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笔者曾在《江苏教育》发表《名校的价值》一文,提出:名校就是名校。这里有两个相互验证的观点:其一,无论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推进到什么阶段(就算是西方发达国家),是人办的学校就会有差异,学校之间就会有不同,不仅是办学取向、学校特色的不同,还会有专业化程度、课程与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显著不同。其二,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在统一的宏观政策和管理下,在大体相当的办学条件和生源结构下,仍然能够成为名校,仍然能够保持高水平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名校。名校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思想和实践能够超越时空、成为经典。
仔细研究连元街小学的教育实践,你会发现它具有名校的显著特征:一是教育实践的连续性、稳定性很高,始终传承和发展着学校先贤的教育思想和基本理念,120年来“根子”里的血脉通畅,文化活力充盈。二是教育实践的时代性、创新性很强,能够及时回应时代之需,不断发展和创新学校的办学思想,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实践。三是教育实践的理想性、伦理性的色彩很浓,始终追求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始终追求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追求着学校发展的更高水平。
连元街小学也确实有名校的内涵和实力:一是办学的整体水平很高,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德育、课程、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没有弱项。二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系统性很强,从经验到思想,从制度到文化、从范式到操作,能够形成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套路和做法。三是具有鲜明学校特色,无论是什么样的新思想、新理念,一经采用和实践,都能够化为本校自己的东西,看上去就像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一样。
说起名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教育质量。没有稳定的、长期的、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就经不住时间和风浪的考验,名校也就不能成为名校。
连元街小学所追求的教育质量是“立德志、固根基、成大器”。这九个字既是连元街小学的办学目标,又是连元街小学的培养目标,说得很清楚、很到位、很彻底:一是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立德树人”,“德志”是一种有道德、有担当、有作为的志向。二是完全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小学教育就是“固根基”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而全面的基础。三是符合终身发展的理念,为学生今后“成大器”作好铺垫,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是我们的教育情怀”。连元街小学就是这样做的:
1.全面的质量首先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连元街小学把“德”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立身”“立命”的根本,将立德、立志、立人统一起来、贯穿起来,把影响小学学生品德行为的“习惯教育”和“礼仪教育”当作小学德育的重点工作,从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为人好习惯三个方面,贯穿小学六年的学校生活,逐步养成60个好习惯。学校研制了“一二三四五”的培养目标体系:成为一名智慧学生、学会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掌握三种技能(游泳、乐器、武术)、培养四棋兴趣(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国际跳棋)、熏陶五种手艺(版画、木工、泥塑、厨艺、篆刻)。这其实就是校本化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表述。
2.全面的质量观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连元街小学形成了“每一个学生都是整个学校”“一个孩子一颗星,群星争辉映校园”的理念,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条件和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形成某一方面的兴趣并发展成某一方面的专长。学校不仅在知识和学科上形成特长和专长,还在艺术、运动、演讲、辩论、诵读、电脑、办刊、木工、厨艺等多个向度上为学生显示才华、显示个性提供平台。2016年6月1日,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在无锡市苏珈美术馆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儿童画展,为每一个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留下成长“关键事件”的深刻记忆,让每一个学生记住在儿时曾有过的“快乐体验”和“幸福时刻”。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基础教育而言就是推进以课程与教学为核心的全面而系统的改革。名校就应该是一个地区范围内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先锋和典范。
连元街小学长期以来致力于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培养模式的创新。从“九五”时期“现代开放教学”的探索,到“十五”期间的“有效教学”“十一五”期间的“智慧教学”“十二”五期间的“智慧教学的深度建构”,到“十三五”期间正在推进的“稚学课堂样态研究”,积极承担了省、市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和品德工程项目等。他们很清晰: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深化,逐步到位;教学改革首先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革,尤其是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改进和提高。
