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江苏省无锡市经济的发展,人民政府以持续的巨大投入彻底改变了校园面貌,区域性办学条件的基本现代化已成为事实。无锡率先启动了优质特色高中建设,2011年起,无锡高中实施优质特色发展战略。多年的实践,无锡已有四星级高中近40所,无锡高中已在整体高位的基础上走向优质特色:实施国家课程严格规范,校本课程建设丰富多元;聚焦课堂异彩缤纷,大面积质量高位稳定;省内探索项目必有无锡,品质性高中群体的无锡样本正在形成……
2001年起,江苏省天一中学以“生态公园、数字校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为愿景,以“把课程种在校园里”为目标,启动了发达地区新型校园的建设,10多年的持续投入,具有丰富课程形态的校园已形成;2011年起,作为江苏省14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我们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新型育人模式的实践性探索,逐渐形成了以“丰富阅读、丰富活动、丰富经历”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模式,形成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个性自强”的学生整体素养风格;我们以创建“江苏省课程基地群”为抓手,形成了生态校园课程基地、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运动与健康课程基地、艺术课程基地、资优教育课程基地、AP课程基地、E学习课程基地、天一书院课程基地等八大课程中心为支撑的丰富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已呈现“丰富社团”“项目研究”“志趣导向”“个性发展”等新型学习模型,学生发展呈现了“群星灿烂”的美景。
走向“品质高中”,我们将以“课程更多选择,学习更多自主,发展更多个性”为着力点,积极探索“适合的教育”为愿景的品质高中内涵建设。我们主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倡导鼓励的学校文化和热腾腾的师者情感;我们主张“尊重每颗种子的成长地图”,努力探索“适合的教育”,教育行为更加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更加关注个性的自主和自由成长,更加关注差异性学习和个性化帮助,更加强调激发每个人成长的内驱力,更加关注每个人每天的进步;我们主张“自主学习”,强调“自由成长”“兴趣发展”,“丰富社团”“项目研究”已成为天一课程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学校着力于为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和舞台;我们主张“每天在进步”的渐进式探索,由此,我们宁心静气,尊重教育规律,不喧哗、不浮躁、不贪慕虚荣,学校呈现“深研究、谋发展”的奋进状态。
校园环境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物理空间。但传统的校园环境太硬,缺少一种柔柔的美,而孩子的成长恰恰需要一些柔性的东西。
我们以“把课程种在校园里”为核心理念,依托“生态公园、数字校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的建设目标,在校园里不断积累“柔性课程”,以丰富的校园生态课程存在,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校园的整洁之美、花草之美、人与动物和谐之美、校园物语之美。学校着力于“水、绿、趣、低碳”等方面的建设,今天的校园,已创造了这样一种环境:让学生在校园内聆听二十四节气的声音,欣赏四季的色彩,亲近可爱的小生命,由此,产生尊重自然的行为自觉,感悟大自然“容万物共生”的博大,体验花草“适时”“适性”的成长节律,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生命的感性和心灵深处的善性。
以“天人合一”的课程思想引导校园走向生态校园,体悟“万物兴衰皆自然”之规律,涵养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之科学精神。以建设“江南植物园”为指向营造各种林带、花园,一木一草都赋予象征意义、教育意义,让校园成为全校师生自然阅读的天然教科书,实践体验的科教园;以建设“生生农场”为抓手,推动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的校本性,通过亲身实践,享受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以建设“天一生水”的湿地景观,形成涵盖地理、生物、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利用校园生态环境资源开设选修课,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开展校园生态研究。
以“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为目标建设校园物语景点,校园内“金苹果”灿烂,凌云亭、致远桥、惜时钟、耕耘牛等等,凡物皆有可观,凡物皆有所语。校园内物质景观的丰富存在,渐成感染、熏陶的文化场。
以“让孩子们在书院中生活”为课程思想,超越传统学校“藏书”“展书”“读书”的静态功能,致力于营造开放式、休闲式、交流式的丰富阅读场域,形成“文化浸润”式阅读课程,使所有学生随时徜徉于“书海”,使每个人享有足够的选择性阅读资源,“天一书院”形成“熏陶渐染”。
十多年的坚持,以物质形态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思想为指导,用艺术的“砖瓦”构建成渐渐丰盈的学校文化资源,有天一特色、天一品质的校园文化场已基本形成。今天的天一,校园充满童趣,这里有花草树木和多种小动物,有散见于各处的人性化的文化布置,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学生被潜移默化地涵养。
关于传统教育的最大问题,一线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课程体系在丰富性上严重不足,因而学生的学习缺失了选择性;课程实施在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等方面也同样严重不足……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在国家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时,作为首批国家实验区的示范性学校,我们在研讨学校课程方案时,首先确定了如下的探索性指导思想:经营人性的校园文化,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学;开发多元课程,开展多元活动,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舞台;超越学科中心,推进跨学科学习(项目研究);精进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让每个孩子有成功的喜悦;倡导广泛阅读与丰富经历,让每个孩子有人文的翅膀;培养运用英语与资讯处理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国际化的未来。
