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渊散文小辑

2018-01-29 08:36
金沙江文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老井高原故乡

乌蒙山之歌

阿老表,端酒喝!

阿表妹,端酒喝!

喜欢呢,也要喝!

不喜欢,也要喝!

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这是一首来自磅礴乌蒙高原深处的武定彝族酒歌,被著名诗人牛汉称为“中国最牛民歌”,可与新疆《达坂城的姑娘》比肩。2008年6月,武定彝族酒歌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逢节日,世世代代生活在磅礴乌蒙高原上的武定彝家儿女就会端起酒杯,唱起热情洋溢的酒歌,表达他们对幸福、光明的向往和美好梦想的追求,唱得淋漓尽致。听武定彝族酒歌,你不能不沉醉。这是一种很有草根气息的原生态的民歌绝唱。演唱它,不是用技巧,而是用整个身心,甚至用整个生命的宣泄来表达对生活对人自身的热爱,抚慰、沉重、苍凉。这就是乌蒙山之歌,乌蒙山的声音!多少波澜起伏的感情,多少内心世界缠绵细腻的大爱,一首酒歌,几句歌词,表达得淋漓尽致。

武定彝族酒歌是生长在磅礴乌蒙高原上的一株奇葩,在蓝湛湛的天空下,只要艳阳照耀,它以饱满的生命,演唱着一曲曲天籁之音。

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在磅礴乌蒙高原上的武定彝族最擅长演唱民歌。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从相识、相恋、相知到结婚、生子,逢年过节乃至贵客登门都离不开民歌,对酒当歌,其乐融融。武定彝族把喜怒哀乐融入民歌,将亲情友情爱情注入民歌,化为民歌,凝聚人心……他们用民歌谱写民族诗篇,用诗篇记载历史,“靠山吃山”地劳作在这片磅礴乌蒙高原上。

乌蒙山之歌,就是磅礴乌蒙高原的声音。

三千万年前,由三千万座山所构成的磅礴乌蒙群山便从海底隆起,显示出一种辉煌的生命伟力。绝壁如宣言,无言地矗立。夕阳在山峰上撞得头破血流,不可抗拒的雷电,也默默地熄灭于无底的山谷。然而,到了第二天,鲜红的太阳又复活在磅礴乌蒙群山的绝壁边缘冉冉升腾。那三千万座波翻浪涌的乌蒙群山本身,就是三千万支山之歌。三千万支磅礴乌蒙群山之歌,汇聚在一起,便成了一种亘古未有的音乐,构成了一支雄浑悲壮之歌。

磅礴乌蒙群山喂养长大、比他人多长了两只耳朵的一个孩子。这四只耳朵,便构成了一个伟大的名字:聂耳!在乌蒙高原上,有他的故居,有他的足迹、身影、声音、气息和思想。聂耳在这云南磅礴乌蒙高原群山怀抱里诞生、成长、唱歌、练琴、读书、写日记、听母亲讲故事……在这磅礴乌蒙高原上,聂耳得到了他生命中最不能缺少的“声音”。他利用他那两只可以捕捉一切声音的耳朵,捕捉乌蒙高原上特有的“花灯调”“洞经调”“滇剧”和“山歌”等声音。当他发现磅礴乌蒙高原的“声音”给了他一个远大的抱负,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可以应用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音乐旋律,去创作中国的交响乐。于是,他决定要到更远更大的地方去寻找另一种“声音”。聂耳穿着用玉溪土布缝制的衣服、操着富有特色的玉溪方言,来到上海、北京“流浪”。他利用一直回响在他耳边的磅礴乌蒙高原深处玉溪花灯调“玉峨朗”,创作出了电影插曲《山野情歌》。紧接着,他又把故乡乌蒙高原古老的洞经调“宏仁桂”,改编成中国名曲《翠湖春晓》。与此同时,《饥寒交迫之歌》《开矿歌》《打砖歌》《卖报歌》《码头工人之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34首充满力量和人情味的歌曲,从聂耳不到24岁的年轻心中奔涌而出,并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在中华大地上传播。

磅礴乌蒙高原滋润着聂耳的心灵,成为了他的根和魂,正是有了与磅礴乌蒙高原的血肉关系,乌蒙山之歌渗透到了他的灵魂,才有了他非同寻常的神、精、气、色,才有了他音乐创作的精神伟力。于是,他寻找到了那支由三千万首磅礴乌蒙山之歌汇聚在一起、变成亘古未有的音乐——乌蒙高原的声音。新中国成立初期,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我国的代国歌。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词和曲都保持了原貌。我们很难想象,当今世界,如果没有乌蒙高原,没有《义勇军进行曲》,更没有聂耳的音乐,我们的心灵将缺失怎样动人的旋律?

