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长期以来,农村阅读事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六十多年的重复建设也未能改变“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停留在几近为零的水平上”[1]的窘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立足于城市文化视角研究农村文化问题,单单围绕阅读设施建设、资源提供和阅读服务等外部因素进行探查和研究,脱离农村和农民内在的文化因素,也忽略了图书馆自身的局限和缺憾,以至始终没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阅读的痼疾。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类基本情绪,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普遍的现实存在。[2]在哲学上,焦虑是人在面临自由选择时内心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3]心理学则把焦虑看作是带有不愉快的情绪色彩的适应性反应,将焦虑描述为“包含着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的努力但又特别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的预期”。[4]人类的各种焦虑中最为深层的表现形态之一是文化焦虑,即因文化冲突和价值迷失所导致的不安,是对人生理想、社会道德、文化传统的焦虑。
文化焦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分界是由文化的内涵决定的。在广义即宏观文化上,文化焦虑指的是个体感受到其所属的民族文化有被改变、被融化的危险,并由此产生的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存亡命运的担忧和忧虑。[5]狭义或微观的文化焦虑,是指对某区域文化、某领域、某方面文化陷入一种忧虑之中,对某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一种紧张感、危机感的社会心理状态。简言之,文化焦虑是对某范畴、某领域人们的生活样法的危机感和无助感。图书馆相关农村阅读生活方式的焦虑,主要是对未能实现均等化服务、阅读资源分配不公和农民阅读权益缺失保障的忧虑和焦躁。所以,人们对农村和农民所持有的对阅读调研的态度与方式的迷茫,实质是城乡两种文化矛盾与冲突,以及复杂与艰难的文化困境的反映。
从2013年到2016年初,笔者应邀与本馆课题组成员陆续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深入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农村阅读和图书馆服务情况,调研中常常产生焦虑,主要是对阅读调查障碍的迷思和焦灼。
(1)为进村难抑郁。要了解和掌握农民阅读的翔实情况,必须进入村、屯以及农户家中调查,但进村时就遇到了调研需要获得许可的问题。一些主管部门不仅要认真核对调研人员的身份,甚至还要问“对本地区建设和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好处”,且调研常被拒绝,如,“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有的也说不明白,我们可以提供有关情况”、“现在正是农忙季节,农民都下地了,你们先来电话沟通一下就好了”、“你们来调研是对我们的重视和关怀,我们得派人陪你们下去,这也是学习的机会,但这几天很忙,你们过些日子再来吧”等。遇到这些意外,调研者常有被泼了盆冷水的感觉。
(2)采访中的烦恼。即使在阅读调查获准后,调研组人员也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进村访谈。有时到村部(村的政务中心)或村长家门口去等,也常见不到人。即使见到了想见的人,也未见得都能接受采访,也不是想了解什么就会知道什么。在没有上级干部的陪同,有时约好后仍见不到人。也有一些村长(支书)说不准村里的基本情况,只有会计知道,那么就要另择时间。而见到村里的图书管理员就更难,我们采访了70多个村,没有一家农家书屋开放,也没见到一个在岗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村干部管理农家书屋,但基本也都说不清具体情况。
在村中则常遇到“避让”。我们采访的村民都是当地的居民,有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生产的常住人口,也包括住在村里的在职和退休的农村教师、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农产品经营、外出打工回家休息的人员和在外地上学放假的大学生等。走访时,有村长(支书)陪同的就较顺利,而在调研者自行调查时,一些村民就比较漠然。即使工作人员一再解释,一些人也坚持以“我不懂”、“对我们有啥好处呀?”等拒绝,调研组一个成员还被轰了出来:“你不走,我报警了!”这些处处受阻、事事别扭的感觉障碍,很容易让一些调研者打退堂鼓。
