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同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具体要求。《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据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培养心理健康服务骨干队伍,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意见》提出了“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党政领导、共同参与、立足国情、循序渐进、分类指导、规范发展”的原则,要求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教师肩负着育人重任,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不但影响教师自身,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国内外的大量研究结果已经证明,教师是一个高压力职业。很多教师抱怨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高期望值的家长、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无休止的考试时,压力变得尤为巨大。对于教师而言,压力过大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典型生存状态。因此,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人的心理问题和压力有关,压力越大,越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情绪。教育部2000年一项调查发现,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2002年杭州市的调查发现,教师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工作量大、学生难教育、收入低、升学压力大、教师之间竞争激烈,13%的教师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产生问题之后64%的教师选择自己解决,55%的教师会与亲人朋友谈心,很少有教师找领导或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调查发现,教师心理问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焦虑、过分担心、不明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教师们常常调侃自己的工作状况为“忙盲茫”和“繁烦凡”。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
1.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繁重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决定教师的工作常常超负荷、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由此可见,教师职业的压力大于其他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不能马上体现出来,也许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后才能体现,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的工作付出与回报是不平衡的,这很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时,教师自身也面临升职、晋级、继续教育等自我发展的压力。此外,频繁的教育改革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据近期一项上海市的调查发现,新高考后,86.3%的教师认为压力增大。在“互联网+”形势下,教师面临更多挑战,课堂的翻转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等问题,这对于教师是一种需要面对的挑战,是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压力源。
2.来自教师本身。教师本身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个人感情和家庭方面。在个人情感方面,教师和其他人一样都要经历恋爱、婚姻,结婚后同样也面临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孩子的教育等问题。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一些家庭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家庭方面的烦恼也困扰着教师们。
3.来自学校的压力。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思想的影响,有些学校仍然把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大考小考都排名,班主任搞量化评比,这些评比往往与津贴、绩效挂钩,加重了教师的压力和焦虑,毕业班的教师心理压力尤其大。
4.来自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家长、社会往往只重视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强调教师的牺牲和奉献,很少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是否快乐、幸福。现代社会,家长、学生、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与社会对教师的高期待使得教师不断自我加压,导致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中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缓解教师的精神紧张,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其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俞国良教授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投入地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五是能够创造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会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师职业,甘于奉献,进而才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会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很好地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目标,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控制过激行为。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灵活机动地处理突发事件,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具有创新精神,处理学生问题时使用创新方法。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会懂得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品行、情绪、情感等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言行、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积极的情绪。学生心态好了,会快乐起来,学习也会变得勤奋。教师心理健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但内心的发育不成熟又表现出脆弱和无助,再加之学业负担沉重和父母期望值过高,很容易使其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教师有爱心、耐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使之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心理健康才会对学生充分地尊重、信任,才可以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预防和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治疗、干预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逐步受重视、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目前已经要求在三级甲等以上医院成立心理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服务室,配备心理咨询师。但对于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服务内容、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很不成熟。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对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定。全国也只有极少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设有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如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教师心理服务中心,2014年上海市成立了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当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地区和学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更多地是运用临时性的教育培训等方式,长效机制构建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应该包括事先的预警、事中的干预以及事后的保障等多个阶段和多个方面,需要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服务体系。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以往问题趋向的方式,应该注重面向全体,整体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建议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教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培训,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门要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将那些不符合教师职业心理素质要求的人员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为了提高全员心理健康素质,北京市朝阳区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把“一次培训、受益终生”作为工作宗旨,通过开设大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心理技能培训、发放心理健康阅读手册、构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以及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面向全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测评是心理干预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的关键是建立以心理测评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预警体系,主要通过科学、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帮助教师了解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风险,更加重要的是能够筛选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较大风险的个体,便于更及时、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个体进行干预和跟进,让其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和缓解。
危机干预是对有严重问题的个体实施的一种手段,在三级预防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三级预防需要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因此,与外部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转介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的个体,单纯的心理治疗可能远远不够,此时,则需要生物医学干预的介入,心理咨询只能作为辅助的治疗手段。教师处于应激状态时,或长期工作压力大,恋爱、家庭等其他原因都可能使教师产生心理危机。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因为心理压力大而自杀的个案。应针对教师心理危机,参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教师心理危机预案,建立并完善的教师心理危机应对机制,一旦发现问题要紧急启动预案,做到发现一起,及时、有效地处理一起。
除上述几点外,还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整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给教师有效地“减负”,特别要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学校要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及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实行“弹性”管理,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的作用,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减少或杜绝教师心理疾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