站立在巍峨磅礴的乌蒙高原上,猛地,思绪从遥远的年代里走出,磅礴乌蒙高原腹地似有一种真切的声音传来。不是流泉潺漪,不是小鸟啁啾,更不是狂风叩击山岩。是一种凝视悠悠历史的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恍若一声声闷雷,穿越历史的纵深,从磅礴乌蒙群山三千万座山中冲挤而出……那宽阔粗狂、苍劲雄浑的音色在茫茫宇宙间滚涌,越过乌蒙山千山万壑,响遍大江南北,滚过人们心头,撼动着古老的中华大地。我觉得脚下的土地在颤抖,山林在呼啸,星空在狂欢。一股神奇的力量,像旋涡一般把我的身心紧紧地吸住。我被强烈地震撼了,震撼得魂魄出窍、热泪盈眶!这歌声,就是磅礴乌蒙高原的声音!这歌声,就是磅礴乌蒙高原的大音!

半个多世纪了,风狂雨骤,波谲云诡,仿佛十分遥远,又真真切切,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可是,那热烈、悲壮的歌,汇入了历史长河的波涛,那四只耳朵构成的名字已镌刻在历史的岩壁。从而,使天地增色,磅礴乌蒙群山的神话世界里,又平添了一个感人的传说。

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千万不要忘记这磅礴乌蒙高原发出的声音,这是真正的稀声大音!我也是磅礴乌蒙高原喂养长大的一个孩子,我喝乌蒙群山的涓涓乳汁,才长成一棵郁郁葱葱的男人树。在这磅礴乌蒙高原上,历史与现实融汇,红色与绿色相映……那乌蒙山三千万座群山所珍藏着、汇聚在一起、所构成的乌蒙山之歌,正以其雄浑凝重的声音发出激扬的神韵,歌唱昨天、今天、明天。

(原载《散文选刊原创版》2015年第3期。)

金沙江花红胜火

一条苍茫的金沙江,日日夜夜从西向东穿流在磅礴乌蒙高原的怀抱中。春来了,就在母亲河金沙江两岸,一树树火红的攀枝花,把自己美丽的身姿投映在碧清的江水里,使母亲河金沙江满江流着红,溢漾着鲜花的芬芳,一路奔腾欢笑,流向东方,奔向大海……

攀枝花,又名木棉花、英雄花,是花中豪杰,是金沙江的标志、金沙江的江花。农历正月、二月间,春会让隐忍了一年生机的攀枝花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花与艳红成就了攀枝花,成就了它英雄树的称谓。一树攀枝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攀枝花娇艳的容颜,磅礴乌蒙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它把盎然的生机高悬在枝头,让春天怒放成满目的风景,让母亲河金沙江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别样的春光。这是攀枝花独有的情怀。

攀枝花有着挺拔不俗的气度。它先开花,后长叶。每逢花开季节,千树万树灿若云霞,蔚为壮观。它耐贫瘠干旱,喜烈日光明,一生迎着光明生长,奋发向上,以颗颗红心,奉献给蓝天白云。它极易成活,落子生根,树姿雄奇伟岸;树腿长有泥色瘤刺,如农民腿上沾满泥巴,朴实刚劲。它虽艳丽,却不矫情,常常,一株两株地散落在田间、山野。花谢了,花蕊可以吃,凉拌攀枝花、腊肉炒攀枝花,都是独特的风味菜肴。花谢过后,树上就会长一种绒,这就是木棉。风一吹,便星星点点地散了下来,被人们拾去做枕头、纺成棉布,以至睡觉都闻见它的芳香。夏天,树上又长出茂盛的叶子,片片绿荫为人们遮挡火辣辣的骄阳。其果实,状如纺锤,成熟后爆裂,飞絮如纷纷扬扬的雪花,极其美丽。果絮如蚕丝,雪白、纤柔、耐压,富弹性,是超高保暖、天然抗菌、不蛀不霉的绝佳纺织材料,也是水上救生工具和居家物品的上好材料。它的树干,材质轻脆,耐水浸泡,是船只、蒸笼、木桶、包装箱以及造纸的上好原料。花、根、皮,有清热祛湿之效,人们常用来入药。明末诗人陈恭尹曾写下“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的诗句,给攀枝花以“好英雄”的赞誉。

在金沙江两岸,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都会让火红的攀枝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花蕊,让攀枝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金沙江峡谷的攀枝花,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扎进大地,用俊俏的容颜,和母亲河金沙江与磅礴乌蒙高原两相厮守。

美丽而顽强的攀枝花,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朵朵火红盛开的攀枝花,不正是当年坚韧顽强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写照么?

