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海
对深度贫困县、传统农业县台前县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历史机遇,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形成文明乡村新气象,建设乡村有序治理体系,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为弯道超车、赶超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重点要抓好“五个结合”:
实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紧紧抓住、用好用足上级支持深度贫困县的各项政策机遇,认真落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打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四大硬仗”(产业扶贫硬仗、就业创业扶贫硬仗、生态扶贫硬仗、金融扶贫硬仗),开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六大行动”(健康扶贫行动、教育扶贫行动、扶贫助残行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行动、危房改造清零行动、扶贫扶智行动),实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四大工程”(交通扶贫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真正做到“精准施策、不落一人,如期脱贫、同步小康”,确保2019年稳定实现全面脱贫。深挖潜力、拓宽渠道,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让农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劳动报酬,让更多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权等折价入股企业和合作社。持续提升农村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铺开“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不断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和“气化乡村”工程,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卫生室布局,尽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实施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重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市场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把优质产品“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突出“调”,做实产业,按照“四优四化”的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重点抓好食用菌、瓜果、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鹅鸭、牛驴、蛋鸡、小龙虾等畜禽水产养殖,强化技术服务和跟踪指导,着眼“培优”“育强”,推动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有大的提升。突出“引”,推动升级,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引龙头、引订单、引人才、引智力、引资本,在综合提升现有现代设施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的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园区、基地与科研院校采取多形式的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同时,创新运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深挖乡村“沉睡”资源,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着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突出“精”,提升效益,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相,让有特色、有质量、有品位的农产品走俏市场,让单向“种得好”转变为双向“卖得出、卖得好”。
实施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强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鼓励推行多规合一,优化村庄功能布局。严格按照规划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康体养生型的示范村庄,保护好生态基底和历史肌理,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乡村景观格局,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同时,全面落实规划管控,按照规范农村建房的相关规定,严格审批、全程监管,坚决杜绝随意建房、分散建房。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健全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体制机制,清除卫生死角和陈年垃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碧水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完善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坑塘沟渠黑臭水体整治,着力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继续抓好秸秆禁烧,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实现生产清洁化、化肥农药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推进村庄绿化,增加绿量,提升质量,加快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加强对村内闲置房屋的修缮改造,清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拆除残垣断壁,统筹做好“空心村”治理、空闲院落利用和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形象面貌,全力打造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精品村。
实施乡村振兴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坚持城市文明和乡风文明“两手抓”,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弘扬社会正风,让广大农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挖乡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义守信、勤俭持家。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传统乡土文化,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转化为人们精神消费的热点、农民增收的新业态和新亮点。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的积极作用,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行移风易俗,抵制不良风气,树立乡风文明。
实施乡村振兴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派出第一书记。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展党员进一步向重点群体、领域倾斜,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各个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切实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完善和落实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运用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完善和落实基层便民服务制度,整合优化县乡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探索设立村庄网上服务站点、开展服务进村下乡等活动,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乡村平安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层层压实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和突出治安问题治理,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