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下中式菜名英译研究

2018-01-28 12:00陶爱霞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菜名西方人中式

陶爱霞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饮食文化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中式菜名不仅能体现出每道菜肴的原材料,工艺,色香味,还包含许多文化因素,有些菜名甚至包含了菜肴的发源地、创始人或寓意吉祥祝福,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Caford(1965)将菜谱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的菜单和饮食文化语义等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1]。Lawrence Venuti(2001)认为翻译是“对文化身份的塑造”,“翻译以巨大的力量构建着对异域文化的再现”[2]。中式菜名的英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弘扬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受地理环境和人们生活习俗等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彰显了文化的多样性,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差异:首先,在饮食观念上中国人无论大小事务,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赋予了饮食深厚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升华;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营养,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第二在饮食食材和结构上,西方人强调膳食的平衡,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上,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加以少量肉食。第三在烹饪方式上,中国烹饪是一种技艺,注重刀工、火候,菜形,烧、蒸、炸、酥、烩、溜、焖、氽、扒、炖、爆、炒等无所不有;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不过分注重食味。第四在饮食方式和用具上,西方人习惯于分餐制,而中国人大多合餐;饮食餐具上,则是“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各领千秋。第五在用餐习俗与礼仪上,中国长辈及位高权重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长幼有序;而西方人的思想是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讲究“和”,注重菜式,讲究热闹,宾客尽欢;西方人强调彼此交流,按其所需,不会频繁劝酒,夹菜,更注重随意、自由的氛围。饮食文化的差异碰撞,是文化传播,是交流的过程,并没有好坏之分。

二、中式菜名的文化特征

(一)蕴含文化典故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依据菜肴的发源地、创始人、相关典故或传说,追溯菜肴发展由来,营造菜肴古朴典雅的人文氛围。其中的典故趣事不胜枚举。相传乾隆皇帝当年微服出访,不慎流落街头,在饥寒交迫之际得以品尝叫化子施舍的 “叫化鸡”(Beggar’s Chicken);而佛跳墙是福建当地名菜,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据传此名源于清朝一位秀才作诗来赞美此菜:“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因而得名佛跳墙。另外像过桥米线,东坡肉等等,也都涉及轶事典故,富有文化内涵。

(二)表达祝愿吉兆

中式菜名有不少用词象征财富与典雅,讲求派头、口彩。古代的官阶以“品”划分,而很多鲍参翅肚等名贵的菜肴也以“品”来命名,象征气派与吉兆。如海皇一品汤、王府极品鲍等。鲤鱼跳龙门是一道著名的鲁菜名肴,本菜色香味俱全,工艺性强,鲤鱼头抬起,似跳龙门之势,意味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又如,菜肴中有很多以金、银、珠、玉等富贵之物作喻来迎合食客,讨好兆头的菜名。如富贵鸡、黄金鸿运蒸凤爪等都是寓意富贵吉祥的菜式,备受食客青睐。

(三)地域文化与人名特征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资源、气候、习俗、信仰等多有不同,这些差异共同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中国有著名的八大菜系之说,按照烹调技艺、调料配料、风味特色等分门别类,即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湘菜、浙菜、鲁菜和徽菜。各大菜系以地区界限进行划分,八大菜系便是饮食地域文化的最好体现。在中式菜肴中,有些是与某人有关或以其姓名命名,如太白鸡,麻婆豆腐等。这类菜名蕴含轶闻趣事,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如果翻译得当,外国友人不仅能吃得香,还能“想”得美。

(四)宗教文化特征

日本汉学家中山时子,在《宗教与饮食文化》中说:“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国饮食,是在中国固有的儒教和道教这两个宗教的土壤中产生发展起来的[3]。”文化的多元性决定我国的餐饮文化所受的宗教文化影响也是多元的。儒教饮食文化,是从孔子时代开始发展起来,孔府菜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发展成现今赫赫有名的“孔府菜系”。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主张蔬食清淡养生,像黄花素鸡、清心斋肠粉等就是其代表名菜。佛教提倡素食,而罗汉肚、玉兔罗汉卷等菜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影子。不同宗教对饮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不尽相同,译者应予以尊重,避免文化上不必要的冲突。

三、文化视阈下中式菜名英译现状与问题

(一)表述不清 文化错位

文化错位(Cultural Disposition)指的是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4]。由于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式菜名的一些文化特征不能被英语民族理解和接受。如鱼香肉丝中的鱼香味(fish-flavored),是将几尾鲜活鲫鱼放在泡菜盐水中与辣椒一起泡制而成,是一种香溢扑鼻的川菜味型。而西方人普遍认为鱼味即鱼腥味,令人生厌。由于这种文化背景的错位差异,菜名从语义上被直译过来,失去了原菜名的诱人效果,很难得到受众文化的认可,更无法彰显其“如意相思”的寓意。再如,鸳鸯火锅在我国十分常见和流行,它是按照菜的味成双、工艺造型的料成双来命名,有些译者直接把鸳鸯译成对等的英文单词Mandarin Duck,这种翻译就是表述不清,没有传达鸳鸯火锅中“味成双”(Double-flavored)这一关键的信息,更达不到文化认同。实际翻译中,即使鸳鸯火锅被译成Double-flavored Hot Pot,也失去了汉语比喻所表达的成双入对的美好寓意,无法传达其意境与美感。