1935年5月,正是金沙江峡谷花开二度的日子,一代伟人毛泽东率领他的红一方面军来到皎平渡。头戴朵朵五星形攀枝花花瓣的工农红军,在当地彝族船工张朝寿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7只船。从5月3日至5月9日,经过七天七夜,未伤一兵一马,三万红军神奇地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跳出了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走上了北上抗日的新征程。

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的不朽名句。好一个“暖”字!一字千钧、回味无穷,不由得让人想起金沙江两岸火红的攀枝花。

火红的攀枝花在金沙江两岸年年怒放,让人的思绪不由回到皎平渡惊天动地的历史中,耳畔不时回响起当年头戴朵朵五星形攀枝花的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歌谣:“金沙江流水响叮当/我们红军要过江/不怕山高路又长/我们红军真顽强/渡过金沙江……”

有了攀枝花,磅礴乌蒙高原就拥有了一种幸福。被攀枝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攀枝花的金沙江两岸更是幸福。当我们在长途跋涉中略显踉跄的脚步,与金沙江沿线明媚春光里的一棵攀枝花树邂逅之后,开始变得自信、勇敢、乐观。

没有了攀枝花,奔腾欢笑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江湾里的一树攀枝花,倒映在江水里,与天空的云彩相映成趣;江岸上的一树攀枝花,把笑颜显露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一树攀枝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馨了农人多少朴素的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攀枝花的气度,也应该是磅礴乌蒙高原的气度,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气度。

金沙江花红胜火。攀枝花开,那些火红的攀枝花,像酒杯,举向天空,为美好灿烂的今天,为幸福美满的明天干杯!那一朵朵红火的攀枝花,似五星,照亮二万五千里征程,生出“走泥丸”的雄风,长成一种坚贞不屈的意志,在中华大地扎根、崛起!

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像金沙江两岸一树树火红的攀枝花,深深地扎根,灿烂地绽放!

(原载 2016年 8月 20日《云南日报》)

故乡眼

谁也说不清故乡乌蒙高原村庄那眼老井是谁打下的,人们只知道用一根绳子拴着木桶、铁皮桶、塑料桶等容器,扔进老井的心窝。然后,掏出一泓清冽的井水来,明亮一片,闪着天宇上方投下来的熠熠粼光。

故乡磅礴乌蒙高原村庄多石,石头是大自然恩赐给乌蒙高原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石,有宝石、玉石、矿石、奇石、风景石、观赏石、建材石,但大都用在大件器物身上,比如石磙、石磨、碾子等。还有,就是做成了井台,井台上一根根绳索的印记刻下了时光的斑斑痕迹,不知有多少代人从老井里取水做饭,填饱肚子,一代一代地在这磅礴乌蒙高原上繁衍生息。

从远古到现在,一点点梳理村庄的印记,斯人远去,老井却留了下来,且愈发深邃清幽。

故乡乌蒙高原上的乡人们每天拜会最多的,应该就是乡村那一口老井。淘米洗菜要去,洗衣冲澡要去,灌园浇菜要去,渴了要去,饿了要去,脏了要去……甚至就连衣冠不整了,不想去照镜子,也要去,探头看一眼老井,里面藏匿着一面清亮亮的“镜子”,会让你全然窥觑自己的容貌衣冠。

儿时,父母最怕的就是我们去老井的井台,尤其最怕我们伸着脖子朝井里望,唯恐我们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可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总喜欢趴在井台上朝里望,那蓝湛湛的天宇、雪白的云朵,统统都能在井水里看到。任何物体经由井水一照,都变得色泽鲜艳、容颜洞明。难怪,就连村里的大狗也总喜欢趴在井台上望。他说,那里有他的爹娘。大狗的爹娘走得早,全靠二叔把他拉扯大。大狗问二叔,爹娘去了哪?二叔告诉他,去了天上。大狗的眼睛不好,看不到天上的模样,但大狗可以看到井水。通过井水,他看到了天空,也看到了飞鸟,甚至还看到了爹娘各坐在一只大鸟的背上,自由自在地漂泊、飞翔。大狗每每趴在井台上看井水的时候,乐呵呵地笑,像个傻子。

其实,故乡乌蒙高原的乡亲们都和大狗一样,那口井就是养育我们的爹娘,濡养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风霜雨雪,流年四季。

不知什么时候,乡村里悄然有了压水井。这种井开口极小,出水有极其方便的汲水工具。可唯一的遗憾,就是透过压水井看不到别样的天空,更看不到飞鸟。大狗才不喜欢这种压水井呢,他还是喜欢去井台上趴着看那一眼老井。

