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彰显学报特色
—— 兼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建设

2018-01-28 21:47王明娟石勇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学报栏目

王明娟,宋 爽,石勇妮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近年来,很多重点大学学报以其雄厚的学术基础、尖端的学术水平、一流的专家团队、丰富的图书资料等优势,在学术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居于领先地位[1]。这些学报的影响因子等指标都较高,在高校学报评比中位居前列,并形成良性循环。但很多地方高校学报,尤其是边远贫穷地区的民族类院校,受所属地域、学术氛围、学科资源及各类核心评价体系的影响,其在发展中存在“全、散、小、弱”等问题,很难像名牌大学那样具有广泛的人脉,雄厚的研究成果和优质的稿源,竞争优势相对较差,甚至存在“巧妇无米下锅或等米下锅”的现象。地方高校学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受人关注并脱颖而出,就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重点,坚持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与学校办学特色和服务方向相契合;利用所处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根据编辑主体自身研究能力和优势以及读者的需求,办出体现地域性、校本性文化的特色栏目,以此体现学报的独特性和学术性。邹韬奋先生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

一、挖掘校地资源,创建特色栏目

地方院校学报虽然在广泛范围内不被关注,但是在其所属地区内还是比较权威的学术刊物,因为它是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以及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地域性的劣势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却是它的优势,因而,在选题和构建栏目时,地方院校学报可以抓住独特的地方性大做文章,办出特色,从另一个角度填补我国学术研究的空白。

偏远的地方性特色赋予了地方院校学报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地方高校便利用此优势开设栏目,大做文章。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的“避暑山庄研究”“塞罕坝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乐山师院学报》的“苏轼研究”,《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衡水学院学报》的“董仲舒与儒学研究”等。这些期刊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地理、历史、民族等文化遗产,产生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学术效果,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这些独具特色的研究,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学报界亮丽的奇葩。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承德,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清代陪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该校学报依托地域优势,挖掘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地方特色栏目,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在已有基础上发展地方性特色栏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

此方面研究,外地院校难以企及,本地院校却近水楼台,大有可为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承德地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例如距今三百多年的避暑山庄文化,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迄今千年的契丹文化和作为满族、蒙古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承德市历史上就是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河北省最大的满族聚居区,目前满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0%左右,民族研究的前景广阔而绚丽。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针对当地满族聚居区的优势,针对满语言和满文化濒临失传的现状,在遵循国家民族政策和遵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发掘整理工作,把整理成果全面融入全校多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并与学科群对接,已经设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民族研究学科群。同时与校园文化相对接,成立了满族歌舞、满族体育等近 30个满非遗传习社团,形成了满文化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成果喜人。学报积极配合学校该项工作,特别开辟“满非遗研究”专栏,组织一批校内外研究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满族文学、满族艺术、满族传统文化并积极撰稿,由于作者“就地取材”,资源丰厚,资料鲜活,角度新颖,特色鲜明,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地方历史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承德因其独一无二的清帝陪都的政治地位而遗留了丰富的文物,进行此方面的文物考古研究也会成果不断,定会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以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

承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例如承德县人,雍正年间进士,官至云南巡抚的孙秉;雍正年间承德文举第一人,官至布政使的李质颖;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当代著名导演郭靖宇等。以这些人物为研究对象,也极具学术价值。建议《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设“郭小川研究”栏目,作为诗人故里唯一的一所民族本科高校开设这一专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以地域特色文化为研究对象

独特的丹霞地貌,绝无仅有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现今举世关注的塞罕坝都是承德地域所独有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于1982年开设了“避暑山庄研究”专栏,栏目充分利用承德区域优势,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研究中心,并辐射周边,形成大避暑山庄研究格局,研究探讨清代执政者创建避暑山庄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清代民族宗教政策,清代寺庙建筑、园林艺术及文学艺术等专题。本栏目地域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卓著,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截至2018年,已有250多万字公开出版。目前,学报正在着手组织选取自开设专栏以来在学报发表的学术价值较高的相关文章,并将结集成《避暑山庄研究论丛》,预计将在2018年底正式出版。这些论文和书籍的出版发行,对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宣传避暑山庄文化,开发承德的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态文明建设”。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塞罕坝所处地的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院校,研究塞罕坝精神责无旁贷,学校已于2017年 11月正式成立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并启动工作。随之,学报的“塞罕坝研究”专栏也已于2018年第一期创设,今后将对塞罕坝经济、精神、地域特点等方面展开全面研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栏目越是地方性的,越有全国性的意义。

