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晓 琦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12月27日至1938年1月1日先后侵占济南、泰安、肥城,随后泰西地区沦陷。日军沿津浦铁路南进逐步侵占泰西各地村镇,同时为加强控制先后在城东关、南关、夏张、大汶口、范镇、山口、祝阳、黄前等地设立主要据点80余处、碉堡120余处,集结日伪军4000余人[1](P1)。日寇不断对周边城镇、村庄进行扫荡袭击,制造了东良庄血案、黄前惨案、泰安教师惨案等血案。①敌军在屠杀之余对泰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大肆破坏,自1938年初至1945年8月,仅在肥城安驾庄即烧毁房屋2400余间,掠夺粮食210余万斤、牲畜14000余头(只),全区每人平均损失达千元之多[2](P7)。抗战期间回族人民踊跃抗敌,其中冀中回民支队、渤海回民支队、陕甘宁边区“回民骑兵团”、宁马81军、青马骑兵师等较有影响;而土生土长的泰西回民大队则为泰西及周边地区的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泰西地区,是指泰山以西,包含有泰安(西)、肥城、宁阳、东平、长清、平阴、东阿、汶上(东)8个县,北至山东济南、南达大汶河岸、西跨黄河、东临津浦铁路一线[3]。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泰西地区是山东省委与中共中央联络的枢纽,也为山东与冀鲁豫两大战略区的结合部,战略地位甚为关键。在这片区域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领导人民进行独立解放的事业:先后设有泰西特委、泰西地委、泰西军分区、泰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泰西专署等,也建立了泰西抗日根据地。②
回族是泰西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乡村多自成村落、在城镇多自成街道,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以肥城为例,在边家院、安驾庄、王庄、汶阳等地较为集中。他们富有民族性,族教合一、代代相传,有自己的文化风俗与生活习惯;富有团结性,重感情、讲义气,与周边地区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民族同胞一家亲;富有斗争性,一方面习练武术的传统源远流长,查拳、常拳颇具影响,拳师辈出;③另一方面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对反动统治及外族侵略尤其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都英勇顽强地战斗在第一线。④本文即对泰西回民大队的组建历程及斗争活动进行梳理,以分析其特色及影响,传承先辈精神。
作为本土的回族武装,泰西回民大队成员主要来自于肥城、宁阳、长清、齐河等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变大,后享誉冀鲁豫边区,最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一团一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投入到解放战争之中,先后参加战斗三百余次,战斗伤亡六百余人,共歼敌六千余人[4](P7)。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级组织与各界人士先后发声,号召国民进行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洛川召开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抗日救亡、抗日救国”[5]。1938年5月,全国性抗日组织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发表宣言:“全国一致抗日之际,我教胞恭为中华国民,爱国怎肯后人,趁此机会,若不团结奋起,以表现我回教之精神,保持我回教之荣誉,不特为人格之污,抑且宗教之辱。”[6]抗日救亡运动在各地勃兴,由部分中共党员参加的“平津流亡同学会”来到泰安后在车站、街口发送传单、组织演讲,进行抗日宣传[7](P490)。受此影响时任泰安国术馆武术教练的米英俊毅然辞职回乡,立志报国。⑤1938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武冠英⑥来到泰西在河口村动员群众积极抗日,其中有金晓村⑦、米英俊、王宝恒等进步青年。会后他们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组成最初的泰西回民抗日游击小组,由米英俊任组长、樊长友⑧任副组长,起初只有两把枪、几把刀矛,条件十分艰苦。但游击小组是回族同胞自己的队伍,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来自肥城陈家埠、肖家埠、升家庄等地的回族青年踊跃参军,至1939年春节队伍迅速发展至近七十人[8](P237)。
