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及其对策

2018-01-28 21:23: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李 东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巢家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物质经济,而是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中,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往往被忽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缺失。所谓精神赡养,是指在家庭生活中,赡养人尊重被赡养人的人格和关心其意愿,在精神上给予其慰藉,使其愉悦、开心以享受家庭特有的天伦之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程度。因此,关注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的现状

从人口年龄和家庭结构上分析,目前我国不仅是“未富先老”,而且还多半“老而空巢”。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空巢化呈现进一步加速发展的趋势。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占17.3%,去年净增老年人1004万人;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2亿多的老年人中,有近一半独居或空巢。之所以出现空巢家庭,原因主要有: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独生子女结婚组成家庭,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开始逐渐成为老年人;二是长大的子女随工作跨地域迁徙或子女因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也导致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水平的提高,子女结婚后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这样就形成了一些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四是一些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的生活,想在晚年能够得到更多自由,主动要求空巢。

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受传统“养儿防老”及儿孙满堂思想的影响,加之子女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后,空巢老人会由此产生孤苦、思念、无助等复杂、消极情感,并伴随着心情抑郁,惆怅孤寂,恐病和情感饥饿症。这些不仅严重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将阻碍家庭甚至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老人自身原因,使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加剧

一是“退休综合征”。空巢老人对离退休后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人,从社会走向了家庭,家庭生活单一简单,社会接触面和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缩小,失落感增强,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进而产生流露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

二是空巢老人的躯体功能障碍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老人难免会出现一些身体疾病,慢性疾病也使老人的活动受到限制。身体疾病不仅给老人带来生活上的困难,也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容易使老人产生无助、惶恐等情绪。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的老人,其心理压力、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更高。

三是物质经济条件的富足,使空巢老人对精神需求更为强烈。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老人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追求生活品质,追求自己价值的实现,因此空巢老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就越显强烈。

(二)城市居住环境及社区服务不完善,使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更加空虚

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结构特征是封闭式、单元式的,各家各户与邻居基本不往来。这种居住格局相对于农村居住格局有许多有益之处,但也有它的弊端。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人,人与人的关系淡漠,会产生离群索居、薄情寡义、自我封闭、性格偏执等心理行为。城市空巢老人与家人、邻居的交流十分有限,我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因此,对于城市空巢老人来说更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迅速衰退,诱发各种老年性疾病。

(三)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使空巢老人的子女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生活

随着社会竞争愈加激烈,青年人接受的挑战也将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被现实生活问题困扰。在外求学或工作的子女,经常回家探亲也是不现实的。即使是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的子女,也难得顾上近在咫尺的老人。只有在双休日或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全家团聚,老人所需要的并不是那短暂的满足,而是需要天伦之乐,可以经常和孩子们说说话、吃吃饭。即使那些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如果没有得到精神上的关心和照料,也会使老人产生“精神空巢”。

三、解决城市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基本思路

城市“空巢”家庭面临的精神赡养问题,既是个体家庭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需要老人自身、家庭子女、社会三个方面的努力,从而为空巢老人营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空巢老人要转变观念,积极融入生活

一是保持身体健康。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无疑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勤奋和运动的结果。空巢老人自身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科学的作息时间和饮食结构。常看一些心理学、保健学方面的书籍或报纸,学会有意转移注意力。例如,感到空虚寂寞的时候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到公园去走走,联络一下老朋友,以克服焦虑、孤独等不良的空巢心理。

二是要广交朋友。空巢老人如果自己不与人交往,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自己要积极面对,安排好生活,广交朋友,调整心态,克服孤独寂寞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参与人际交往的老人生活满意度、幸福度都比较高。虽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人,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朋友,在与朋友、他人真诚交流同时,获得友情、帮助和宽慰。因此,老年人广交朋友是很重要的。

三是发挥余热。空巢老人中有许多人是知识分子或是有技术的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对社会而言,还是宝贵的人力资源。空巢老人应该改变旧观念,去服务别人,继续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光余热。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做义工来克服退休后的失落感,这样既可以感到生命的价值,又可以活动身心,有利于健康。此外,通过做义工还可以学到新的技术、广交朋友,丰富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成。

(二)空巢家庭的子女要保持与父母的亲情交流

现代工作竞争压力大,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很忙碌,这些老年人都理解。但是,子女不要把忙碌当成不回家的理由,更不要以为给父母买些东西或给他们钱就可以了,还是应该努力“常回家看看”,这才会让老人们感到高兴。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调查数据显示,六成的被访老人认为与子女合居最大的好处是(1)生活有人照顾,占60.1%;(2)热闹,占56.2%;(3)不孤独,占41.7%;(4)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占 38.5%;(5)生活丰富,占 25.0%;(6)开销少,占 9.8%;认为没有好处的只占8%。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子女对于满足老人精神需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子女在尽赡养义务的同时,还须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有空的时候打个电话,周末的时候常回家看看,与父母经常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这样就能使父母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慰藉。子女一定要对父母的精神状况多一些关注,发现他们有消极情绪要及时带他们就医,而不要把这些消极的情绪看作是老年人的“正常心态”。

(三)社会要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成、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的舞台

(1)社会各界应该大力倡导尊老的优良传统,加大对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的关注

“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应该继承弘扬这种传统美德。首先,要通过中国传统“孝道”的教育,让人们更多地去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在社会上形成重视老人精神赡养的氛围,解决“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孤独感。其次,对于那些不尽子女义务甚至抛弃、虐待父母的子女,社会舆论应给予谴责,严重者要予以法律制裁。最后,组织志愿服务队伍,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既帮老人做一些家务,又可以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从而培养公民的尊老、爱老、为社会奉献爱心的社会意识和道德。

(2)应大力加强完善社区养老社会化,为老人的精神赡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为关爱、扶助老人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养老难”问题,不能完全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也不能全部依靠机构养老。在很多地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已经成为新型的社区养老的两根支柱,通过社区为老年人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对于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来说,社区才是真正的家,周到的社区服务可以赋予老年人以强烈的心理归属感。以厦门为例,厦门已在全市范围建立了7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尝试为空巢老人等提供日托护理、康复护理、订餐送餐、代买代购、上门医疗服务、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临终关怀等人性化服务。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杂文选刊(2018年11期)2018-11-06 03:39:48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