(3)对获得真实数据的忧虑。调研的县区和乡镇一般都有现成的文化工作资料,如工作总结和事迹材料,但多突出的是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典型人物事迹和地区荣誉。当我们在参加有关区域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时,作为先进典型的农家书屋里的十几把椅子几乎座无虚席;而我们在自行调研的村子里,无论是专用还是多用的房间,均空无一人,且大多农家书屋的藏书也很少有被翻阅过的痕迹。此外,村民回答问题都是喜多忧少:① 调查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时常说“我们就爱看书”、“农村就是书太少”;② 回复买书和看书数量的调研时的回答水份较大,如,某小学教师说:“我年年都买20-30册新书,全是有关本民族的,别的不买”,但据我们了解,关于该少数民族的书刊资料每年并未出版这么多;③对村里阅读活动评价偏好;④ 把个人和家庭收入说的较低,如村干部介绍情况时爱“哭穷”,把很多问题都归因到经济条件有限上。显然,如果据此作出“农村阅读积极性高涨”、“农民迫切需要图书”的调研结论,自然会“见物不见人”,也不能准确把握农村阅读问题背后的真实情况。
这些问题都易对调研者的情绪和调研质量产生干扰,不仅会冲击调研的效率和效果,而且会妨碍深入调研和准确判断,影响对农村阅读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阅读、图书馆与图书馆调研有不可分割的文化联系,阅读调研焦虑反映出来的也是农村阅读服务中的焦虑,本质是文化的矛盾和困惑。
在农村,阅读调研障碍体现在文化冲突和碰撞上,与调查主体及客体两方面都有关。我们发现,农村调研障碍诸多原因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调研主体自己的迷惘和错觉,主要是由于文化浮躁所致。调研主体只考虑和重视自己的情况,不能认真了解和体悟农村及农民生存的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在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农民的阅读困惑时,遇到一些问题就会感到障碍重重,从而产生焦虑。
基于阅读与文化之间的天然联系,阅读和图书馆、图书馆阅读调研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作为生活样式的文化,农村文化也势必从根本上规约和引导着农民的阅读活动和阅读素质的塑造。所以,按照城市文化模式或文化标准及习惯进行农村阅读调研必然发生方向性迷茫。其根源在于调研定位的偏离和失策。① 疏忽了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全面研究农村和农民的特有生活,意识不到农村阅读调研实施的复杂性。② 忽视了下乡调研是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打扰和影响,不能从感情上走近农村和亲近农民,致使调研实施思路不清、方式方法错位。③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在遵循习俗、习惯和常识、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里,接触外界较少,对很多社会活动概念模糊。只有从当代农村、欠发达地区、阅读活动和图书馆服务等维度的全景来审视,才能充分理解农民对待阅读调研的态度和方式。而且,近些年接连不断的各级各类领导和管理机构下乡调研给农村带来的负担较重,且常有不良商家骗农坑农害农,所以农民对下乡活动格外谨慎。④ 调研者不甚清楚阅读以及图书馆在农村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未顾及和研究农民对阅读与图书馆的兴趣和情感。
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下乡更易获得良好效果,一是平时与社会各阶层读者接触多,熟悉社会交往的程序;二是各级公共图书馆与县区图书馆关系密切,因而基本不会感觉到障碍而产生焦虑。各专业图书馆、尤其高校图书馆馆员与社会联系少,下乡调研应具备的应变和公关能力欠缺,对农村的适应能力明显不足。① 不懂得迂回,对对方说话语气和处事方法不习惯或对其用意不甚理解时,不会随机应变,遇到一些问题或与想象不一样的情况时,感到手足无措;② 不能摸清对方意图,当与对方意见不一致时,没有争取转机的意志和毅力;③ 不擅长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④ 不会灵活机动,在情势忽变时,不能机智灵活地选择适应新情况的方法保持主动。
下乡调研不仅路途远、耗时长,而且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当出现不利情况时便会因危机感而急躁。① 对天气和道路状况考虑不周。馆员通常很少考虑乡间道路的状况,下乡调研也常因为道路泥泞而耽搁时间;会多爱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下乡,而这样的天气正是农民下地干活的好日子,大都无暇接待。② 对意外估计不足。如道路不畅、交通遇堵、火车等交通工具晚点、自驾车抛锚等。③ 未预见调研工作中相关乡村生活上的困顿,有可能影响调查计划。
图书馆员在农村调查中遇到障碍,除了因村民对阅读和图书馆认知甚少之外,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农村的阅读及图书馆文化精神的缺失。调研人员没意识到这个薄弱环节,也不可能有应对措施,自然会产生焦虑。农民对阅读及图书馆文化感知较少的原因,大多在于图书馆自身。① 宣传工作不到位。如,各地区图书馆年年开展轰轰烈烈的“服务宣传周”和“读书日”等活动,但在我们调研的2,136人中,36.5%不知道图书馆,还有不少分不清图书馆与书店,98%的人不知道图书馆的下乡服务。②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机构,与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生活水平没有直接关联。图书馆农村服务一直立足于“扶贫”的高起点和“发展经济”的大目标,没能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在的阅读“甜头”,导致图书馆与阅读在农村中的作用和影响微乎其微。③ 诚如王虹等指出的,“读书看报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实施的”,[6]而目前农村能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居民只有很小一部分。图书馆多年来只重视了阅读资源的提供,仅满足了极少数人的需求,绝大多数农民对图书馆及其文化仍茫然无知。④ 我们所走过的乡村从未接待过图书馆的调研,干部和村民不知道阅读调研后会有什么结果,感到疑惑和有顾虑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农村对“位微言轻”的图书馆的阅读调研没有太多兴趣,图书馆人不应感到意外,应进行必要的内省和反思。
