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雪花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1606775853@qq.com)
“责任”在伦理学中是既基础又核心的范畴,康德将“责任”视为他全部道德哲学的关键[1],汉斯·约纳斯认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2]。所谓责任伦理,就是一种基于社会发展、人类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以“伦理责任”与“责任感”为核心范畴的高度自觉、自律、自治的伦理形态[3]。对于医学生而言,其责任伦理应当是医学生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履行的义务及其后果的自觉服从和确认。
医学生的责任伦理培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根本要义之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把医学人才的内涵概括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4]。医学生未来担负着防治疾病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生物医学时代的伦理反思以及医学领域责任伦理问题的追问,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也使得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服务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医学生受医疗市场化、价值观多元化以及职场反向引导等的影响,其道德标准和本应坚守的责任伦理正受到严峻的考验,部分医学生表现出社会责任意识不坚定、未来责任认知不足、生命责任意识淡漠等不良现象[5]。据统计,在多发的医患纠纷中,由医疗机构责任原因造成的案例居于首位[6]。医学生责任伦理道德的弱化不仅影响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发展,而且还将影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质量,甚至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育医学生责任伦理的主阵地,但当前思政课对责任伦理教育仍显不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历史教育的视角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功能,课程讲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抵御外侵,反抗封建统治,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课程蕴涵着丰富的责任伦理内容,是培育医学生责任伦理的重要思想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功能。
鸦片战争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8],97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党的十九大再次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引出了新时代中共党人接续奋斗的现实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历史品格,能够为医学生培育历史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发挥积极作用:树立救死扶伤、献身医学、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关怀人类、关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家国情怀。医学生自步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人生责任要与人民的身心健康、国家的和谐安康大业紧密相连,正如医学生誓词所言:“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9]”医学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医学生责任伦理的核心,医学生只有不忘初心,牢记医学使命,才能坚定崇高的医学理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医路上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都竭尽其力量之所能,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严复在甲午战败后发出“自强保种”的疾呼;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尝试以制度改良来拯救中国;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余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试图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之,在内忧外患面前,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抗争,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推动中国社会砥砺前行。先辈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奋争精神,可以磨砺医学生的责任意志,医学学习和医务工作是长期艰苦繁重的事业,需要耐得住枯燥和寂寞,受得了挫折和失败,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责任使命源的驱动,是绝不可能完成医学任务的。不仅如此,医学生还要用这种意志和精神去感染、鼓励患者,帮助他们战胜病魔,树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10]。
近代以来,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责任伦理精神在御侮、抗争和求索中集中展现,关心国事,参与政治,探索出路的青年群体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无数青年和先进分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巨大牺牲。如在抵御外侮中悲壮殉国的关天培、葛云飞、邓世昌,引颈待戮、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谭嗣同,致力于推翻满清奋起投狱的邹容,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血洒疆场的抗日名将杨靖宇、左权、张自忠,为反对独裁专制惨遭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坚守信仰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方志敏、蔡和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焦裕禄等。近现代进步青年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1],勇敢地站在时代的潮头承担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反对侵略到睁眼看世界,从改良主义到三民主义,从师夷救国到抗日救国等,呈现了他们忧国忧民、敢为人先、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青年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精研医道、热爱医业、追求卓越、敬业奉献。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进行反抗斗争外,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还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改革要求,林则徐、魏源及时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等主张[12]。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不同主张,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意义。清政府洋务派“采西学”“制洋器”,建立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场“自救”运动虽没有也不可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但客观上突破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架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倾覆清廷,肇建民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就是中国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以及社会变革的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化探索的过程,它贯穿于近现代以来中国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近现代中国先进分子勇于创新、思变图强的革新思想,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和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可为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历史参照。创新是医学发展的核心和基点,也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和瞬息万变的疾病谱要求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掌握新的治疗方法,创新诊治手段。