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一滇池补水工程植被调查及监测研究

2018-01-28 06:24罗开华付小勇周晓
绿色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监测

罗开华 付小勇 周晓

摘要:以牛栏江 滇池补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两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图的支持下,应用监督分类对评价区遥感影像图进行了解译,将评价区植被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草丛5类,并进行了区域内监测期间植被类型的面积变化及景观生态评价。最终为该补水工程建设的生态监测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但这种影响及破坏仍维持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关键词:补水工程;植被调查;监测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6-0164-02

1引言

牛栏江是金沙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的寻甸县,云南省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43.5亿m?。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分布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会泽县以及昆明市的寻甸县、嵩明县和昆明市盘龙区境内。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输水线路起点的德泽干河地下提水泵站位于曲靖市会泽县与昆明市寻甸县的界河 牛栏江左岸一级支流干河的右岸,布置在德泽水库库尾,距德泽水库坝址17.7km。输水线路布置在牛栏江左岸,分布于昆明市寻甸县、嵩明县和昆明市盘龙区境内。本文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的支持下对评价区植被类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2流域概况

牛栏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系金沙江右岸一条较大的支流,位于东经102°53'~104°05',北纬25°02'~27°24'之间,流域径流面积13672 km2。河道全长440 km,总落差1725m,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49.8亿m?,干流水能蕴藏量150万kW。

本次工程规划的取水点德泽断面位于沾益县牛栏江干流上,坝址控制径流面积4551k㎡,多年平均天然来水量17.12亿m?,坝址处河床高程1665.4m。流域最高点为牛栏江下游西部分水岭附近的药山,海拔高程达4040m,最低为与金沙江交汇口,海拔高程仅550m。

3植被调查与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整理评价区及邻近地区的现有植被资料,包括森林二类调查资料以及邻近地区现有资源调查和规划资料、土地利用状况、土壤普查资料等,结合2008年及2015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牛栏江一滇池补水工程植被进行了两次详细调查。

3.1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评价区及邻近地区的现有植被资料,包括森林二类调查资料以及邻近地区现有资源调查和规划资料、土地利用状况、土壤普查资料等。在综合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实地考察的重点区域及考察路线。

3.2野外调查

根据室内判渎的植被类型出图,现场核实判读的正误率,记录样点植被类型(群系、群系组或植被亚型),特别是类型发生变化的地方做准确详细的记录;拍摄典型植被特征(外貌与结构);在视野广阔清晰之处,拍摄周围植被或景观的照片。

3.3基于3S技术的监测分析

采用GPS、RS和GIS相結合的空间信息技术,并参照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设方案。

利用两期遥感图像进行植被的数字化判读,完成数字化的植被图。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对植被面积变化情况,重点分析水库淹没区、输水工程施工对植物类型和植被景观的影响。分析引水工程建设过程对所在地区植被的影响,并提出生态修复措施和建议。

4结果分析

4.1主要植被分析

依据《中国植被》、《云南植被》和《昆明植被》等重要植被专著中采用的分类系统,遵循“外貌生态学法”的植被分类原则,评价区自然植被共有5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1个群系。

4.1.1常绿阔叶林

评价区常绿阔叶林仅分布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一个亚型,含滇青冈林、黄毛青冈林、滇石栎等3个群系。由于人为干扰,本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常呈萌生幼林状分布,而成熟林多分布于石灰岩坡地、玄武岩坡地等较差土壤生境中,其上层乔木中混交少量的落叶树,具有当地高原季风亚热带山地气候下固有的群落组成特征。

4.1.2落叶阔叶林

评价区落叶阔叶林大多数是在人为干扰破坏后形成的一类次生性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中山下部,低山丘陵,或农耕地附近、水库周围,河谷两岸,在海拔1800--2000m的荒地,火烧迹地上常有旱冬瓜落叶阔叶林。

4.2植被分布特征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评价区在云南植被区划上属于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流域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均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但因海拔、地形和人为活动等干扰因素有所差异,流域植被分布和组合规律上有所差异。

牛栏江自然植被相对较好,分布面积较广、所占比例大。主要由人为干扰很小的暖性针叶林组成。包括云南松、华山松和滇油杉3类植被。落叶阔叶林大多数是在人为干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性植被,主要有栓皮栎林群系、柳树林群系。

4.3植被类型面积及景观类型监测分析

在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的支持下,应用监督分类对评价区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评价区植被可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草丛5类。并进行区域内监测期间植被类型的面积变化及景观生态评价。植被类型的面积及景观类型变化具体见表1和表2。

4.3.1评价区植被变化分析

(1)水库淹没对植被的影响。由于工程建设导致水体面积扩大,水库淹没区面积为909.08h㎡,淹没区范围内的植被将遭到破坏。主要有在德泽水库库区及周边主要分布有较多的云南油杉林被淹,大坝左、右坝肩区域海拔1780m以下区域已经淹没,原分布于河岸带的柳树群落已经被淹没。

(2)移民安置对植被影响。安置点位于沾益县菱角乡块所村委会仙人洞村民小组大沙地一带,周边主要植被类型为云南松林、旱冬瓜林、栓皮栎及石灰岩灌丛。

4.3.2评价区景观生态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评价区内在工程实施前的2008年景观斑块数共12303块,2015年景观斑块数减少为8162块,斑块数量减少说明评价区景观更加稳定。暖性针叶林面积较大的景观类型斑块数较少,说明其人为干扰较少。

5结论

评价区受到水库蓄水的淹没,次生云南松林以及草丛植被类型面积减小,但多数植被类型是分布较广泛的种类。特别是重点建群种如滇青冈、栓皮栎、滇石栎、马桑、火把果、枸子、旱茅等在群落中仍然常见。总体来看,植物群落基本保持完整,植物生物多样性受施工影响不明显。工程输水线路及渣场属于临时占用林地,造成占地区植被破坏,但这些对植被的破坏影响可逆。施工结束临时占用区种植旱冬瓜林,导致半湿润常绿阔叶林面积有所增加,所以评价区植被破坏影响将随时间逐步缓解。总体上,工程施工活动对植被的破坏范围有限,对当地植被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均在可控范围内。

猜你喜欢
监测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药师干预作用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中的作用
含软土高等级公路搅拌桩施工路基沉降监测研究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地下水动态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动物疫病监测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鹰潭市生态功能监测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