁老师带动下,英语教研组教研氛围浓郁,教学实绩突出,课堂受到学生欢迎。
品质教师成长犹如大树生长在“教育田园”。天一教师能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生长课堂”研究,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长期致力于构建丰富课程,为学生自主个性多元发展搭建舞台;时刻保持“起跑的姿势”,不在废墟上重建课程,不搞“排浪式”教育改革。
品质学校的责任是提升每一个教师的品质。品质教师成长就像庄稼的生长一样,除了种子自身的内生力外,气候、土壤、水分等外界因素也十分重要。天一人追求“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天一学子在天一校园里享受成功的喜悦”。我校教师在培养“积极的生活者”多年教育实践中,创造了“天一精神”——“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天一精神”浸润教师共同体发展,提升教师“高原”海拔,增加“高峰”数量,“土生土长”的学校品质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学校提出要建设以学术性、合作性、先进性为特征的学科组;把学科组长的角色定位在既是“学长”,即学科发展规划、教学研究推进的牵头人;又是“室长”,即学科团队专业发展愿景的责任人。要求学科组长力求“两项能力”同步发展,即“行政能力”(谋划能力、凝聚能力、组织能力)和“学术能力”(学习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比翼齐飞。我校数学学科组教师共同体根据学科风格,把“学生为先,勤业致上,团结协作,和谐共进”提炼为学科组“组风”,其核心价值观是“爱心、责任、集体荣誉感”,学科组教师队伍建设愿景是“构建与品质学校发展相适配的教师团队”。同时配合学校“青蓝工程”“先锋工程”“名师工程”等“三大工程”,做好“考核期教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链式”培育。同时又打破“链条”程序,为业务能力特别强、实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主动“点对点”服务,实行“菜单式”定制,形成“立交桥式”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不同个人特质的教师个性化发展,成长为学科竞赛主教练、教科研带头人、课程基地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班主任工作能手等,使教师培训的校本实践有更具特色的聚焦点。
品质教师在课堂中孕育生长。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智慧实质上是教师在课堂历练中不断产生、不断积累的实践性经验。品质教师会通过各自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在课堂中产生强大的课堂“教学磁场”,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天一中学课堂教学“三注重”原则(即注重情感、注重学法、注重创新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校本性的教学智慧。品质教师的课堂是“生长”的,教学活动一切从“学”出发,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教师把教学“杂质”砍掉,吸引并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内生力。生长课堂与部队“操练军队”截然不同,课堂中没有“霸权主义”,教师不过分展示自己的表现力。
教师团队是在教育教研工作中形成的。团队不是“团伙”,教师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专业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成就感,品质学校建设才能获得持续不懈的内在动力。“十三五”期间,围绕建设高品质学校,我校同时成功申报4个省级教科研课题和4个省课程基地,进入省首批前瞻性项目,入选省首批中小学思想品格提升工程;与此同时,成功申报全国和省基础教学成果奖,无锡市2个学科基地落户天一,这些教科研实践项目成为学校品质发展的“抓手”。学校通过组建项目团队推进工作,项目团队或以学科组为单位,或以名师工作室为单位,或以跨学科教师团队为单位,以团队领衔人为“项目经理”。
打造“重回大学”工程,提升教师队伍品质。学习方式、教学组织的变革为教师专业化建设、教师培训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很快,教师学术提升必须得到专家引领,建立专家与研修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研修共同体,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反思改进的研修路径,解决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014年天一中学跻身全国第一批先行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的中学,目前学校开设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等13门中国大学选修课,20多门AP课程;学校选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重回大学”,一批批教师“小分队”走进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再次以学生身份坐进大学课堂,接受著名专家专业引领。“再回大学”的教师参与学校“五个一”工程,即每个月精读一本专业书籍,每个学期在校级及以上层面做一次专题讲座,参与一项省市课题研究,带一个社团,开设一门选修课。2016年我校10名教师通过清华大学先修课程考核,获得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MOOCAP)教师资格认证,成了“中学里的教授”。唐缨老师作为第一批北京大学先修课指导教师,编著的校本教材《国学易知》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现已列入“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纳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课程使用。
品质教师队伍建设,已经不是品质学校“将要前往的地方”,而是品质高中发展的“四梁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