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霞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21世纪今天,当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正在逐步从现代工业经济阶段过渡到知识经济形态之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因此,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民的幸福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笔者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四川省阆中市治平乡的调查,分析研究数据,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思路,总结出当下我国川北地区农村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国梦;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7)14- 0120-04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4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 net
一、调查背景及基本状况
此次调查笔者选取了四川省阆中市治平乡为特定的研究区域。
阆中市治平乡地处阆中中西部,距市区17公里,辖8个行政区,100个社,共计2818户,8247人,主产水稻、小麦、玉米、黄豆、红苕等粮食及油料作物,有养殖猪、羊、鸡、鸭、鹅、兔等畜禽的优越条件,蚕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2005年度全乡粮食总产量0. 55万吨,油料380吨,种植蔬菜500亩,出栏生猪1.2万头,肉牛500头,羊1500只,饲养禽、兔共计22万只,劳务输出2979人,收入930万。
本次调查共发出去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29份,有效问卷408份,涉及7个村的408人,均为农村常住人口,其中,男性268人,占65.7%;女性140人,占34. 3%;已婚322人,占79. 2%,未婚18人,占4.4%,离异41人,占10. 5%,丧偶27人,占6. 6%;伴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缺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从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来看,治平乡现阶段以中老年人居住较多,其中,18至30周岁的有61人,占15.0%;31至45周岁的有92人,占22. 5%;46岁至59岁周岁的有133人,占32. 6%;60周岁以上的有122人,占29. 9%。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提高,其中,小学以下的有61人,占15. 0%,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共有288人,占70. 6%,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共有53人,占13. 00-10。
二、阆中市治平乡农民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一)家庭收入有所增加却不稳定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治平乡其传统的家庭收入即职业状况是有所改变的,其中,本地务农275人,占67. 4%,个体商户有78人,占19. 1%,外出务工者32人,占7.8%,没有生活来源的有23人,占5.6%。按照2010年国家最新贫困标准人均纯收入1500元计算,虽然大多家庭已越过温饱线,但其收入来源单一且经济总量较小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有146人,占调查总数的36.4%,年收入5000元-1万元的有134人,占调查总数的33.2%,年收入1万元一2万元的有57人,占调查总数的14.4%,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农户有65人,仅占调查总数的16%。由此可见,治平乡大部分村民家庭收入还比较低,其生活依然较贫困。
(二)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水平不高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超过70%的农户收入水平每年都在逐步提高,伴随着收入的增多,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首先,反映在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目前居住条件非常好的有134人,占总人数的33.4%,认为比较好的有188人,占总人数的46. 1%,认为一般的有47人,占总人数的11. 5%,认为不好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9. 6%。其次,反映在农村居民的家用电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使用上,农户家庭使用彩电的有391人,占96. 3%,使用洗衣机的有152人,占到37. 4%,使用冰箱的有226人,占55. 6%,使用空调的有61人,占15. 5%,使用電脑的有17人,占4.3%,使用摩托车的有149人,占49.2%,使用汽车的有32人,占8.0%,使用固定电话的有151人,占37.4%,使用手机的有285人,占70. 1%。由此可以看出,治平乡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够高,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为村民创收,提高其家庭收入,改善其物质生活条件依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精神生活有所改善却不丰富
近几年以来,治平乡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断加强对农村居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教育,但由于政府时间、精力、资金有限,除了村里半年甚至是一年才组织的文化活动要求大家积极参与而外,其余时间,村民还是更趋向于自娱自乐。“电视文化”是治平乡里最常见的文化形式,农户家庭100%拥有电视机.其中拥有彩电的家庭占96.3%,拥有黑白电视的家庭占17. 4%。调查还显示,目前居住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占24. 8%,居住地文化体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认为较好的有50人,占12.3%,认为一般的有260人,占54. 2%,认为较差的有58人,占14. 7%,不关心的有20人,占4. 9%。对自己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满意的占31. 2%,基本满意的占53. 7%,不太满意的占12%;很不满意的占3.2%。
与城市人丰富多彩的都市娱乐活动相比,农民却依然坚守着那座大山,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在调查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出,娱乐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是说他们不想娱乐,不想参与,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很穷,正如他们所言“饭都快吃不起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娱乐”。加之农村的娱乐设施匮乏,政府的文化三下乡活动也如昙花一现,他们没有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endprint
(四)基层民主有所建设却不完善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治平乡在基层民主的建设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某些村干部的民主法治意识淡薄,漠视村委会自治的法律地位,认为自己是村干部就可以一手包办所有,因而做了许多本身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使得村委会形同虚设。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约机制,党务、政务、村务不公开现象依然存在,关于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文件、政策不透明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在面对国家各类大政方针政策、新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村民们大致是通过电视、广播或者报纸去了解,再加上有些村干部对其都是一知半解,很难在村民中间进行大力宣传,村民知之甚少,所以使得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不能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一些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于是村民就会开始抱怨、出现消极情绪,影响了农民的幸福感。
(五)社会保障有所覆盖却水平较低
治平乡有90%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2. 4%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的社会保障意识相当淡薄,依然想靠着那片土地或者是依靠自己的儿子去养老,村民意识的淡薄,使得村民的参保意愿并不强烈,从而导致治平乡的村民参保率并不高,再加之治平乡社保水平较低,覆盖面并不全面,一部分农民并未成为社会保障的享有者或受益者。养老保险方面,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个人所缴,并以国家投入形式作为补充,这不仅会造成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不足,更会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由于没钱,农民在参保的时候多往往会选择标准最低的类型,如此一来,等到他们养老时只能领取金额相对较低的保险金,部分老农的生活依然得不到保障,反而会降低农民幸福感。
(六)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却不优化
生态环境的优与劣,与农民幸福感息息相关。近几年,我国开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而农村则是被污染的重点,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的有限,加之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禁锢,很大一部分地区农民并没有享受到清洁能源所带来的好处,依然像以前一样守着烟气四溢的灶台忙忙碌碌;依然将家禽养在屋内,闻着刺鼻的气味;依然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造成水、土、大气以及农作物等的污染;依然将生活垃圾随手乱丢乱放。这不仅对村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了影响,也严重制约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环境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态环境污染得不到改善会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认为近几年以来居住地卫生状况有明显改善和有所改善的占71. 59%,认为没什么变化的占27. 09%。
三、影响农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分析