2011年,我们又借江苏省教育厅推动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的东风,以创建省课程基地为抓手,规划了八大课程基地群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一的“三类丰富课程”。同时,“以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奠定学生基本素质,以学校丰富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特征的课程实施体系也基本形成,“让每个孩子在校园生活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天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
在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下,“天一科学院”“天一文学院”“天一体育学院”“天一艺术学院”四大板块的上百个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一批批有个性和潜力的学生茁壮成长。
我们在建设丰富课程时,深刻理解课程的内涵:课程是在学校和家庭中所传授的东西;课程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呈现的各种布置和回荡的声音;课程是在学校和家庭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亲子活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课程是校长和教师为引导学生而设计的环境、组织的各种集会等等。
我们之前说过,到目前为止,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很少。这种情况将会改变。人造板行业熟悉单一产品的排放测试技术。将选定的产品放置在标准尺寸的测试室中,并测量在空气中的浓度(例如甲醛)。
在校本性实践中取得的收获让我们深信,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才有学生的丰富学习与丰富经历;有了丰富的课程才会有自主选择,进而才会有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当我们用新课程的思想开始“空间”优化的时候,便有了“柔化”校园的想法。长期以来,学校力图建设“柔柔”的校园。其基础是“美丽花园”,其环境建设的主体目标是“文化圣园”,它还是一个“书香校园”:书籍遍布于每一栋教学楼大厅、通道,书香熏染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柔柔”的校园归根结底是为师生创造一个“温馨家园”。
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不仅应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文化滋养,更应有家庭课程的品行塑造。可以说,家庭课程是最基本的素质课程,真正的核心素养一定奠基于家庭生活中。所以,学校课程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家庭课程的引导,着力家长学校、家校沟通等建设。具体来说,家庭课程设计应着力于习惯培养、健康意识、劳动美德及规则意识等四个方面。
2011年,省教育厅启动课程基地申报。我校认真分析了学校近10年课改成果,深度研究了国外学校(尤其是美国近20所精英学校)课程设置,理性反省了我国传统课程设置的缺陷(缺乏丰富性和综合性),在三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极具挑战性的课程研究——超越学科、推动跨学科学习,申报“STS(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综合创新课程基地”。
通过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的建设,推动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超越“学科中心”,以“项目研究”为途径;推动了跨学科的主题性学习(如模拟联合国、天文研究、能源研究等);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由学科教师走向“项目研究导师”,教学方式从“传授”走向“指导”;推动了“名师工作室”跨学科的学习和跨学科的合作;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走出传统的学科知识课堂,进入基于信息化支持、专家引领的创新实验室,呈现“兴趣导向”“做中学”“做中研”的学习生态;推动了学生学习组织方式的创新——变革传统的行政班级,形成“项目研究合作体”(天一科学院),并完全实现学生的自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2014年,我校天一科学院——自主学习模式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9月,我校成立了国际部。在课程设置上,开始了以“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为核心的中西合璧的国际课程体系探索。
我校AP班中西课程兼修。中方课程除了开设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外,还开设京剧、武术、烹饪、园艺、国学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课程;外方课程开设了AP数学、AP物理、AP化学、AP心理学、AP环境科学等学术性课程。课程实施中,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西方课程理念,在中国高中也有了本土实践的土壤。
