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00038,北京)
文化在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联合国继制定实施《21世纪议程》和《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又在其成立70周年之际的2015年9月,由联合国发展峰会讨论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全球性重要行动纲领。与《21世纪议程》和《千年发展目标》显著不同的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首次在国际发展议程中将文化列入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的一系列板块中,在教育、可持续城市、粮食安全、环境、经济增长、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方式、和平与包容性社会等方面均提及与文化有关的内容与措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对文化建设同样高度重视,不仅将文化建设列入发展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其列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方案中多方面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有关具体内容及相应要求。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璀璨辉煌、博大精深,水文化是其密不可分、极端重要、无可取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水文化既是融汇中华文化诸多层面、诸多领域和诸多内容的丰富资源宝库,又是数千年来华夏儿女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管理水的集体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同时还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众多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思考水、观察水、吟咏水、歌颂水、赞美水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审美作品的生动体现。大力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当今中国与世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2006年,联合国为第14个世界水日确定的主题是“水与文化”,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文化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中重要性的认识,水资源的管理和支配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让文化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入新的活力。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颁布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出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维价值,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环境等领域发展与合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作用。
中华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创造物质文化财富的历史。悠久的华夏治水文明,包含了广泛、深刻而又具体的多种内容载体和表达形式,如大禹治水,作为一个优美动人的治水故事,不仅寄托了华夏百姓自古以来希冀平安、保障生产、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而且也承载了变堵为疏、堵疏结合的治水智慧和刻苦勤奋、忘我劳作的拼搏奉献精神;又如都江堰、灵渠、京杭运河等一系列古代水利工程,作为建成上千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文化历史遗产,既生动体现了华夏民族以水为师、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和聪慧灵巧、高效实用的工程技术,同时也深刻印证了华夏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密切结合的哲学思想。此外,中国古代丰富的治水实践,还形成积累了一大批治水典籍,集聚了古人在防洪工程、治河工程、灌溉工程、航运工程以及水管理、水调度等领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总结,不仅对当代国人和水利人具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水行业工作者来说,也很有研究和借鉴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利建设突飞猛进,一大批卓越的建设成就效益恢宏、举世瞩目。以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为代表的水利枢纽工程,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以黄河调水调沙为代表的多泥沙河流水沙调度工程,以长江干堤加固、黄河标准化堤防为代表的堤防工程,以及众多星罗棋布的水库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等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各流域、各地区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农业高产稳产能力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保障能力等,而且在工程技术领域也创造了很多先进实用的设计思想、设计模式、施工技术、工程材料以及管理维护技术。这些珍贵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力量,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江河治理开发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大规模推广运用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此外,国内水利建设的空间和市场越来越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我国许多先进实用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材料技术与管理技术,需要寻求赴国外市场发展和应用的空间与机会。中国水工程技术的出口,同时还会带动中国资本、商品及劳务的对外输出,这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中华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水科技领域和水工程领域,同时也体现在与水紧密相关的社科领域和人文领域。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多对自然界无所不在、形态多变的水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并上升到哲学、道德、政治以及人格的高度予以认识、理解和颂扬。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散文以及笔记、小说等对水的描述、比喻及咏叹,其名家名作、经典之句更是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近现代以来,水文学艺术的创作成果不仅广泛体现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小说等方面,而且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也多有体现。这些与水密切相关的多种体裁和形式的文艺作品,绚丽多姿、意蕴无限,既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也是世界文化宝库富有特色的构成板块,有必要让世界上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共同分享。
近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先后策划完成了“中华水文化书系”大型图书出版项目(下分《水文化教育读本丛书》《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和《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3个系列)、26集三维动画片《中华治水故事》(同步出版26集MPR出版物)、《中国水利史典》以及 《中华水文化文集》《新中国邮票与水文化》《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等许多直接的水文化出版物。同时,规模不等,涉及水科学、水工程、水技术、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一系列专著、丛书、工具书、参考书以及技术标准等,也属于广义的水文化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生动记载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古往今昔与发展进步,有效承载了中国水利建设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真实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治水经验和非凡成就。促进这些出版物更多更好地走出去,既是面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水利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水利发展状况、分享中国水利发展经验和科技成果的实际需求。
中华水文化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在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古代历史与当代现实、自然水风光与人工水景观、科学技术与社科人文、承载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大力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着眼于国际社会有差别的发展需要和有选择的文化需求,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推动。如利用已有的联合国专业机构、全球性水组织或者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三方合作等),策划实施具有中国水文化内涵的论坛、研讨会、展会、科普、演出以及新闻发布会等不同类型的活动,都不失为一种模式成熟、效果可靠的推广方式。相较于这些非出版活动对于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出版社以现代出版为载体,在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出去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如下。