对影响农民幸福感的诸多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社会大众更好的了解农民,关注“三农”问题。基于此,研究者们努力探索影响农民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试图找出一些对农民幸福感有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观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而坚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又是实现幸福的基础。主张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幸福生活的实现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如今,在“中国梦”的指引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党牢牢地把握住了发展这个决定性的主题,不断夯实了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不可忽视的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经济发展的不足对幸福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仍不可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建设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加强改善民生,努力为老百姓谋福祉,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属点。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贫富差距影响农民幸福感的提升。农民幸福感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物质条件乃人们感到幸福的基础,只有当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幸福感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农民幸福感的提升绝不仅仅只是简单地依靠于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古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蛋糕做大,就怕蛋糕分不均。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导致了中东西部的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距,影响了所在地区农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与农村、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个体发展在不同现实情况之下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都必然会影响农民幸福感的提升。
3.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阻碍农民幸福感的提升。随着近些年川北地区农村的大力发展,总体上讲,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之以前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保体系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在逐步建立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农民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顾虑,也有助于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是,目前川北地区农村的社会管理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全面不均衡,这也成为阻碍农民幸福感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4.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农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因素。居于“三农”问题核心地位的农民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而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endprint
(二)政治因素
1.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是农民幸福的重要前提。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更是提升农民幸福感,通往幸福小康生活的必由之路。通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一方面,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当家做主的地位,另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强农民幸福感。
2.社会公平是农民幸福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不公平的领域主要体现在教育不公、社会保障覆盖及社会保障水平不公等方面。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全面均衡发展,从而导致了我国社会保障也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保制度严重地拉低了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难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真正目标,反而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及区域差距,阻碍了农民幸福感的提升。
(三)文化因素
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延续。十八大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理念,这进一步为国民幸福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1.“中国梦”是农民幸福感的重要依托。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民的梦,中国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理念,因此,中国梦的提出也就是对于文化理念的一种创新。“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现“人民幸福”。而对于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居民来说,“中国梦”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幸福感提升的过程。“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包含了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既囊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蕴含了当代人民幸福的最新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世纪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并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对老百姓各方面利益需求的满足,来实现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愿望。
2.精神文明建设是影响农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物质和精神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广大农村老百姓开拓视野,接受新事物,从而能够使其改变原有的一些封建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与其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原地踏步,面对物质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新的任务和挑战,积极做出调整与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四)社会环境因素
可以说,农村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民族的和谐稳定。因此,想要提升农民幸福感,关键在于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农村滋生的矛盾、问题等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并严重阻碍了农民幸福感的提升。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于情感甚至是安全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那么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则会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及各种人际冲突就会减少,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只有当农村拥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农民各方面需求的实现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五)生态环境因素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同时,农村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所在,没有美丽乡村又何来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的优与劣、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亿万中华儿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1.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较之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民在诠释幸福时,也注入了对其新的理解,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关注经济的发展或是自身收入的提高,也不再觉得只要吃好穿暖就是幸福,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群众开始对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渴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渴望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渴望能吃上健康的食物,他们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只有舒适、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才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
2.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的《穹顶之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此而引发的全社会对于雾霾天气的关注热度达到了顶峰。当前,同城市居民一样,环境污染也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呼吸不了清新的空气,感受不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因此,农民连最基本的身体健康保障都不能得到,长此以往也就不难想象,一个由于所处地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导致身体不健康甚至由于重工业污染而患上重病的人,也就很难有什么幸福感了。
深入探究农民问题,找到川北地区农民幸福感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出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对策,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幸福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讲,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成败。
参考文献:
[1]赵亮.农民幸福感的现存问题和原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2]武壮,张士云.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J].湖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