乡村里有了压水井,可乡亲们并没有忘记老井。因为,压水井跑水的时候,还是要到老井里打上一桶水来做引水。说来也奇怪,压水井里的水总有一股血腥的铁锈味,完全不如老井里的水清冽甘甜。所以,上了年纪的乡亲们还总是喜欢到老井前去打水。后来,为了照顾这些老年人,有人在井台上架上了辘轳,汲水就方便多了,也为老井增添了几许趣味。辘轳转动,老者汲水,相比较压水井压水时近乎老牛喘气的声音,美妙得多了。

老井有灵。据村里的老辈人说,早些年,遇到了百年罕见的大旱,河沟箐溪都干涸见底,唯独老井不枯,反倒涨了几分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据说老子出生时,九龙井吐水,给他洗澡,所以,与其说上善若水,不如说“上善若井水”。

还有一些村里的老年人说,老井是坐地而成的缸。当年,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时候,用的水,就是从缸里汲的。后来,缸下陷,变成了大地上的老井,每个村庄里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泉眼。

是啊,老井就是故乡眼。老井可不就是故乡眼么?它目睹着故乡乌蒙高原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村庄里的人们洗去岁月的尘埃,洗去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清晰的明天、一副喜悦的容颜。所以,就连村庄里的鸟雀也时常喜欢飞到井台上去站站、嬉戏、弯腰饮一两口人们撒落在井台上的水,望一望井水里的那一角天宇,也望一望自己,时不时唧唧喳喳得意地叫上几声,故乡的村庄也在这样的静谧里睡去,又醒来。井台上的青苔绿了,黄了,井台上的辘轳停了,又被风吹转了,咿咿呀呀,像村庄里孩童的呓语。

老井有魂。它是来自磅礴乌蒙高原地心的窗口,爱幻想的我曾经一度怀疑老井是乌蒙高原地心用来和天空通话的工具,也是用来与天空联络的一眼秋波。不信,有风无风的时候,你去看看老井,都是波光粼粼、含情脉脉的。

我很敬佩来自故乡磅礴乌蒙高原村庄里的那些人,时至今日,他们还是喜欢去井台上看那一眼老井,偷偷地从那一口老井里窥觑自己的容貌衣冠。然后欢聚在井台周围谈天说地、打牌下棋、闲话桑麻。

故乡磅礴乌蒙高原上的人们认为,老井就是坐地而成的缸,老井就是故乡的眼睛,老井就是故乡的标志。对于故乡的人来说,因为它的存在,所以故乡永在。在平常的年份,虽供奉着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的记忆,才觉得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它是故乡人畜的生命之泉。它维系故乡人的生存,让人感恩着,所以它始终那么纯净。

(原载2016年4月6日《云南日报》)

冬季到云南来看花

我的故乡坐落在磅礴乌蒙高原群山怀抱中,四周高矮不一的山峰手拉手、肩并肩,把它保护起来。时值深冬时节,却没有一点萧条、荒凉的迹象,一切都在冬日明媚而温馨的阳光下,静静地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国庆长假一过,我国的北方先后进入了冬季。冬天的北方,搅天风雪,水瘦山寒,哪有鲜花的踪影。可是,此时我的故乡磅礴乌蒙高原,却浑然不觉冬的寒意,正是温暖如春,鲜花遍地,满目生机。女孩子五颜六色的春装,与北国的飘飘雪花无缘。高远的天空蓝湛湛的,朵朵白云悠闲自在地在山间飘来飘去。一些草木枯黄落叶了,但还有许多草木在萌生,保持着葱茏的绿色,而且绿得很鲜很嫩。看吧,叶子花开着,山茶花开着,杜鹃花开着,玉兰花开着,月季花开着,连火红的爆竹花也在开着!

清晨,当你推开窗户,一枝在夜里悄然拔节而现在早已饱蘸阳光、色泽鲜艳的花,居然就迫不及待地探头探脑伸了出来,她用一脸灿烂的笑容,在向你问着早安,而她正是故乡人最喜爱的叶子花!

