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唐亚敏 陈启
多年来,国家对农村能源发展作出了许多战略部署,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了农村能源事业发展,为我国能源革命、环境保护、“三农”问题和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农村能源消费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前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现状
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农村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2016年年末,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达3.31亿吨标准煤,其中农业生产用能0.99亿吨标准煤,农村生活用能2.32亿吨标准煤。
从2000年到2016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从1.4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3.2亿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05%。其中,农业生产用能从0.39亿吨标准煤增加到0.85亿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15%;农村生活用能从1.0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32亿吨标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03%。但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费的比例未发生大的变化,分别在30%和70%左右。
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从2000年到2016年,全国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生活用能量一直呈递增趋势:农村人均能源消费,从2000年的188千克标准煤增加到2016年的561千克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农村人均生活用能从2000年的88千克标准煤增加到2016年的390千克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8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但经济的发展仍使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在增加,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80.42千克标准煤增加到537.88千克标准煤。
农村电力消费比重不大,生活用电量大,生产用电量占比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农村推广用电,2016年年底,99.7%的村通电,2016年农村的用电量为9238.3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1353.87万吨,占农村能源消费的34%,比重不太大。另外,生活用电量大,生产用电量占比小。农村的用电量9238.3亿千瓦时,其中生活用电8146.39亿千瓦时,占农村用电的88.18%,生产用电1091.91亿千瓦时,占农村用电的11.88%。
农村能源供求呈现多元趋势,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目前,农村消费结构经历了由2005年以前的“煤、秸秆、薪柴”为主,逐渐演变成“电、煤、沼气”为主,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为辅,商品性能源的比例不断提高。
农村沼气利用率显著。2006年,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3318万户,占60.2%;主要使用煤的5762万户,占26.1%;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2642万户,占11.9%;主要使用沼气的145万户,占0.7%;主要使用电的182万户,占0.8%。截至2016年年末,73.9%的农村有沼气池,年产沼气总量144.85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034.28万吨,占农村能源消费的3.13%。
太阳能普遍使用。农村地区太阳能利用形式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房、太阳能灶等。2000年~2016年,我国农村太阳热水器发展最快,年平均增速为14.18%;其次是太阳能灶,年平均增速为13.27%;太阳能房年平均增速为6.37%。
当前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农村能源消费供需矛盾突出,结构不合理。2016年,农村发电量折合标准煤仅达3296.42万吨,占农村用电的29%,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供求矛盾突出。农村发电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用电需求,尤其在用电高峰期供不应求更为明显,农村经常出现停电或跳闸现象。另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要求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和规模化大型沼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但可再生能源种类相对单一,沼气和太阳能占绝大比例,而天然气消费所占比例不足3%,目前仅有11.9%的村通天然气。
农村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大,能源贫困、能源不公平问题突出。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在贫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就区域差异角度来看,西部地区以电力、燃气、太阳能、风能为主,东中部以煤炭、电力、燃气为主。此外,北方地区传统可再生能源(秸秆和薪柴)消费较多,南方地区新型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沼气)发展较快。就贫富差距角度来看,贫困地区仍以秸秆、薪柴、煤炭为主,经济发达地区由传统生物质能源(秸秆、薪柴、沼气等)逐渐转变成商品性能源(电力、燃气、煤炭)。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缺乏現代化、清洁化的能源基础设施,沼气、燃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还没有被普遍利用,并且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大多数农民取暖和炊事方式从“秸秆+薪柴”向“煤+薪柴+电”再到目前的“电+液化石油气+薪柴”转变。另外,农村秸秆的随意放弃式燃烧,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推进农村能源发展的建议
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对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提出明确要求: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例如当地的能源禀赋、经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要减轻环境污染,就必须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在适合发展沼气工程的南方地区大力建设中小型沼气池;在适合发展燃气工程、风能发电的北方地区完善对燃气、风力发电的基础设施。同时,必须改变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念,加强乡镇干部和农村居民对清洁能源的认知。
加强农村能源多能互补和综合利用。加强农村能源多能互补和综合利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存在结构不合理、区域差异大等问题,有些地区电力资源丰富,有些地区沼气资源丰富,有些地区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丰富,加强邻近地区的联系,是农村能源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注重技术创新,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和安全隐患,同时还能增加农村能源的供给,减少空气污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同时农民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使得农村能源技术创新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在农村难以推广。近年来,国家不断重视农村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但缺乏专业的能源技术人才扎根农村,或者部分任职和培训的技术人员缺乏经验,使得农村能源的发展滞后。因此,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农村能源技术创新,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创新的宣传和引导,依托高校或科研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开发符合当今农村能源发展的技术。
增强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农村中青年大都外出务工。在现有农村人口中,大部分人群的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对环保的认识不高,对很多能源污染环境的了解不够,大多未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农村居民学习相关的环保知识,如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农村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此外,可以宣传推广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让人们意识到使用环保节能资源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从而使得新技术的使用由推广宣传转变为人们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