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教育班会课中,积极自我模块让学生先就自己的一些方面给自己打分,再由组内的同学和家长给自己打分。学生会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之间有很大差距。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
例如,小丽(化名)同学在刚入校时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于是笔者安排她参加积极自我模块活动,同学的评价让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后来,她开始尝试参加各类活动,如书画比赛、读书征文等,从小试牛刀到大展身手,在比赛中收获了不少奖项。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造的ABC理论对学生管理消极情绪的帮助很大,因此,笔者在组织班会课时从多方面引入埃利斯的理论,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提升积极情绪,消减负面情绪。
此外,笔者还在班会课上设置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体验活动。例如,笔者在一堂积极教育班会课中设置了“猜情绪”环节,要求每组学生先选取一些网络、生活中的流行语,然后让大家猜一猜这些用语所表达的情绪,新鲜、时髦的流行语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学着合理运用这些流行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情绪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记录幸福三件事”的方式来促进其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记录幸福三件事”是指,学生坚持每天记录让自己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三件事,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再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分享“幸福三件事”,让他们习惯带着欣赏的态度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学会珍惜和感恩周围的人和事。“幸福三件事”分享活动坚持三个月后,学生变得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了,积极情绪的感知力也得到了提升。
职校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偏科现象,出现偏科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能在这些科目上建立意义感,没能把这些科目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建立起联系。对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将当下从事的活动与未来联系起来,从联系中捕捉意义。例如,笔者班级中曾有一个学生在班会课中分享,若能够提高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将来就可以实现带着爸爸妈妈周游世界的梦想。这样,学习英语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就有了意义,进而促其产生认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在积极教育班会课的善意与助人部分,笔者让学生列出每周的善意行动清单,让学生养成一个长期助人的习惯,并在一周的实践后,要求学生在周记中记录自己行善的实践活动,并在班会课上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此项活动中,笔者还设计了一个辅助道具——互助环。学生可以先在贴纸上写出自己最近需要别人帮助的事或愿望,然后贴在互助环上。若其他组员有能力并愿意帮他达成愿望,就在两个人的贴纸之间连上一条线,然后付诸实施。通过课后助人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