山东省,北接华北、南连华中,在国民党正规军撤离后,日军占据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同时伪军、顽匪各霸一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不盼望八路军早日入鲁。1938年9月29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多方筹备下正式提出“派兵去山东”的决定[9](P12)。同年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致电彭德怀指出:“陈光、罗荣桓率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主力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宜。”[10](P217)12月,朱德、彭德怀按照电报精神向陈光、罗荣桓下达命令,要求已到达晋东南附近的第六八五团以苏鲁支队的名义先行入鲁[11](P121)。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恒率领的“东进支队”来到泰肥山区,即刻着手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及相关工作。部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依托山区向四周发展,与山东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进行抗日斗争[12](P29)。在此指导下,一一五师派出由樊鹏飞带领的民运工作队来到泰西[13](P42),与金晓村、米英俊等取得联系后予以支持,分拨枪械装备等物资,从此回民游击小组有了党的指导和支持。队伍继续发展编为泰西独立团二连(习惯称为“回民连”),连长米英俊、指导员吴蕴石,由袁晓峰负责具体的党建工作[14](P190),巩固党组织的发展。后又顺次整编为泰西独立营四连、分区基干团二连。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政权、二是武装、三是群众。一一五师针对回族武装的干部训练不完善、党的领导弱等问题予以指导,讲政治、谈军事,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基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同时与地方武装互相配合取得系列胜利,大大鼓舞了泰西地区的军民士气。
回民连升级到分区后,泰西分区为了扩大地方武装,决定再织织一支回民队伍。1939年10月,泰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肥城孙伯老鼠峪召开成立大会,期间金晓村与夏张区教委委员杨海峰、白楼乡农民抗日救国会会长马安才和从津浦路东来的金光、马千里等人相结识,在夏张周家坡村商议后分头动员群众。1941年1月新一批加入的回民靑年来到满庄泥沟村正式组成泰西回民基干大队,共百余人。大队长由金晓村兼任,下辖两个中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杨赤城、副队长杨海峰(下辖三个区队);第二中队由活动在津浦路东的回民武装组成,由金光等领导[15](P60)。金晓村根据行署和分区的指示,采取深入敌后的策略在济南市郊的铁路沿线发动群众,与当地积极抗日的回民靑年金志泰、唐英杰等取得联系后组成第三中队。第三中队后与第二中队合并,由金志泰任副大队长、金志贵任中队长,并调第一中队的马安才任副指导员。由此,回民武装一方面直接加入泰西分区战斗序列,配合主力部队积极作战;另一方面形成多股力量,向泰西及周边地区扩大影响,发展自身力量,逐步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促进战事发展。
1943年春,第三中队的张效农、金志贵、刘玉常等到齐河县开辟工作,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派出张廷勋、米兆亮等配合动员,至1944年秋齐河回民五区队发展到60余人。1943年底,由金晓村指派的张廷信、马千里等人到长清赵家营、小金庄开展动员活动,队伍发展至80余人组建成小金庄四小队,队长杨恩庆。1944年8月抗日战争已转入局部反攻阶段,为做好反攻准备,分区基干一团回民二连抽出马安才带领陈宝贤、王仲三等通联队的同志到泰西扩军,与张效农带领的齐河五区队整合。1945年8月20日,军分区在东阿旦镇村召开大会,分区司令员刘致远宣布这支回民武装的番号为“泰西回民大队”,由金晓村任政委、张效农为副大队长、马安才为总支书记,一连连长左殿刚,二连连长马顺岭。8月底将小金庄三、四小队等编为第三连,连长党政。分区从武委会中派刘子芳任回民大队大队长,马良孟为参谋长。1945年11月7日泰西回民大队改编为分区基干一团一营[16](P299),由刘子芳任营长、张效农任副营长、马良孟任参谋长、马安才任副教导员。至此这些在泰西各地发展起来的回民武装汇集一起,成为我军编制序列中的一支正式的成规模的回民武装队伍。在多年频繁艰苦的战斗中,回民大队的组织及成员几经变动,但它的主体部分始终稳定,深深扎根于泰西地区的广大村寨之中生生不息,队员们坚决战斗在第一线。通过分析其代表性的斗争活动,可更深入地了解这只队伍的优势特色与光辉历程。