叶子花 (学名三角梅),花形如叶,叶子像花,让人难分孰花孰叶,这使人想起李清照描写春意阑珊的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清瘦的宋代词人李清照,大概没有见过叶子花。叶子花只要有充足的阳光,就不知疲倦地一年四季喧腾着、开放着,开在路边、墙头,而且绿肥而红不瘦,有旺盛的生命力,把故乡点染得更有生机活力。

叶子花有野生的,常常被故乡磅礴乌蒙高原上的人们把它搭成拱门,搭成花架,迎接四方宾客。它的花瓣,像粉红的叶子,像紫红的蝴蝶,轻轻落在宾客的肩上,落在年轻姑娘们的头发上。

叶子花的人气很旺。故乡乌蒙高原的人们都喜欢聚集在叶子花架下。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牵着小孙孙,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小孙女的发髻上。青年们衣着光鲜,好像要参加什么盛会,甚至不少人已经穿上了白衬衫白褶裙,好像春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瞄瞄,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青年妇女们,也都梳妆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鲜花争妍。喜欢照相的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人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选择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的人在花下喝茶,有的人在花下弹琴,有的人在花下下象棋,有的人在花下刺绣。实在有点疲倦了,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

叶子花还喜欢爬墙头,花枝从东家串到西家,伸到绿色的行道树上。它喜欢东瞄瞄,西望望,花期很长,享受明媚的阳光,愿意每天都开花,它的美属于大家。

而山茶呢,此时正是时候,迎着严冬绽放。我的故乡乌蒙高原是世界上山茶属植物的原产中心和变异中心。全世界的山茶属植物有八十余种,故乡磅礴乌蒙高原上就有三十五种。故乡的山茶是我国特产,目前自然杂交、人工种植一百零六种。

故乡乌蒙高原的山茶为常绿乔木,枝干劲健,树型优美,花型大,花色多,花期漫长。隆冬时节,时时望见山山岭岭、农家庭院会闪出一朵朵、一树树猩红的花来,满树鲜花,彤云万朵,英姿勃勃,光彩照人。在我的故乡乌蒙高原,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种各样的茶花争奇斗艳。徐霞客说:“滇中花木皆奇,而以山茶、杜鹃为最。”云南担当大师以一首《咏山茶》赞誉云南山茶:“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漫游云南,又写诗赞美道:“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

更使人感到意外的是,深冬腊月,鲜花丛中不时飞起的蝴蝶、蜜蜂,搅乱了丝丝缕缕的阳光。原来,冬日暖融融的太阳,突然点燃了故乡的炮仗花,此时火红的炮仗花正在满山满箐盛开。一串串、一树树的炮仗花,红红火火,朝天开放,很有民间喜庆气氛,正好给辞旧迎新献礼!

炮仗花,是一种十分潇洒的木本杜鹃植物,也有栽培的藤蔓,开在隆冬时节,开在小山村的怀抱里,开在故乡乌蒙高原父老乡亲的心坎上。当它划一道金丝银线在空中噼啪炸响,绽放成一树树红红火火的花,一年又一年,它给人们多少欢欣鼓舞,点燃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憧憬和希冀。

故乡乌蒙高原的灌木炮仗花,为杜鹃花常绿灌木,叶散生,坚纸质,椭圆形倒伏披针形或倒披针形,有花2至4朵。花萼浅杯状,花朱红,筒状,花期1至5月。花开时,漫山遍野,火一样燃烧,水一样漫涌,引来蜜蜂的翅膀驮着金色的阳光,整天嗡嗡地闹个不停。

火红的炮仗花,点燃了故乡乌蒙高原上的多少春天!虽然天寒地冻,寒意大增,但它依然难挡春天的脚步。在故乡家家户户的房前院墙上,每天成千上万朵炮仗花在竞相开放,连成一串串花的“鞭炮”,垂挂枝头,春意盎然,令人感奋。这些炮仗花,年年都会开,年年都在开,年年都开得那么灿烂,那么富有春天的气息。

栽培的炮仗花植株藤蔓较长,茎直立,多分枝,伸展的细枝保持着挺立的姿态。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叶深绿有光。浓密穗状橙色或橙红色花朵长于顶端,先长花苞,花自花苞中伸出,由下而上持续不断,为著名的观花植物。它花期很长,每年由春开至冬,谢了又开,周而复始,花枝不断四时春。

火红的炮仗花一串串悬挂在故乡乌蒙高原农家庭院里,很有喜庆气氛,深受人们欢迎。于是,故乡家家户户种有炮仗花。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小溪流在喊,发绿的山坡青草在喊,桃树上的花骨朵在喊,蝴蝶在喊,画眉鸟在喊,千百种声音一齐在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是啊,春天来了!不信,请看,百花盛开了,树木换上了一件件新衣,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绿油油的麦苗给大地披上了绿毯,清冽冽的河水弹起了美妙的琴声!