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偶像的影响巨大。于是,学校从2005年开始开设“名人课程”,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知名人士走进学校,不仅讲述相关专业最新动态,更重要的是讲述他们的成长历程。当孩子们听到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和1985届校友杜江峰院士的演讲,“梦想、责任、坚持”等核心素养教育就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变得生动具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袁明教授的“大国青年”讲座,则大大开启了孩子们广阔的视野,帮助孩子们明晰大国青年所要肩负的责任。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集中表现为“动机淡漠、能力薄弱、学习方式单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积极学习的兴趣驱动,缺乏促进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缺乏有选择性的丰富课程资源,缺乏自由、开放、互动的自主学习平台,缺乏鼓励自主学习及特长发展的评价方式。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学校迫切需要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路径。但什么是自主学习?怎样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渐渐有了如下认识:一是促进学习者的态度产生一种由内而生的力量,我把它称之为“内驱力”;二是强化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资料有自己的选择;三是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根据自身条件制订并完成学习目标。
我们把自主学习理解为一种培养自主学习品质并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模式”。
如何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是我校研究的重点。
随着实践与研究的深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们坚信教学改革应当从组织管理、课程资源、学习平台、学习载体和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其中的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学生,我们又研究了众多国内外学校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做法,逐步明晰了“自主学习”的深刻内涵。
近十年对500多位天一优秀学生的范例研究显示,卓越学生都有以下基本特征:学习经历丰富,对参加社团活动乐此不疲,在高中阶段已有国内外大学短期修学的经历;学习兴趣浓厚,“发烧友”们基于同一研究领域,学习专注投入,问题意识强,喜欢阅读和动手实践。这些优秀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志趣导向”的“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少了课堂里统一的学习要求,多了探究与创新,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天一科学院”是成功的范例之一。因此,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我们选择从最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入手,建设“天一科学院”,以组织形式的变革为突破口,带动整体改革。
“天一科学院”建起来了,解决了社团管理较分散的问题,活动多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热闹过后新的问题也冒出来了,光有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效果也不好。在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团队指导下,我校借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兰祖利(Renzulli,J.S)提出的“全校范围丰富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天一科学院”的丰富课程。
“天一科学院”创造性地规划了“三类丰富课程”。第一类丰富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普通课堂中所没有的观点、事件、环境等,如名人讲座、科技活动、实地参观、广泛阅读、走访专家,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类丰富课程,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习技能和研究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和沟通能力,可以在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渗透。第三类丰富课程,是个人或小组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它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如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等。
“三类丰富课程”釆用“做中学、研中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物理探究、化学趣味实验、实用生物、工程、技术整合、地理天文六大类主题性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开发了相应的“研究项目”。
“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只是开设几门校本课程那么简单,也绝非只是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是要体现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在学校优秀文化孕育中生成。天一的实践,使我们有了以下认识:其一,品质化的校园应该充满探究的氛围,校园生活中的学生不但能对知识进行不懈的钻研,还要时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事一物。其二,高品质的课程体系必须超越学科中心,“世界就是课本”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理念,学生们应该能经常性地投身社会实践,在体验和实践中大胆地质疑、勇敢地否定、深入地研究。其三,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培养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有优秀教师伟大的人格力量。好教师都是一样的,他们应该善于播撒创新的种子,善于发现创新拔尖人才的个性优势,善于保护创新拔尖人才的灵性,善于发现创新拔尖人才的潜能。校长的使命则是为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创造一种尊重个性、帮助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从传统学校的“有效管理”走向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个性自强”的学生行为风格形成,就成为学校管理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