泰西回民大队除了战斗在第一线,同时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扩大宣传与征兵活动,坚定军民持久抗战的决心、信心;对于友军充分配合、凝聚力量,对于地方政权及时联络、互帮互助,合理整编队伍、整合物资;对于日伪军及其他势力进行争取与瓦解工作,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充分利用“地下网络”声东击西;注重培养优秀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强化自身素养,自力更生、生生不息。
1938年春节期间,回民游击小组在肥城多地利用“玩四蟹”⑨、“玩狮子”“玩龙灯”[17](P523)等娱乐形式开展宣传、发动群众;米英俊根据夏张起义、打界首等战斗事迹[18](P166)编制了秧歌词:“一把红伞空中拧,陈家埠就是打鬼子的大本营,远了我用钢枪打,近了我用长矛捅。日本鬼子别逞能,睡狮猛醒抖威风,鱼鳖虾蟹成不了精,一齐赶到东海中。”[19](P576)金晓村等人制作“睡狮猛醒”横幅标语,喻示着中国这头雄狮将发出抗日的怒吼。在动员群众抗日的同时,回民游击队员活跃在边家院至安驾庄公路沿线,对日伪军坚持进行游击战斗,迫使敌军不敢轻易出兵,并保护当地群众、及时安排转移工作回避敌军侵扰。
1939年一一五师来到泰西后,积极联络各民族、各领域团体人士,依托基层充分壮大抗日力量。罗荣桓来到边家院后与米经周⑩取得联系,借用他与金晓村的亲戚关系,把米家建设成为回民大队人员重要的活动点之一。米经周广泛开展活动,成为泰宁肥地区的名流代表,先后多次在边家院、安驾庄镇等地组织抗日动员“万人大会”,提出“不做亡国奴!正义必胜,中华民族必胜!”等口号[20](P13),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回民大队可谓是革命的传播者与组织者,在群众的支持下军民团结一家亲,在泰西地区便涌现出诸多妻送郎、母送子参军的感人事迹,一批批回族青年投身革命。其中女杰王玉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她出生于夏张周家坡村,在先辈感召之下女扮男装毅然加入战斗,先后加入泰西青年连、周家坡村人民自卫队、泰西回民大队。在战斗之中作为卫生员救死扶伤,背伤员、运战友,自己多次负伤都未察觉。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因体力不支病倒在床,大家才知玉庆原来是女郎,成为新时代的花木兰。
在抗日战争中,泰西群众一方面积极配合回民大队打击敌人、提供后备兵源,一方面坚持生产、踊跃支前。1941年4月,泰西地区遭受旱灾蝗灾、粮食歉收[21](P79),与此同时天气渐热可战士们硬是无法及时更换棉衣,回民大队陷入困难之中。金晓村、金光等在泰西县委指示下到回民村落继续开展扩军及募捐工作。当时在泰城西关“恒泰号”的老板米英方专做皮毛生意,生意红火。经上级批准,金晓村等人与米英方的儿子米清鑑取得联系,说明来意及困难。米家多次予以支持共捐款数万元,换为1400尺白布做成军衣,解决了队伍的燃眉之急[22](P232)。当时,共产党在满庄镇龙山官庄村建有一军鞋厂,由泰安县县委委员金光同志总体负责。工厂有20余名员工,产品主要供应回民大队及其他兄弟部队。后因战争形势恶化被迫停办转移,由金家人秘密保管物资,日后仍继续调配部队。由此可见百姓的支持与回民大队的宣传和动员密不可分。
泰西回民大队在历次战斗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取得战斗的主动权进而扩大优势、获取胜利,从当时百姓对他们的美称中可以充分体现此特点。
1940年8月,泰西军分区司令部收到情报,回民四连与泰西地下情报总站站长郭长灿配合黄河支队完成伏击,缴获军用物资20余车[23](P121)。同年10月,根据泰西敌工部长崔子明收到的情报,四连配合一连在道朗馍馍山村打了一场漂亮仗。他们歼灭了日军佐佐木小队、反正伪军郑英杰小队并缴获多种军用物资[24](P68),回民连大部分人都带了一顶钢盔凯旋,从而被群众誉为“铁帽子连”,此役一出四连威名大震。
1942年4月米英俊组建“敢死队”夜袭长清县孙家庄据点取得全胜;同年6月回民二连配合冀鲁豫一、二分区基干团拔掉位于齐河禹城边界的李连祥据点。1942年7月,泰西军分区调集七团、八团和特务营(后基干一团增援)围攻东平县苍邱镇,米英俊带队担任主攻夜袭敌军成功并全歼一中队,活捉红枪会首领董介庆,回民连因此由军区授予“夜老虎连”荣誉称号[25](P62)。
