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院:链接传统技艺与创新发展

2018-01-28 21:43
江苏教育 2018年60期
关键词:定位学院人才

我在非遗设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有20年了。由于工作关系,我在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手工艺人,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在被社会关注到之前,他们处于一种自我摸索的过程中,缺乏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没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来教授技术、培养人才。就这一点来说,非遗学院的创设非常之有必要。对于非遗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我也有一些思考。

思考一:非遗学院的定位。

第一个定位:加油站。学生进学校是为了出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王国维说人生三境界的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望远,是为了看清方向,非遗学院要帮助学生看清方向。未来的非遗学院不仅要面向学生,也要面向社会,面向手工艺人,给他们提供加油的机会。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短期的工作,希望非遗学院能够培养学生传承非遗的理想和情怀。

第二个定位:孵化器。学校应该提供大量的资源,比如师资培养、项目训练等,还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降低将来用人单位的成本,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培养一般性的人才,还要培养相关领域的明星创客,孵化催生出榜样模范。

第三个定位:大枢纽。要左右逢源、沟通上下,通过横向联系、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传承的培养模式,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非遗人才。向下起到传承的作用,向上就是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传是无形的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把无形产业有形化。非遗学院如果能建设成生态体系,它的社会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思考二:非遗人才的培养方式。

非遗学院对人才的培养要有差异性。第一是与传统师徒传承方式的差异性。非遗学院要突破传统师徒传承的纵向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师傅带徒弟这种形式可以保留,但不能是学院主要的培养方式。其次是非遗学院与一般学院培养方式的差异性,要强化产学研,引进真实的课题,用项目制、任务制取代过去的课程制度。未来的非遗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管理型、能打通这个产业上下游的人才,学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拥有与众不同的素质,比如结构能力和沟通、管理能力。

从某种角度来说,沟通能力的掌握比拥有一项熟练的技艺更重要。在过去,非遗文化交流的呈现方式大多是摆地摊,品种就是剪纸、泥塑等,内容也保持着传统的花鸟富贵等造型,以不变应万变,不考虑社会的发展,形式单一。当今社会最缺乏的非遗人才,是既了解非遗文化,又了解当代人心中所想,他的工作就是找到一种沟通方式,使得非遗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纳。

第二是教学要实用化。一是在实践中教学,让学生身体力行。非遗不仅仅是做个东西,还要把做的东西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检验,学生要多动手。二是教学的最终成果要用起来。学生不仅要拥有非遗技能,还要保证所设计、制作出来的产品被市场检验是适用的。这是非遗技术未来对接市场的最核心的要素。

非遗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用以致学”,以市场、需求、产业为导向,倒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来决定我们怎么教、怎么学。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就是非遗学院建设的初衷和使命。

猜你喜欢
定位学院人才
人才云
定位的奥秘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