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通知由总体要求,培育智能产品,突破核心基础,深化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支撑体系,保障措施六部分组成。在培育智能产品中强调,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研发并应用一批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群体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化设备,满足高可用、高可靠、安全等要求,提升设备处理复杂、突发、极端情况的能力。培育智能理解产品,加快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智能分析决策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设计一批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较高的智能理解产品或模块,优化智能系统与服务的供给结构。推动智能硬件普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健康管理、移动智能终端和车载产品等领域的应用,丰富终端产品的智能化功能,推动信息消费升级。着重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智能翻译系统,智能家居产品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在突破核心基础上,加快研发并应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突破面向云端训练、终端应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及配套工具,支持人工智能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支持开源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布局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智能软件,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着重在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开源开放平台等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发展智能制造方面,深入实施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支持重点领域算法突破与应用创新,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着重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两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构建支撑体系方面,面向重点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支持建设并开放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云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和测试评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着重在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其保障措施有(1)加强组织实施。(2)加大支持力度。(3)鼓励创新创业。(4)加快人才培养。(5)优化发展环境。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12-13)
2017年12月27日,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按照《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改产业〔2017〕2000号)有关要求,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9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来源:国家发改委,2017-12-27)
2017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资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将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产生深刻影响,是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通知确立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行动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其中重点任务是(1)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增材制造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2)提升供给质量。提升增材制造专用材料质量。提升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器件及软件质量。提升增材制造服务质量。(3)推进示范应用。以直接制造为主要战略取向,兼顾原型设计和模具开发应用,推动增材制造在重点制造、医疗、文化创意、创新教育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利用增材制造云平台等新模式,线上线下打通增材制造在社会、企业、家庭中的应用路径。(4)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5)完善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增材制造计量体系,健全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建立增材制造检测和认证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保障措施是(1)加强统筹组织协调。(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3)着力拓宽融资渠道。(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5)强化行业安全监管。(6)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12-13)
2017年12月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利华出席会议并致辞。刘利华指出,当前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为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希望依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制造革命,构建新动能新优势。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主攻方向,也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全行业形成了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的良好氛围,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新模式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智能制造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刘利华强调,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由于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基础条件、发展环境不同,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继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夯实发展基础,完善生态体系,推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模式升级,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会议期间,刘利华对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继电保护设备数字化装配车间、智能检测车间进行了参观考察。本次大会分为智领全球高峰会、智领全球嘉年华和智领全球博览会三大板块,包括主论坛、高峰论坛、14个专题论坛、展览会和9个专项活动。初步统计,参会人员过万人,其中院士21人,来自美、德、瑞典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会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家,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家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参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装备工业司、电子信息司等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相关活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12-7)
2018年1月15日,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印发《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总体行动计划》(下简称《总体行动计划》),旨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天津智港”。《总体行动计划》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动智能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社会的实施意见》编制,实施期限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包括总体要求、加快智能科技新兴产业培育、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培育壮大智能科技产业主体、建设智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六个部分的内容,对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在加快智能科技新兴产业培育中,提出要加快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以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软硬件、智能传感器为重点的智能科技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供应商。在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中,提出推动智能科技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深化智能科技在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以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建成10个以上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培育壮大智能科技产业主体中,提出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吸引智能科技领军家和企业落户津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智能科技“天津品牌”。到2020年,打造“国际化”品牌企业5家。在建设智能科技创新高地中,提出加强智能科技原始创新供给,加速构建先发优势,系统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打造开源开放、共创共享、协同发展的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到2020年,攻破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杀手锏”产品,3至5个关键领域进入国家布局。在构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中,提出统筹配置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持续办好世界智能大会,不断扩大世界智能大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打造“天津智港”。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主导作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打造各方资源汇聚融合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到2020年,引育10个智能科技产业的顶尖人才和团队、1000名人工智能领域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同时,印发了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农业、智能文化创意产业、智能交通、智能商贸物流、智慧城市、智能科技领域军民融合、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智能科技产业人才引育10大专项行动计划(下简称《专项行动计划》)。各《专项行动计划》均分析了行业的现状和形势,提出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描绘了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是专项发展行动指南。
(来源:天津政务网,2018-1-15)
2017年12月10日,2017全球工程经营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相关政界、学界、业界的500多名精英参加了本届论坛。论坛围绕全球工程经营的若干问题,重点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跨国工程公司治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等话题进入研讨和互动。本届论坛由天津大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英国驻华大使馆、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由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天津大学全球工程经营学科交叉平台、天津大学“一带一路”与PPP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并得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天津国际经济金融仲裁中心、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英国土木工程测量师学会、争端解决委员会基金会的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致辞。随后,商务部合作司商务参赞韩勇,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以及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乔桐(Tom Child)分别向与会的领导及嘉宾致欢迎辞。天津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朱伟山、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柳、中国交建集团副总裁宋海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杰、中国英国商会候任主席NicholasHolt、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专项融资部(营业部)总经理闫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刘方磊、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中国区顾问委员会副主席、房地产与建设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袁华之,先后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作了主旨演讲。在与会嘉宾的见证下,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中国英国商会候任主席NicholasHolt、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中国区总经理梁玉、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朱伟山先后为“天津大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大学IPM-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学习中心”“天津大学-天津市商务委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培训基地”揭牌。本届论坛吸引来自中英政府、商协会、企业等近500名领导及专家共同参与。作为本届论坛活动的特色之一,总论坛设六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包括“一带一路”与PPP项目的机遇与挑战、跨国工程公司治理与全球化经营、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基础设施投资与PPP实务、新形势下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新时代“自由贸易港”服务“一带一路”创新政策前瞻等。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