1943年起,泰西军分区按照冀鲁豫军区的指示,组织武装收复“失地”,进行“打据点、拔钉子”的斗争,回民连作战积极、与兄弟部队一道连续拔除大峰山周边30多个据点,被誉为分区拔据点的“专业队”。随着据点的拔除、根据地的恢复,我军的被动局面大为改观。
1944年8月军分区收到情报,日军运粮队将从平阴开往济南,遂命令回民二连在肖家埠村伏击敌军。战士们利用手推车阻挡日军汽车并活捉敌方士兵,缴获一挺可以上刺刀的“九九式”机枪,于是回民连又有了“歪把子机枪连”的美称。当时民间这样评价:“宁可打一个团,不打回民一个连!”足以见泰西回民大队的战斗力。
1941年以来随着日军的疯狂扫荡,泰西地委、专署与山东军区长期失去联络,严重滞后各地区的配合作战。回民大队利用中途沿线回族村庄较为集中的便利条件,由金晓村等人逐步打通了从泰山后到鲁东南的敌后交通线,多次押送密信并恢复地区间联络,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传递。1941年7月,山东军区派鲁宝琪负责通讯及护送干部去延安学习,回民大队组建交通队予以配合。仅7月至9月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连续护送5批近50名军政干部安全转移。
1941年秋,回民大队接到任务:护送江华夫妇与孩子及警卫员等一行人安全通过津浦铁路。当时该铁路沿线由日军把守,设有壕沟、据点以及碉堡,仔细盘查来往行人、稍有嫌疑即被扣押。回民大队的干部在小金庄开会研究,制定多种预案,最终决定在青杨火车站及北部王八沟据点展开对敌伪工作,完成突破。会后由回民交通队队长金益三等人进行秘密联络,劝说伪保长周全及伪军班长予以放行;同时回民大队安排一个连的兵力护送,并进行多次试探以测试伪军诚意。做好准备工作后晚10点左右由金晓村等人陪同江华一行人马顺利通过,后其家属也被安全护送,回民大队圆满完成任务[26]。
1943年10月,日军进行秋季扫荡。10月4日,米英俊率领县大队转移至长清马山前双泉峪一带被敌合围,他指挥一连与敌战斗、二连掩护交接县长李森堂、吴力践等县委人员迅速转移。队伍在大峰山土屋山口一带最终击退日军,但不幸米英俊负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6岁。
回民大队充分采取我党“两面政权、以敌制敌”的方针,配合“一交”(朋友)、“二拉”(反正敌伪势力)、“三打”(对于顽固敌人坚决打击)的策略,积极适应复杂的斗争形势。利用各种关系开展对敌教化工作,争取他们向我方靠拢。满庄泥沟村左玉常,以乡长为掩护执掌“两面政权”,积极为我党工作;1943年底,金晓村等人在长清小金庄沟通“两面村长”金志维、“两面乡长”杨恩庆等,动员金延田、杨登再等50余人加入回民大队,直接参加到战斗之中。
回族同胞有自已的宗教信仰,聚居村寨一般都有宗教场所及宗教事务人员,如清真寺、阿訇等。回民大队人员就是通过各地清真寺的阿訇了解当地情况,动员群众抗日救国,沟通地方伪政权、伪保长进行反正工作,很快便能打开困难局面。米明轩到齐河五区去开展工作,不几天就在齐河大夫营建立了地下通信网,经过动员后村伪保长表示愿意“两面应付,以我为主”,并把他的两个儿子送到回民大队参军,同时很快组建起齐河五区队。阿訇杨德春自1938年起,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支持回族抗日武装的发展,以清真寺阿訇的身份,掩护回族战士躲避日伪追击。回族人民深明大义,坚持爱国与爱教的统一性,不论是对回民大队还是其他兄弟部队都予以大力支持。
高富昌是泰西、肥城、宁阳三县的红枪会首领,回民队伍为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抗日,在取得团部同意后,将高富昌部分兵力编入回民二连并安排其为副连长。不料几月后高富昌等人自行脱离队伍,回民连予以坚决打击,于1939年3月摧毁位于肖家埠的红枪会老巢,处决高富昌、对其他人等进行教育。红枪会组织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容易失去控制而引发叛乱,但总的来说他们大多是由备受压迫的农民等底层人士组成的自发性自卫组织。回民大队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帮助一切抗日力量,积极推进全民族抗战。
1942年4月,日本人计划在夏张建立伪区公所,县委安排马东渗透入敌。由崔子明召集夏张二区各乡长利用选举办法任马东为二区伪区长,由泰安伪县政府予以委任并正式挂牌开始对外办公。通过马东等同志进行的秘密工作,不断加深对敌渗透程度与规模,迅速清除宋其田、于伟辰、明百川等叛徒,并配合友军拔除夏张据点及伪政权,反正伪军近90人编入到分区武装之中。
1942年10月,崔子明派回民大队副中队长杨海峰、宋绍典等人以投奔为名,潜伏进入长清县伪县长冯寿鹏下属靳子云据点,借用其旧日交情担任中尉、副中尉。一方面促成双方和议、释放崮山区委书记刘浩源,一方面等候战机一举攻破敌军据点。1943年5月,二人与回民二连里应外合,仅不到一小时就结束战斗一举攻克辛庄据点,缴获大批军需物资。回民大队相关人员善于联络社会中不同组织及人士,通过多层关系网完成渗透、潜伏与反正敌伪军等工作,里应外合完成夹击、事半功倍。
