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洪
(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小学,江苏 常州 213200)
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改善当前学校体育教育薄弱的现状,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已经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主要探讨陪伴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期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体育课上经常有学生不愿意参与练习,问其原因:不乏没兴趣、太难、不会等之类,更是不愿意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所学技能,主要担心出丑、出错、被笑话等。这类情形多出现在一些女生和体育处于弱势的学生中,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导致教学不能按计划有效完成。
体育教师长期疏于技能练习,平时缺少相关的技能培训,日积月累导致运动技能严重退化。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化繁为简,不做动作示范,只做简单讲解,评价、纠错不到位,更有甚者没有评价与纠错。教师的示范教学和学生的模仿学习这一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形式荡然无存,师生之间的知识、技能、情感交流严重缺失。
教师不愿意教技能,学生不愿意学技能,没有教与学的体育课成了活动课,学生自得其乐,教师只看纪律,一学期结束,学生不知道教师姓什么,教师也不认得自己的学生,这一现象是真实的普遍存在的,师生之间“零交流”。
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受到影响。过度的知识本位教育对体育课程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智力为主的考试评价机制搅乱了教育资源分配。体育课程日趋“边缘化”,体育课程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认同。
体育课程内容“准、繁、偏、旧”,造成课程结构紊乱,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新的运动知识和新的运动技能,而影响了在某些兴趣内容上纵深方向的进一步学习,体育兴趣受到压制,运动学习的良性迁移受到阻断,上了多年体育课的学生往往没有掌握一技之长。
当前我国体育课程评价形式鱼龙混杂,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历考査、质量综合评定;并尝试进行了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有些地区还尝试开展了师生互评的探索。这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没有对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单一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作为最终的指标进行评价,缺乏人本化激励性的评价管理。
《育人三部曲》中讲到:“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刚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笔者时常感到手足无措,一节课下来几近奔溃,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一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名体育教师。学生慢跑热身时,总是叽叽喳喳吵个不停,队伍乱七八糟,笔者总是站在一边大声喊着:“不要讲话,两两对齐,保持队伍整齐,手臂前后摆动,腿抬高……”然而这并没有起到任何应有的效果,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有一天慢跑热身时,笔者陪着学生一起跑,发现学生一反常态,都跑得很认真,没有人讲话,队伍也很整齐,这让笔者倍感惊喜,问题解决了,竟是那么容易——陪着学生一起跑。
课堂练习时,教师正确优美的动作姿态,坚持不懈的精神无形中激励着每个孩子。在一节跳绳练习课中,笔者跟孩子们一起比赛跳双飞,孩子们的惊叹声不绝于耳:“哇,Z老师跳得真好!”“你看Z老师跳的真高!”“Z老师真厉害,跳这么多!”“我们也试试!”……孩子们纷纷主动地参与练习,希望自己也能像老师一样厉害,甚至超越他们的老师,可见陪伴的力量不容小觑。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细腻的情感只有在集体中,只有在同你周围的人们经常的精神交往中才能培养起来。”当你藏起自己内心的时候,学生也会戴上面具。真诚地走进学生,陪伴学生,加入他的体育活动,和学生一起面对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感受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情绪变化,设身处地地去经历这一切,你才能真真切切的明白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一次肩肘倒立课上,学生们都认真积极的做着练习,笔者也加入其中,给予学生相应的保护与帮助。笔者来到几位女生身边,想要帮助她们完成动作练习,她们态度坚决的对笔者说:“我不会!我不做!”笔者耐心地说:“没关系,老师帮助你们来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可她们就是不愿意。笔者当时心里非常恼火,觉得这些孩子怎么这样矫情,别人都能做,为什么她们几个就不能。为了给她们树立信心,笔者亲自做了示范,在双腿上举的过程中,衣服向下滑落了一下,于是赶紧拉紧衣服,心中不免有一丝尴尬。瞬间笔者明白了这些女生不愿意去尝试的原因:正值生长发育期的她们害怕在男生面前出现这样的尴尬。
孩子可能会淡忘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教师用心灵与行动播下的做人的道理,必定会在孩子的血液中奔流不息。当孩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时,他就有了归属感;而为人师者,则因为教育的效能而有了职业成就感,寻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强调教育人要发现温暖,传递温暖,创造温暖的全部理由,只有温暖才能催生生命的萌芽和成长。体育除了能锻炼身体之外,磨炼意志也是一个重要的作用。耐力跑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之一,也是学生最害怕、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练习过程枯燥乏味还非常的累。笔者和学生们一起跑,陪他们一起感受极点现象: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简直不愿意再继续跑下去,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感到轻快,不舒适感逐渐消失。笔者给学生解释极点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告诉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一样不能退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笔者想若干年之后,笔者的学生们也许不再记得极点现象的概念,但一定不会忘记教师陪伴他们成长的这一幕幕画面。教师评判一个学生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的基本标准,就是看他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和要求,是否听话,是否违反了行为规范。人到了少年期,就不能满足于如此贫乏的表现自己了:他渴望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公益活动中表现自己。记得那年教师节,笔者走在走廊上,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Z老师在这里呢。”原来是X和Y,2人手里拿着一枝玫瑰花,害羞地塞进笔者手里,低声说:“老师,节日快乐!”便匆匆离开了。这两个孩子是全校出了名的皮王,让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笔者是他们的体育教师,经常会用谈心的方式跟他们聊聊天,其实他们本质并不坏,只是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关爱,因为他们都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们常说:“妈妈都不要我们了。”言语间充满了对母爱的渴望。这2个孩子特别喜欢打篮球,笔者便将他们俩的爱好发展成为特长,每年区篮球比赛都能取得好成绩,笔者常把他们俩树立为运动之星的典范,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