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 徐开如
【教学过程】
师:阳关,是什么地方?我们学过相关的古诗吗?
生1:阳关,故址在敦煌市西南,位于玉门关之南。
生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刚才知道了位于玉门关之南,谁还记得有关玉门关的诗歌?
生思考,齐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追问:春风,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
生:不仅仅,还指朝廷的关心没有到达玉门关。
师:对,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补充之一:让生初步感知古诗词中流露的有关“阳关”的内容,以及当时朝廷对戍守流放玉门关之外的人的态度,便于学生理解后文的“唐人风范”“黯然”消失的原因。
师:余秋雨在去阳关的路上,都经过哪些地方,见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1:沙漠。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这些景让人感到荒凉、空旷。
生2:沙漠。雪化后看到了山脊,还看到了地上的坟堆。文中用“枯瘦萧条”来形容。
生3:到达阳关后,看到了周围的树、烽火台、芦苇,让人感觉到萧条和寒冷。
师:由眼前的坟堆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1:古战场。
师:从哪里可以推断出是古战场?
生1:从未有人祭扫,却又排列得那么多那么密。
师:由此,作者站在这里想到了什么?
生2:艾略特的《荒原》。
师:了解《荒原》么?
生:不知道。
补充,白板呈现:长诗《荒原》,被称为是“西方诗歌的里程碑”,是西方现代诗歌开一代诗风的作品。
补充之二:适当了解《荒原》相关内容及主旨,便于学生理解当时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由此想到中华历史的“精神荒原”:文人、戍守边关的将士们没有朝廷的足够重视与关心,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师:由古战场,作者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风干的历史场景。一起读第六小节。
生齐读。
师:谁会概括这三个场景?
生1:驰骋疆场,比喻看出战争的惨烈。
生2:遥想亲人(慈母、春闺、稚儿)
生3:从军、誓师、出征。
师:作者在本段最后说“扭曲地倒下”了,如何理解“扭曲”?
生1:“面向朔方敌阵”可见临死的时候仍然想着卫国杀敌,由“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可见将士们对家乡的留恋不舍。
师:由此,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生2:既爱国,又思亲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将士的敬佩与同情。
师:这一部分有眼前的实景,又有想象和联想,知道这种写法么?
生:虚实结合。
师过渡:那余秋雨来到阳关,看到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他又想到了些什么?
生1:想到了王维的诗歌。
生2:想到了唐人风范。
师:唐人风范是什么?
生1:是豪迈。
生2:是自信。
生3:是平静、放达。
师:这种自信延续下来了么?
生:没有。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唐人风范的黯然消失?
补充,白板呈现原文。
生:齐读。
师:从这段原作,你读出了什么?
生:欧洲对文人的重视。因为重视文人,所以他们的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
师:由此,你知道我们的唐人风范黯然消失的原因了么?
生:唐朝的统治者不重视文人。
师:是啊,唐朝的统治者当时只是将文人为他所用,为娱乐而服务了。这是文人的悲哀,是文化的悲哀,也是一个朝代的悲哀。由此,你觉得作者在本文中有哪些情感?
生1:“兵士们心头的哀音”,可见对将士的同情,对当时统治者的谴责,不关心戍守战士。
生2:“一千多年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可见对唐文人的赞美敬仰。
生3:“怕还要下雪”,下雪,意味着雪会覆盖住一切,由此可见作者担心中华文化不能被传承。
补充之三:将余秋雨原作进行呈现,从原文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便于学生体会情感,化难为易,巧妙地突破了本文难点。
【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是一篇新课文,对于我而言,也有一定难度,备课时并不像老教材那样得心应手,因此备课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老师而言都有难度的课文,对学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况且,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本就是对历史内涵的寻根究底,因此,在教学中,我对比较难懂的地方适时地进行了相关补充,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从课堂教学反馈情况看,这些补充是有必要的,能在“卡点”的地方给学生以及时的提示,能够巧妙地化解了难点,水到渠成地理解本文主旨。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提高课堂效率,巧妙追问,打造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课堂追问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追问中巧妙地适时补充相关内容,是提高追问成效,切实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勇于实践,不断完善课堂追问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追问的有效性,努力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