连元街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给我们诸多启示,但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着眼于全面提高质量,必须把国家课程的实施作为改革的重点,必须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推进改革。很难设想有国家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教育质量,很难设想有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学质量。名校的价值首先在于国家课程实施的高水平,首先在于课堂教学有较高的效率。连元街小学始终致力于国家课程的高水平实施和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必须目中有人,必须心中有儿童,必须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心中有了儿童,坚守儿童立场,才会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呵护儿童,才会依据儿童的天性和特点明确提出“稚学课堂”的理念,才能坚持将游戏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载体,明确建构“慧玩”的六大主题:小农夫亲自然、小行者走天下、小帮手知生活、小诸葛通社会、小问号探科学、小能豆巧创造。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学生保留童趣童真,让学生开心快乐地成长,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
第三,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必须建构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与课程体系。连元街小学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建构了12个社团、103个“主动发展日”课程;为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研制开发了108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有7门课程成为学校品牌;为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研制和开发了“儿童体验课程”,强调走向社会、动手实践、开阔视野、丰富体验;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坚持10多年开设“国学小课堂”,精讲中国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为让学生能够走向世界,建立了国际教育基地,实施双语教学,开发了国际理解课程,实施“世界小公民品格提升”项目。
质量与内涵高度相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事,而是要从学校内涵发展的方方面面抓起,如管理、课堂、课程、教师、科研、文化等,是“点”与“面”的关系,是以内涵发展造就质量提升的系统工程。与教育质量相关度最高、最直接的内涵发展,无疑是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水平的教师专业成长。名校出名师,即意味着名校吸引和集聚名师,更意味着名校孕育名师、“盛产”名师。
围绕“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的共同愿景,着眼于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和课程能力,连元街小学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和策略。
一是面向教学实践,贴近课堂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学、改善教学、提升教学,从而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智慧主要是一种教学实践智慧,教师必须上课、磨课、研课才能成为好教师。为此,连元街小学的教师教研,特别强调从“问题”出发,在诊断中研究;从“故事”出发,在事实中研究;从“经历”出发,在行动中研究。围绕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问题,研究事实,形成方案,发现解决策略,就会有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和表现,就能够逐步提升教学能力和课程能力。
二是以学校主课题为载体,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实现共同发展。从“九五”到“十三五”,连元街小学的主课题都是围绕教学、课程改革的项目,因此他们敢于说“三课联动”即课堂、课程、课题的协同探索和同步建设,他们更敢于说全校教师围绕“三课”共同参与、共同研讨、共同成长。10年前连元街小学出版了专著《有效教学的叙事研究——一所名校的100个课堂故事》,就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集体表达;10年后又出版了专著《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案例研究——一所名校教学个性与风格形成之旅》,有40位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连元街小学正在进行的“稚学课堂的样态研究”,包含了小学教育的所有学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试图从儿童学习的特定视角研究真正属于儿童的课堂。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智慧,是与儿童学习、儿童发展高度相关的教育智慧。
三是建构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智慧形成的学校文化、制度和平台,建构教师专业的学校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文化自觉,需要有学校专业文化氛围的支撑,需要有学校文化平台予以展现,需要有学校激励制度提供保障。连元街小学建立了“新智慧·连元教师发展学院”,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健全了从新手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的校本培训制度,建设“青蓝工程”和“双名工程”,形成了从低端到高端的教师发展系列。教工书屋藏书68,000多册,各类教育杂志100多种,为教师读书和研究提供充分的条件;组织和开展各类系列读书交流活动,“书香留痕”“读书漂流”“浸润书香,拥抱智慧”等,推进教研科研的专题活动、现场论坛、BBS论坛,形成教师学习、研究、交流的专业文化,使读书、学习、研究成为教师生活的日常方式,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连元街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鲜明体现了学校“竢实学堂”所提倡的“养其根而竢其实”的文化传统。“竢实学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学堂,也是教师成长的学堂。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构教师的实践智慧,就是“养”学校发展之“根”,就是“竢”学校品牌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