这就是天暖花开、花枝不断四时春、没有冬天的我的故乡。故乡冬季花如海,冬季到我的故乡云南来看花。倘若你冬季决定来我的故乡乌蒙高原赏花,千万别忘了带上一份好心情。

(原载 2015年12月12日《云南日报》)

云南野菌

菌出云南,广袤的云南山川大地是野生菌的家园。

雨季一到,几声炸雷,一场阵雨过后,云南的山野就会漫山遍野冒出一窝窝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野生菌,散发出浓郁的气味,常年不散,悠远飘香。

最先出现的是香蕈。这肥美鲜嫩的香蕈,郁香浓烈,香气扑鼻,每朵都有小孩碗口那样大,大人巴掌那样厚。云南的森林特别茂密,无边无垠的原野是香树组成的原始森林。天长日久,树林渐腐渐朽,经过日晒风吹雨淋,一棵棵倒下的古树上满树遍木都长满了这种香蕈,很多居住在大山里的少数民族捡不尽、吃不完,就用来喂猪,所以连猪肉也散发着熏香。

青头菌,生长在阔叶橡树林或松杉混合林地上,每年夏秋为生长期。大多以成群结队的形式出现。只要发现了一朵,周围必定还能发现它的伴侣。青头菌入口细嫩,香味悠远,带有大自然的清香气息。刚出土时像球形,后逐渐展开呈扁圆形,菌帽青绿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鳞片,是夏秋时节云南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云南高原的雨,每下一场,叫一拨。每拨雨后,都能捡到很多菌菇。

但真正治癌的菌种是木耳。这种野生菌像耳状,宽2~6厘米,厚2厘米,最大达12厘米,生长在潮湿的石板、朽木上,炒肉、凉拌都很可口,味道鲜美,一年四季都可以捡到。

牛肝菌是云南特有的一种野生菌,有白、黄、黑三种。喜欢生长在青冈树、宽叶麻栎树下,菌体较大,肉体肥厚,柄把粗壮,营养非常丰富,是治疗不孕症的一剂良药。

菌中之王虎掌菌,俗名虎巴掌菌,是一种珍稀名贵的云南野生食用菌。异状、奇香是虎掌菌的两大特点。虎掌菌无盖无柄,菌体上长满一层纤细的茸毛,呈黄褐色,并有明显的黑色花纹,形如虎爪而得名。新鲜的虎掌菌都有浓郁的香味,制成干品后香味更加浓厚,每年5—11月生长在高山悬崖的草丛间,云南省仅有楚雄州和丽江市的少数地区生长。

形异、奇香的虎掌菌,历来被视为国宝珍品,是云南向历代朝廷进献的贡品之一,被誉为“香茸”。虎掌菌与明朝逊国的建文皇帝传说有关。相传,明代建文皇帝落难逃至云南省武定狮子山为僧,朱棣为绝后患,派刺客追杀至武定狮子山。刺客得知武定狮子山佛寺主持设席宴请建文帝,便收买寺内做饭的僧人,在菜中下了剧毒。建文帝初食滇人美食,可口至极,龙颜大悦。饱食之后,去打坐念经,竟没有一丝中毒迹象。于是刺客大惊,便逃之夭夭。原来,是天上玉皇大帝得知建文有难,命黄虎星下凡,化为虎掌菌,除毒增香,才使建文帝逃过这一劫。黄虎星走过的地方,留下脚印,就会变成虎掌菌,所以虎掌菌独独云南武定出产较多。虎掌菌这道菜,便成了滇味菌类的皇家菜。抗日战争后期,“云南王”龙云在昆明五华山用虎掌菌宴请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和夫人陈香梅女士,留下了中美友谊史中一段动人的佳话,使云南虎掌菌的“赫赫虎威”远播海内外。

人间至味干巴菌,长相极难看,奇丑,浑身炭黑,但味道却特别鲜美!一箸入口,个个瞠目结舌,醇香久久不去,曾被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先生誉之为“人间至味”。干巴菌,又名松毛菌,没有菌盖,没有菌褶,刚出土时呈黄褐色,老熟时变成黑褐色,且有一股酷似牛干巴的浓郁香味而得名,是云南独有的一种珍稀野生食用菌。它生长在松杉林间,产于7~11月的雨季。虽其貌不扬,黑黑的带有一层白色,但味道却鲜香无比,是云南野生菌中的上品。这种菌常夹杂些松针枯草,收拾起来很麻烦。手撕成细丝,洗净后,与青辣椒、火腿同炒,满口生津,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连连摇头长声慨叹:世界上竟有此等美味?!

(原载2017年6月10日《云南日报》)

乌蒙高原一座生命的高原

乌蒙磅礴,蜿蜒连绵起伏,从大山到大山,百千万座大山手挽手、肩并肩站立成一片莽莽苍苍不懂得匍匐的男性群山。遍地悬念,遍地奇观,编织些山的传说水的智慧,蕴藏着丰富迷人的故事传说。它用神秘的异域风情张开了一张巨大的网,诱惑你钻进就再也不想出来。

西望延伸,它自不如玉龙飞舞的梅里雪山,横空出世的昆仑山,比起那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也只可谓“依绕膝前如儿孙”罢了。不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乌蒙不高,几十亿中华民族龙的子孙不算神仙么?乌蒙不是水,是山,是脉,是有灵性的山脉。中国人用惯了龙的比喻。如果把它比作一条头探贵州,尾摆云南的巨龙,不是仍十分恰当、特别生动么?