泰西回民大队深深扎根于泰西地区的广大回民村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斗争,坚持回族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回族战士作战异常勇敢,一不怕苦、二不畏死,营长左殿刚习惯一手抓腰带一手持枪率队冲锋,伏击敌军出其不意硬是从日寇手中抢过机关枪进行战斗。像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只要求牺性后要将遗体送到有清真寺的回民村寨按照回族风俗安葬。因此回民大队对牺牲的烈士千方百计都要找到,并送回原藉或有清真寺的回民村寨安葬,马安才曾组织担架组护送马安福、陈玉乾烈士遗体穿行茌平、长清、肥城共计200余里回到家乡,受到广大回族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米英俊、李兆全两位回族英雄现安葬于泰安革命烈士陵园。
这支部队不仅担负作战任务,还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储备物资;与此同时,扎实推进政治思想工作,加强部队与组织建设,自觉接受共产党及人民政府关怀、领导,在组织之中又有一批优秀的领导者,尤如一粒粒种子,撒到哪里就能开花结果、带出一批人来。回民大队自始至终注重团结各方力量一致对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抗日斗争,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们先后参加战斗三百余次,伤亡战士六百余人,歼敌六千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牺牲的烈士中,营级干部6人、连级14人、排班级40余人[15](P11)。这支回族同胞的队伍与各兄弟部队一道,在艰难的处境中为国为民坚持抗争,维护和平正义,为抗战胜利与民族解放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东良庄村死伤70余人,其中64人死亡,被烧毁房屋650间;日本侵略者在黄前集屠杀,共打死群众70余人,打伤100余人;1944年10月10日、11月21日,日军驻泰安特别警备队1480部队第三中队由菊本小队伍长江头带领多名特务,先后三次在泰城中、小学逮捕教师43人、职工3人,监押于宪兵队处并审讯,多数教职工被酷刑致死。
②1938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派郭洪涛等人开展工作,路经泰西同当地干部组建泰西特委;1939年初,鲁西区党委成立,泰西特委改建泰西地委(称鲁西一地委);1939年9月,鲁西军区成立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暂兼第一(泰西)军分区;1939年10月泰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肥城孙伯老鼠峪;1939年10月26日,泰西行政委员会成立,同年底建立泰西专署; 1939年3月,由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挺进泰西后建立泰西抗日根据地。
③肥城市升家庄米英俊一家,祖父米廉、父亲米兆其均习武,曾连续获全省武术大赛冠军。
④如泰西回民大队直接加入豫东战役、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
⑤米英俊(1917-1943),中共党员,先后任泰西回民抗日游击小组组长、泰西县独立团回民连连长、肥城县大队副大队长。1943年10月,在长清县土屋山口反扫荡战斗中不幸牺牲。
⑥武冠英(1904-1996),又名武之奎,山东省肥城市人,中共党员。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后被编为第十五大队,任大队教导员,历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泰西地委统战部长等职。
⑦金晓村(1906-1994),肥城市安驾庄镇陈家埠村人,中共党员,1937年起,历任山东省泰西区回民游击队负责人、山东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十六大队指导员、泰安(西)县自卫总队教导员、泰安(西)县独立团游击大队副大队长、泰运分区回民基干大队大队长,1942年4月任泰西回民抗日救国会主任。
⑧樊长友(1893-1968),肥城市安驾庄镇陈家埠村人,小组和八路军东进支队,被称为“樊家兵工厂”。
⑨“四蟹”登场后先舞蹈,后绕场而变为“日本鬼子”,米英俊、樊长友等跳打登场击败“鬼子”。
⑩米经周(1900-1983),肥城市边家院镇人,在当地颇具名气及威望,被称为“米四多情”对泰安回族经济社会事业贡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