(二)词汇缺失 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Cultural Vacancy)指的是由于语言所负载的生态、物质、社会、宗教等文化信息各异,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无法找到对应语素,造成文化信息流失,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5],即一民族某种文化在另一民族文化中无法找到对应词来表达。像粽子 Zong Zi(Pyramid-shaped Sticky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馄 饨 Wonton (Dumpling Soup)、 油条 You Tiao (Deep-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等都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美食,在英语国家没有相应的词汇,找不到对应的文化共鸣,有些译者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英译,这种直译是一种零翻译,往往让西方人一头雾水。译者要想方设法填补空缺和译名的不对等,尽量保留菜名原有韵味,以求达到信息传递和文化认同,避免文化流失。

(三)译法失误 译者翻译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西方文化中的菜名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模式,译者翻译时,对菜名的内涵或者文化的特征不熟悉就会引起误译。比如醉蟹是江苏兴化名菜,将螃蟹加以米酒香料精盐等醉制而成,如果直接翻译成Drunk Crab,则变成喝醉了的螃蟹,和菜的内涵相去甚远,如改成Wine Preserved Crab,则更能表达本菜之精髓。又如 “鸡血豆腐”被直译为Chicken Blood with Bean Curd,这道菜便成了鸡血加了豆腐,但此菜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豆腐,英译时应适应英语表达的模式,Bean Curd with Chicken Blood,更能表达其内涵。只有不断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菜名文化,提升翻译素养,才能有望译好菜名,传达菜名文化。

四、文化视阈下菜名英译的原则

(一)文化共通原则

文化共通(Cultural Similarity)指的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对于同一事物呈现出共同的思维。对于食材、烹饪方式以及口味,在一定程度上,人类都具有相类似的认知。中西方菜名具有这种相似性和共通性,这也让中式菜名具有可译性。直译法,即按菜名的意思对应翻译,是文化共通原则下最佳的翻译方法,也是绝大多数菜名的翻译方法。如酥炸大虾(Fried Prawns), 青椒肉丝 (Pork Shreds with Green Pepper)等。另外,一些被西方人熟知并已被主要英文字典收录的菜名,都可直译。如豆腐 (Tofu),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等,都可以以音译的形式保持其拼写方式即可。

(二)简洁易懂原则

菜名英译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外国人看懂。一些国外的中餐馆,往往把菜名分门别类,便于顾客选择和区分。尤其是含有典故轶事的菜名,如果全部译出,那简易的菜单将会变成厚厚的书籍,在现实中是行不通也是没必要的。比如前文所提的佛跳墙(Buddha Jumps over Wall), 只要注释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外国友人即可明了,更多的文化背景解读最好放在实际用餐时和口译中,可以由导游或者服务人员口头向外国友人娓娓道来它的文化典故。另外,像全家福是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的山东名菜,有着欢乐吉祥阖家幸福的寓意,如译成Happiness Family,虽然想传达吉祥寓意,但外国友人会不知所云,而Stewed Assorted Delicacies就更直观易懂[6]。

(三)传递源语文化原则

我国灿烂的饮食文化在英译时,往往会产生文化的碰撞,如果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容易导致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淡化和逐渐消失。比如元宵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属于节日食俗,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如果仅仅简单翻译成Rice-glue Ball或者Sweet Dumpling,无法体现其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如译成 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则更能表达源语的文化内涵。译者应该意识到这一原则,尽量在翻译时再现源语文化,使外国友人可以领略我国菜名所蕴含的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四)目标语文化禁忌原则

宗教文化对饮食具有影响力,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习俗,在翻译菜名时要尤其关注目标语受众的饮食禁忌。比如,西方人认为狗是亲密伙伴,不习惯吃动物内脏,当涉及以狗肉或内脏为原料的菜肴时,译者有必要清晰地直接描述菜的成分,尤其是那些从名字上看不到成分的菜式,让目标语受众在点菜时心中有数,规避文化禁忌。又如,脆皮乳鸽(Crispy Pigeon),是中国餐桌上的一道滋补名菜,而把象征和平友爱的鸽子烹而食之,这让西方人反胃和无法接受。菜名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食用者的可接受性和其中蕴含的文化禁忌因素,避免文化冲突。

(五)跨文化交际原则

菜名英译时,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所了解,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果把中国传统的美食借用西方人本身就熟悉的菜名来对应表达,就能很快让西方人了解菜名所传递的内涵,引起文化共鸣。比如:馒头(Steamed Bun/Bread);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盖浇面(Chinese-style Spaghe-tti)[7]。总之,菜名英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要把握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时各种翻译原则和方法了然于胸,才能在菜名英译中取得最佳效果。

五、结语

中式菜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无所不在,这些独特的文化因素彰显了中国五千年灿烂的饮食文化,同时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译者要充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文化角度审视中式菜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菜名中若过多的强调文化内涵,也有违简洁易懂的原则,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取舍,其最终目的就是,表达中式菜肴的本质,规避文化障碍,让受众文化接受的同时,最大程度传达中式菜肴所赋予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菜名西方人中式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从功能目的论视角浅谈中餐菜名的翻译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