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楠
不知何时,一个名为“Fintech”的概念逐渐深入人们的金融生活,并受到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热捧。乍一见,这个英文单词仿佛有种天然的神秘感存在,但其实把“Fintech”拆解开来,它既不复杂,也不简单。
“Fintech”的全称是“Financial Technology”,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融科技”。如今环保有科技,生活有科技,现在连金融业也有了科技作为支撑。许多金融专家和学者把“Fintech”的诞生与应用称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可见其重要地位。
但是,无论用怎样的形容词来形容“Fintech”的存在,那些“打破”传统金融服务方式的高新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了……
“科技”挑战“传统”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Fintech”很容易与单纯的“互联网金融”画等号。
但实际上,“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独有的概念,也是金融业务科技化特定阶段的特定概念。随着金融体系融入更多元的科技因素,“互联网金融”的局限性也慢慢显现出来(偏商模式运作),而“金融科技”四字的概括性更强,包含了金融的各种科技运用。所以,这个外来词汇,要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复杂得多。
“Fintech”里的“科技”包含着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用户体验,第二部分是大数据风控,第三部分是人工智能,这也是“金融科技”目前比较火的应用领域。
对于第一部分——用户体验,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能让大众立马感受得到的,这不仅要求其科技水平简单易于操作,更要让用户觉得“好用”。在今年5月11-12日,中国直销银行联盟联合国培训机构在北京举办了“金融科技背景下直销银行2.0业务模式创新专题研讨班”,众多直销银行代表和知名经济学家及行业领袖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会议上,微众银行直通银行部助理总经理刘江就对用户体验性指出:“金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现在银行业开始逐渐意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而‘好的用户体验不仅仅是‘线下服务线上化,从长远发展来看,单靠加大科技投入,借助外包团队的配合只是在建‘空中楼阁,把客户思维转变成用户思维才是直销银行的当务之急。”
对于最传统的金融机构——银行来说,“Fintech”的用户体验,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手机银行的应用平台。比如浙商银行的“客户体验管理中心”早在2015年就已经成立,其目标就是旨在为客户提供“个人财富管家银行”的体验,并利用新技术探索自身“Fintech”特色。
而第二部分的大数据风控,虽然目前较多运用在审核借款人安全度上,但想要成为“金融科技”的核心支撑,未来要走的路还是充满坎坷。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记录,借款人的信息也日益完善,从目前来看,数据的预测与分析虽然能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因欺诈、信用违约导致的坏账风险,但其实技术并不成熟,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更需时间的验证。
第三组成部分的人工智能,是“Fintech”发展的很重要一个方向。通俗地讲,就是完全用计算机来替代一些靠人的大脑分析的东西,比如银行的客户经理与理财师。
拿招商银行举例,2015年底招商银行推出的重磅武器——摩羯智投,该产品基于5.4万亿元财富管理数据和每天107万次的机器学习训练、通过独有的“人+机器”双智能引擎,为客户提供了可以一键量身定制、一键优化投资组合的服务新体验,一举带领银行理财服务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除了“摩羯智投”的应用,目前招商银行正在利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提高服务能力,已经形成了“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三步走的“Fintech”战略演进路径。
智能“挑战”人工
既然“Fintech”让传统金融变得越来越“高新”、越来越智能,一些人会产生诸多疑问:“科技金融”的发展会不会只是针对年轻人群体?像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以后许多业务的办理会不会完全代替人工,从而影响银行人工岗位设立?
在这个问题上,招商银行青岛分行产品经理黄楠表示:“Fintech”的智能化应用不仅不会产生上述问题,而且会提升银行业务人员为客户服务的能力。
“对于用户来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财富管理的需求,年龄稍大的用户只要对风险承受力有较好的认知,智能化应用方式也是适合的。我们所研发的‘科技金融产品前期也有设计,拿‘摩羯智投来说,其设计优势就是全流程售后服务十分完备,如果年龄稍大的用户没有精力去对产品后续表现进行跟踪,可以全都交由‘摩羯智投完成,一旦偏离了配置,就会触发短信提醒,一键优化十分便捷。”
而对于智能化是否会取代人工,影响银行人工岗位设立的問题,她又举了理财经理的例子进行说明:“银行岗位的设立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动态进行调整,如今‘科技金融的多元化应用,并不会完全替代人工,只是将一些简单业务逐渐自助化、电子化。拿我们的理财经理举例,在没有‘摩羯智投之前,理财经理要为更多的客户服务,只有单一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拉长其工作时间,才能积极应对客户现在对理财需求的增长速度。但现在有了‘摩羯智投,理财经理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应用,扩大服务半径、提升客户服务效率,进而提升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效率。”
其实无论“Fintech”为金融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提质与升级——从服务平台看,这是一个从工具到平台、从交易到咨询、从单向到互动、从封闭到开放策略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从用户端看,这是一个体验度的变化。一方面来自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供给,通过大数据处理进行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设计,让用户有“工具”后采用更加便捷的交易,精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需求。
“发展”挑战“监管”
2016年5月,一组名为“一图看懂全球‘Fintech发展现状”的“Fintech”数据在网上转发得火热。图上有几组代表性数据:目前有54个国家、1362家公司致力研究“Fintech”应用,且有258亿美元融资规模;用户选择“Fintech”的理由43.4%是因为门槛较低,11.2%是因为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仅有1.8%是因为有较高的用户信任;其中,融资借贷占到“Fintech”应用的19%,其次才是支付应用。
几组数据的背后无法不让人“忧心忡忡”。虽然我们看到了“Fintech”让金融业务更加便捷,但其并不能改变金融业务本身的风险属性。科技与信息的参与,反而让这些风险变得更加复杂。
其中信用风险占了到首要位置,一些P2P借贷,互联网支付等“Fintech”业务由于加入了很多专业编码,让一些金融风险更加隐蔽难寻;其次,操作风险与信息科技风险比例也占了大半。系统一旦出现漏洞或者人为操作失误,都会影响整个金融机构的运营;再次,上文中提到的“大数据风控”,因为技术本身不够成熟,发展属于初级阶段,也是遭到人们质疑的一个原因。
“Fintech”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监管的空白,我们很难去猜测。但在提高金融效率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实现平衡,是金融监管经常面临的困境,监管过度会制约金融服务速度,但监管不足又会埋下各种金融风险隐患。
今年6月,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杨再平在“金融科技发展与法律前沿国际论坛”上表示,“让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包容金融科技,或是让金融科技跳出监管悖论陷阱而进一步长足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一是要将金融科技纳入监管者的视野,二是要研究金融科技的特点和规律,并鼓励已成熟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使用推广,这或是经济社会与金融科技业者的最大期待。”
未来只有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所对应的“监管科技”,努力将“金融科技”大数据标准化,监管机构承担起对“金融科技”全行业、全领域的监管重任,制定规范标准,只有这样,“Fintech”才能更好地符合服务于金融业的需要,迎接更有“生命”的金融未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