磅礴乌蒙高原云南元谋盆地应是龙的小腹了。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遗址,给磅礴乌蒙高原挂上了古人类发祥地的勋章,这是巨龙产下的最早婴儿。

不过,流传于武定、禄劝一带乌蒙山区的彝族史书《六祖魂光辉》却是这样描绘:“凡人是水儿,生成自水中。我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妣水是金水,金水变人妣。人水妣个个,结果妣传裔,妣传人智慧,天地来指教,人类始繁衍。”

磅礴乌蒙高原,是一座生命的高原。在古生物和古人类衍化的历史上是个不寻常的地区。1938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在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了恐龙化石群;1975年禄丰县又相继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1965年5月1日,钱方、赵国规、蒲庆余、王德山四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971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大墩子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1974年在楚雄万家坝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科学考察发现最早的铜鼓,把这块乌蒙巨龙热土上的人类历史推进了若干万年。

磅礴乌蒙巨龙从头到尾几乎全身都扣打着“人之初”的印记,展示着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文明进程。

磅礴乌蒙高原,中华民族摇篮,历史绵长。华夏五千年,好大一棵树,以此为根。170万年前的磅礴乌蒙高原元谋盆地,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气候温和,树上结着累累果实。元谋猿人生活在这里,利用木棒和自己制作的粗糙石器,采集野果,追捕猎物。在长期的征服自然中,慢慢学会了使用天然火。元谋猿人生活的年代远比北京人、蓝田猿人早,它的出现表明中华乌蒙高原大地在170万年前就进入了人类社会。

继元谋猿人之后,磅礴乌蒙高原上还发现了昭通人、昆明人、西畴人、丽江人等30多处文化遗址,他们生活的年代比元谋猿人晚,都属于旧石器时期。这个时期,磅礴乌蒙高原上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证明了南天彩云下的磅礴乌蒙高原是一块中华民族先民赖以站立的热土。

如果说,磅礴乌蒙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命热土,那么,巍峨、雄浑的高原则给乌蒙巨龙以历史的品格。

当祖先钻木取火,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却高举着火把从老林深处照亮;当禄丰恐龙谷挽留住侏罗纪姹紫嫣红,大滇美色却处处传奇;当阿细人躁动的舞步踏着红色的旋律驱赶严寒,秦开五尺道拓展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宋挥玉斧轻划锦绣河山;元跨革囊一统中华之版图……

这高原古老而神秘、质朴而伟大,平凡而又高贵,玄派的山鹰在蓝天上反反复复考察之后,总想预言什么?

岁月纷纷如落叶,尔后才有“灵光道”“五尺道”“蜀身毒道”,磅礴乌蒙高原逐渐走出了一条声名显赫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从历史遥远的那一头传来,庄蹻便成了这磅礴乌蒙高原上开疆拓边的英雄。

磅礴乌蒙高原的历史,是一部路的历史。三保太监郑和是第一个走出乌蒙高原又回过头来看磅礴乌蒙高原的人,他是磅礴乌蒙高原上的高原。1405年7月,郑和率领皇家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占地,历爪哇,穿马六甲海峡,绕好望角,……抵苏门答腊,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总航程达16万海里,到过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让哥伦布·达·伽马走进航海史望洋兴叹,让西方的黑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仰起面来观瞻磅礴乌蒙高原的容颜。

磅礴乌蒙高原,生命的高原!蓝天白云,青山叠翠,金沙玉带,阡陌纵横,山川秀美,钟灵毓秀,稻香鱼跃,瓜甜果美,大美不言,这是一座神奇的圣山!明代四川新都状元、大文学家杨升庵谪滇三十五载,其间七次因公回川省亲,都途经乌蒙,美景深情,相得益彰,于是他诗潮迸发,以火一样的激情,写下一首歌唱乌蒙山的长篇七言歌行经典之作,生动了乌蒙丰富了乌蒙:

此山奇绝不可比,郁郁苍苍熟能纪。

晦明幻化神器潜,让帝艰难不到此。

山鬼啾啾木客号,古滕絙索垂猿猱。

山禽百韵隔云木,落日熊罴呼其曹。

路断吊桥悬怪石,宛若晴虹高万尺。

悬钟度索越他山,飒飒天风吹羽翮。

烟霞不隔仙源深,仙境渺茫何处寻。

人似避秦鸡犬近,松根屐足蛩然音。

洞门深锁桃千树,山灵谢指桃源路。

翠观岑青紫柏图,鬼工凿处心惊怖。

上有惠嫋清且漪,天地常来沐浴此。

双头孔雀有千年,白鹿麀麀独角长。

仙人酤我长春醑,一饮欢襟无处所。

仙词浏湸涤尘烦,自信仙缘吾与汝。

磅礴乌蒙给龙的传人亘古的图腾和坚定的生命信念。于是,百千里乌蒙磨练了罗炳辉的铁脚板;聂耳创义勇国歌,民族振奋驱黑暗;艾思奇寻觅真理之火,点燃山谷木棉花的烂漫;柯仲平用青春礼赞生命,楚图南用生命描绘春光,护国义旗刺破青天鄂未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生出“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雄风,桂涛声创作著名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筑起抗敌新长城……

还有,明代凭机智扳倒为祸最烈的宦官刘谨的杨一清;明朝嘉靖年间以《滇南草本》蜚声国内的布衣兰茂;清代“以声震天下”的钱南园;清代山西太原总兵王世雄;二十世纪初云贵总督、著名讨袁主将唐继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江西省主席的国民革命军军长侯正邦;红十军军长周建屏;爱国实业巨子缪云台;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际知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京剧艺术大师关萧霜;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华罗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行营参谋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杨杰;朝鲜革命家崔庸键委员长、李范奭总理;越南武元甲大将;国学大师姜亮夫;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他们都是磅礴乌蒙山养育长大的孩子,他们都是磅礴乌蒙高原上的高原,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风景画卷,成为磅礴乌蒙高原上崛起的骄傲和辉煌的昨天。

剖开乌蒙巨龙纵深的延伸,在历史的横断面上可以看到无处不镌刻着风云叱咤的历史遗存。

它自然不会忘记,旗飘飘,潜龙讲武堂,浩然正气传百代;它自然不会忘记,剑闪闪,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推动西南独立;它自然不会忘记,铁铮铮,奋举护国义旗,重铸共和,精神彪炳千秋;它自然不会忘记,“一二·一”运动,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进行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发出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乌蒙与巨龙、子孙还能分开么?

云水从龙。足以引起乌蒙巨龙骄傲和自豪的是1935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这一支长龙落脚于磅礴乌蒙高原。红一军团为左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绕开昆明,由嵩明经武定至元谋,从龙街渡江。红三军团为右路军,由寻甸经禄劝,夺取洪门渡口。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居中,从寻甸直奔皎平渡口。5月1日毛泽东夜宿在禄劝翠华镇界碑村苍松翠柏环抱的一汪姓人家。那一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问道乌蒙,觅渡,觅渡,何处是渡?电报声响至深夜,一双眼睛在地图上来来回回。有一首诗歌收藏了此段历史记忆:

再长的征程

也有歇歇脚的时候

禄劝县翠华镇界碑村汪氏老乡家

一个狭小的房间

留不住一个伟人的思绪

一盏马灯

点亮一段距离

从翠华到皎平渡是一个漫长的忧虑

一双眼睛

在地图上来来回回

一颗心在金沙江上悬了七天七夜

明天以后的中国历史

将从这里书写

1935年5月3日至5月9日,经过七天七夜,中国工农红军用七只木船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希望,从磅礴乌蒙高原怀抱中的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巨人赋诗走泥丸,通过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最后胜利到达陕北,掀起全国抗日的新高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人那颗几乎坠到无底深渊的心;这毫不起眼的星星之火,烧得中国人热血沸腾,烧得中国人有了抗击外来侵略的壮志雄心;这星星之火,烧得那么伟大,铸就了社会主义的一条东方巨龙——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日乌蒙,云山茫茫,山灵水秀,是人间之福地。阳光催百花,碧波跃锦鳞。英姿飒爽,和谐发展。活力引四方聚焦,魅力招八方来风。远景渐成近景,蓝图实现宏图。脚踏实地,奔锦绣前程。意气风发,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磅礴乌蒙巨龙用自己丰沛的乳汁哺育了亿万龙的子孙。

磅礴乌蒙巨龙用自己不屈的豪气影响了亿万龙的传人。

古人云,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磅礴乌蒙高原的灵气滋养了多少闻名于世的中华儿女风流人物。

光荣啊,乌蒙!

英雄啊,乌蒙!

好一条磅礴乌蒙巨龙!

(原载2017年9月6日《云南日报》)

猜你喜欢
老井高原故乡
故乡的牵挂
院子里有一口神奇的老井
问月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老井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月之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