一个具有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必将为医疗技术的提高注入无限动力,而精湛的医疗技术则是医务工作者高尚医德和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纲要”课的教学注重于认识国史、国情,深刻理会 “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而对责任伦理教育功能的认识则相对不足,但在新的形势下,医学生的思政课教育必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着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其展现出来的近代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复兴民族的责任伦理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也凸显了对当代青年责任担当的期望,如“五·四”青年节前夕,他在北大师生座谈会时讲到:“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14]”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也要求教师必须重新整合教学思路,教师在将十九大报告与教材深度融合并阐析出丰富知识点的基础上,可尝试设计以下12个专题:①何处神州: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民族意识的觉醒;②初步尝试: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实践;③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④解放思想: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⑤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⑥另辟蹊径: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⑦众志成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⑧历史抉择: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建新中国;⑨复兴转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⑩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与失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接续发展;新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述每个专题都彰显了责任伦理的内容,教师在遵从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突出责任伦理教育目标,详细梳理责任内容体系及其内在联系,深度阐释责任使命与现实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医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热点和时下焦点,以责任为核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是责任伦理培育的关键。教师紧紧围绕所设置的问题,采用课堂讨论、主题辩论、专题演讲、沙龙式对话、网络释疑、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答疑释惑,或阐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或介绍或点评历史伟人、革命烈士、先进模范等。医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在对历史人物事迹的感悟中,深刻领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义利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责任意识[15]。
现代医学在华发展经历了由西方教会全盘掌控到本土化的艰难历程,是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经典缩影,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纲要”课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可以介绍现代医学如何输入、渗透及国人如何应对方面。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影响”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分析西医东渐对中国传统医疗制度、国民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文化侵略、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从医学角度阐述近代先进分子在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救亡中国的求索路程,如维新时期以“保种强身”为目的的“医学救国”思潮,“九·一八”之后力倡公共卫生“复兴民族、强国保种”的实践,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对近代中国医学的影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医存废之争等。
教师还可以深入挖掘校史、附属医院院史等教学资源所蕴含的历史元素和承载的历史价值,将经典案例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以我校为例,教师可以讲述本校附属协和医院之创办:1937年学校创办以及国难当头师生迁校沙县并徐图发展的艰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发展变化;杰出校友侯宗濂、孟琇焘、林建神、陈列平等人的先进事迹等。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参观校史馆、医史馆,访问退休老教师等一系列活动了解了近代医学教育界的觉醒和奋起,抗战与医学教育的关系,校友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湾光复以及福建医疗卫生事业、福建医学高等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学校发展积淀出来的爱国爱校、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人格风范和学术精神,无疑都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强烈影响、感染、激励学生坚定传承优良传统,立志学习成才,热情服务社会。总之,以医学史、校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丰富了教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其意义非同寻常。
责任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情感和行为过程的统一,其基础在于社会实践,因此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传统的实践教学大多是要求学生在参观馆(址)后完成观后感、心得体会等实践作业,但这种单纯考察性质的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很难达到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终身受益的教学目标[16]。改变现有的局面,就必须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医学院校特色、现有实践资源等,探寻一个可操作性强、有效性好的培育医学生责任伦理的实践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例如,在课程的实践之前,学生按组分别做好计划书,教师审核,再进行实践,最终形成实践报告,择优在课堂分享,教师点评,考核加分。如课内历史情景剧表演、分省红色文化遗址地图绘制、分省近代西方教会医院考察、近代国宝丢失统计、鸦片与毒品危害介绍、国民体质健康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医疗卫生成就考察等。课程外的社会实践如一年一度的品牌化“三下乡”医疗社会实践活动,不定期的社区志愿医疗服务等,学生在实践中既检验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又了解了社情、民情、医情。融情于景,医学生感受到病患的痛苦,家属的焦盼,体会到医业的特殊责任和重大意义,由此产生责任情感、巩固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行为的自觉性。与此同时,学生在深入社会中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的沧海巨变,在对比历史与现状、危机与成就、落后与进步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总而言之,这些社会实践,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巩固责任伦理教育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医学生责任伦理培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思政课、专业课、实习实践、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共同施育成效才会放大。“纲要”课的价值在于为医学生的责任伦理培育提供启示,从中汲取精神源泉,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优秀精神,使之自觉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责任的新青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这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伦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