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西药对于医治痛风有较好的效果,其实早在清代,医家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中就有治疗痛风的名方 “四妙丸”。
据不完全统计,“四妙丸”是痛风临床报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首方剂。该方是由明朝楼英编著的《医学纲目》中二妙丸(苍术、黄柏)加牛膝、薏苡仁而成。二妙丸原方主治“下焦湿疮”,后世引用文献有的用于“下焦湿热肿痛,或流注游走,遍身疼痛”。有的用于“湿热腰痛”。而四妙丸是张秉成为治疗“痿证”而设。
二方所治疗的肿痛、身痛、腰痛、痿病等,均是由下焦湿热所致。而痛风性关节炎与中医的下肢“湿热痹症”类似。
方中苍术苦温而能燥湿;黄柏苦寒,入下焦而祛湿热毒邪;牛膝活血化瘀通络,且能补肝肾强筋骨;薏苡仁祛湿热而利筋络。四药合用,能清热解毒、祛湿消肿、化瘀止痛,恰好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特点,故多作为痛风的基础方。
但因本病急性发作期热毒炽盛;湿瘀互结的病理改变较为严重,仅以原方四味药治疗,药力尚弱;故临床医家在原方基础上多进行加味。
加味药也主要集中于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三类药,与四妙丸的组方用药结构相一致。如清热解毒通络的忍冬藤、金银花、连翘、知母、生石膏、老鹳草、桑枝、丝瓜络等;清热利湿的土茯苓、海桐皮、防己、泽泻、车前子、秦艽、滑石、虎杖、金钱草、蚕砂等;活血止痛的赤芍、丹皮、大黄、地龙、没药、乳香、丹参、红花、当归、鸡血藤、威灵仙、三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