出版社的传统业务主要是纸质图书的编辑出版,以纸质图书编、印、发为基本流程的核心业务格局至今在大多数出版社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各家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依然集中在纸质图书的内容策划和市场销售方面。近些年,虽然纸质图书受到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以及数字产品阅读等不同形式的挑战,但纸质图书阅读的即时性(打开就读,不用等待开机时间)、可对照性(无论是图书内容还是图书印装形式,既可实物比对不同的版本,也可在同一本书中进行前后内容的比对、联系和思考)、可接受性(中老年读者在长时间阅读上更倾向于选择纸质图书)以及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视觉感、触觉感和审美感,都是电子图书和数字阅读所无法取代的。将中华水文化内容纳入到传统纸质图书的策划出版中,是出版社最有资格、最有特长和最有能力来做的一件事,只不过实施时要考虑面对的读者主要来自国际社会,他们与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期待可能有所不同。
现代出版的一大特色就是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发展。这一特色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出版的时间周期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的表现形式和阅读体验。传统纸质图书所传递的知识与信息是平面的、静态的、单向的和有限的,而网络条件下的数字产品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则是立体的、动态的、交互的和无限的。如通过音频链接,阅读者可以变成收听者,以聆听的方式欣赏中华水故事、水音乐;通过视频链接,可以观看动态或静态的中华水风光、水动画、水科技;通过VR或AR,可以模拟显现或增强显现不同境况下的水环境、水风景、水技术,甚至是紧张激烈的抗洪抢险救灾场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同在真实场景中体验美景或接受教育培训等。同时,现代出版的这些特色和优势是传统出版所无法具备的,大大弥补了纸质图书在阅读、视听、体验以及信息局限性等方面的不足。
出版社加入国际涉水组织,有利于在国际场合以最直接的人际交往方式传播中华水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基本内容,有效展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建设成果和国内社会比较流行的水文化艺术生活。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正式加入世界水理事会,多年参加并组织世界水展活动,2015年当选为世界水理事会董事会成员,在国际水事活动中获得了话语权。2014年年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确定在水与文化领域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合作的范围涉及水、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出版、教育、研究交流和数字媒体等领域,在近年具体合作中双方还商议创立国际水文化中心这一新的国际机构和国际机制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水文化事业。另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还与一些规模较大的国际出版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伙伴关系。这些无疑为中华水文化全面走出去创造了新的机遇,开启了新的空间。
当前,世情、国情和水情相互交织,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音符同频共振,深入细致、系统全面、有力有序地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出去,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显。以现代出版为载体,大力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出去,是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新时期水利建设、改革与发展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迈进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当代水利出版人面临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尽管多年的水出版国际合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和进步,也涌现了一些精品和亮点,但是与中华水文化的丰富内涵相比,与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期盼相比,与当代水利出版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相比,中华水文化出版物走出去的步伐、节奏、内容、形式以及规模、效益等,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缺乏发展规划、专业人才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作为水利出版人,既要看到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更要树立高度的全球文化自觉意识,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水文化发展,在全球水文化建设的新进程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切实做出中国贡献。
基于出版社业务的传统优势和新形势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和网络融合发展的趋势,建议国内水利界、文化界以及新闻出版界人士共同努力,积极构建推进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现代出版工程,系统打造一批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中华水文化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近期可重点考虑、优先支持有关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国内出版与国际出版、中文出版和英文出版有机融合的水文化出版项目,如中国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中英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水利发展年度报告(中英文)全文数据库、中英文双语水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发展经验——水的贡献(英文)、诸子论水——中国先哲的水价值观念 (英文)、中国水故事——历史、现在与未来(英文)等。对这些项目和产品的精心策划和倾力打造,必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水利的发展经验与水利工程技术成果,也有助于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水利历史与现实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中国悠久丰富、直接与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鉴赏。
与此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可研究制订《中华水文化走出去发展规划》,就今后5至10年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目标、机制、内容、形式等进行一揽子的研究和描述,统筹国内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种形式的水文化作品和产品,以新的姿态和步伐走进国际社会。对于已经完成的涉及水文化的相关图书及多媒体出版项目,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和产品转化,针对国际受众的一般阅读习惯、教学科研需要以及文化消费需求,在对国际市场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对中华水文化相关出版产品进行阅读文本转化、表现形态转化和销售模式转化,切实推进适应国际社会需求的现代水文化出版产品的精心策划、高效生产和精准营销。对在推进中华水文化走出去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室以及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积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促进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舆论氛围。
[1]UNESCO.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for culture on the 2030 agenda[EB/OL].2015-09-25.http://en.unesco.org/sdgs/clt.
[2]中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EB/OL].2017-04-14.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 04/zt_674979/dnzt_674981/qtzt/2030 kcxfzyc_686343/P02017041468873385 0276.pdf.
[3]陈雷.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 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先进文化支撑[EB/OL].2009.http://www.mwr.gov.cn/xw/slyw/201702/t20170212_840670.html.
[4]祝君波.传统出版社的多元化转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1-03(5).
[5]徐明强.试论中国图书走向世界[M]//赵劲.中国出版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6]UNESCO.Culture:urban future,global report on culture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R].Paris:UNESCO,201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M]//意娜译,张晓明审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