二、地方特色栏目要保持延续性

为使学报地方特色研究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养兴趣,营造氛围

首先要培养本校教师对地方研究的兴趣,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导师。如果教师们对论题产生浓厚兴趣,其结果将是事半功倍。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校造成一种浓厚而宜人的科研学术氛围,让有关教师对地方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发放稿费,与作者交朋友,列入科研评先选优条件等手段鼓励有关教师申报课题撰写文章,鼓励有成果的教师继续深入研究。研究者只要潜心研究,日积月累,就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样既可以不断增强研究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收到一些高质量的作品,这对提高学报质量水平,扩大学报乃至学校声誉无疑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二)成立组织,深入研究

地方特色研究栏目要想在研究质量上有所突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真正上升到精品层次,还要组织课题研究小组,或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开展深层次的专题研究,从而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2]。衡水学院在此方面的做法值得推广,近年成立的“董子研究院”为该校学报的董仲舒研究栏目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如今该校的董仲舒与儒学研究已蜚声海内外,取得了极高的学术研究效果。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这一方面也曾作过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学校先后成立了纳兰性德研究等8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有专人负责,由在此方面有研究兴趣和成果的教师组成研究队伍。目前避暑山庄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属于处级学术机构,定期举行专门学术讨论会,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派出青年学者访学,并取得了一定学术成果。

(三)加强外联,共同研究

即与校外有关机构或学术团体、专家联合,共同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大学学报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决定其作者和读者数量较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学术团体和专门研究者。他们既是从业者,又是爱好者和研究者,他们一方面近水楼台,另一方面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应该吸纳校内外一切该领域的研究新成果。以本校的学术团队为支点,实行开放式的办刊模式,通过约稿、承办学术会议等一些方法吸引校外更优秀的作者投稿,搜集并建立作者库,形成稳定的作者队伍。同时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将每期期刊的电子文件免费发送给研究者,以此吸引后续研究的优秀稿件。地方高校学报与校外团体和专家联合,共同开展地方研究,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又可以提高联合研究的效果,真正达到为振兴当地经济之目的。

(四)高质刊发,保证时效

目前地方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着因刊期少、审稿周期较长、版面有限、待发稿件较多等问题导致部分稿件的出版周期较长、优质稿源严重流失的现状。为此一要加大稿件的初审力度,挑选出高质量特色稿件,设立绿色审稿通道,让这些稿件得到及时刊发;二要及时与特色栏目创作专家建立友谊,保证高质量稿源不断;三要在特色栏目稿件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采取牺牲一般稿件、扩大版面,甚至开辟与特色栏目相关的栏目等手段留住稿源[3]。

三、地方特色栏目要坚守学术性

地方院校学报在挖掘地方资源做好文章的同时一定要坚守学术性。学术性是任何一所大学学报最根本的属性,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大学学报的生命力,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地方高校学报应把“学术性”引导到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的统一。凸显学报的学术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提高地方高校学报创办者的学术水平

学报主编和编辑人员不应该只充当学报编辑出版发行的杂家,他更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专家。首先要打造权威主编。主编是学报形象的总设计师。一些老牌大学的学报,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关键是配备的主编大都是资深的专家、学者,一个学术权威可以带动一班人,主编本身与其带领的团队所编的刊物就是一面旗帜。学报的主编要想把学报办好,就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坚实的专业优势和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在办刊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西文化以及服务现实与做纯理论研究的关系。其次要创建学习型学术型编辑队伍。编辑不应只具备文字加工的能力,他还应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的“专家”。要安排编辑在通过面授和网上学习等方式完成每年固定学时的培训要求基础上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例如要求编辑经常地阅读一些经典的哲学著作,聘请校内外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教授来编辑部讲课,参与校内各部门的学术讲座;鼓励编辑申报科研课题,组织编辑集体编书,这些都是增强编辑人员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水平的极好办法。《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2014年承担了《纳兰性德研究论丛》的编写任务,现此书已出版发行。通过这次编写,大家对如何分类整理资料、如何撰写序言以及怎样总结经验等问题,都有了了解和把握,文字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目前学报正在着手《避暑山庄研究文集》的编写工作。

(二)开发校内外优质稿源

优质稿源体现了一个学校学报的学术水平。开发优质稿源有几个途径:一要经常召开专家学者、教授、科研人员和编委会成员组成的研讨会,听取与会人员建议意见,并恳请与会人员帮忙约稿,严把学术质量关。二要鼓励编辑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广泛结交专家、学者,实现会议现场约稿。三要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帮助编辑约稿、做学报栏目主持人,拓展重点学科优势外延。四要制定激励措施吸引校内外优质稿源。五要聘请业界大咖做学术顾问,提升学术层次和知名度。

总之,地方高校学报在构建学报特色时,如能体现地方性,突出学术性,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那么,学报就会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风格[1],那就一定会产生卓尔不群的影响力。其结果必然是带来学报社会效益和声誉的快速增值。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学报栏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致敬学报40年
栏目稿约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