为精英服务,虽然并未成为任何图书馆服务的明确目标和任务,但一直以来,人们一直潜意识地奉行着创造轰动效应的理念和取向,服务于本地区各领域的精英,只是方式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曾经的“为科研生产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和重点户服务”等突出特点,便是一种直接面向显性精英的理念。我们尽管不赞同这种做法,但却因这是被广为认同的观点,便轻易放弃了“维护社会信息公平”。[7]但我们必须承认,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共图书馆为精英服务活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①“图书馆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其政治情结是抹灭不掉的”。[8]在“科教兴国”和“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浪潮中,最大的政治就是发挥专家、学者和能人的作用、改善区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策水平。公共图书馆坚持政治方向,而且“科研生产”、“领导决策”和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专业户)等对阅读的需要更多、更迫切。公共图书馆主管部门有关于做好这些服务的硬性规定和要求,因此,图书馆为精英服务是国情需要。当然也必须看到,公共图书馆即使在经费短缺和人手紧张的时候也从未放弃过为普通民众的服务。虽然曾实行过有偿服务,但主要是对借阅小说的读者收取“自助费”,目的在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能保证研究型和学习型读者的需要,又可满足以休闲阅读为目的的读者的热求。我们曾对齐齐哈尔地区10个公共图书馆的阵地服务做过调查,那个时期各馆接待的读者是历史的高值。② 公共图书馆努力为“领导服务”也是用心良苦,旨在引起领导的重视。“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举步维艰,尤其县级公共图书馆,普遍遭遇“人吃书”和人员工资低、福利待遇差而人心浮动的尴尬。而我国图书馆事业以至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最深刻经验则在于:“经济是基础,领导是关键”。图书馆只有为领导做好服务,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后才能得到足够的经费保障,广大读者也才能有更多的书可看,这些都是时代和区域文化决定的。而县级公共图书馆不支持精英服务的理念和做法则是因为其不具备有效服务精英的能力和条件。
目前,图书馆服务理念中暗含的是隐性的为精英服务的意识,遵循和宣传的是“图书馆改变命运”、“知识脱贫”、“信息致富”等理念和口号。这种认识把图书馆的作用无限拔高,明显言过其实。它漠视了城乡文化和居民文化的差异,反映出了人们在阅读服务中的深刻焦虑和浮躁。
图书馆在农村作用局促其实十分正常,图书馆服务有应然与实然两种价值和作用。在应然价值和作用上说图书馆改变命运未尝不可,因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但必须明白,其实质是指知识的效能,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育,图书馆只是教育的辅助和补充,并非不可替代,只是人的命运能否改变还需要许多条件。图书馆只是可能,或有助于、有利于、或可以促进农民命运的改变,绝不是“关键和根本”。混淆图书馆的应然与实然效能和功用,不仅会导致农村阅读理论研究和农村阅读事业建设、服务意识混乱,而且会空耗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图书馆的实然作用和价值上,建国初有关部门就开始了农村图书馆建设,60多年来几次掀起高潮,但从来未产生过“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和根本”的影响和效能。2007年启动的“农家书屋工程”又一次证明这一点:实施的声势、投入的力度和领导重视的程度都是空前的,2012年就实现了全国行政村的全覆盖,广大农村居民可以足不出村地阅读1,000多册图书、30多种报刊。但是,实施七、八年来,我们调研的70个村不但没有一个因利用农家书屋和阅读而脱贫致富的典型,而且各村的农家书屋如今全都处于瘫痪状态,基本无人问津。这也是图书馆对于农村和农民的作用非常有限的真实写照。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精英服务意识是一种无视文化差异的功利倾向,浸透着图书馆服务的焦虑和浮躁。克服和调整图书馆的精英服务意识和理念,就是要确立农村阅读服务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接受阅读和阅读服务做些具体工作。目前,农村阅读服务更为迫切和艰巨的任务是激发广大农民的阅读兴趣,吸引和引导他们走进书屋阅读、喜欢阅读,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体悟和享受阅读的快乐。这也是有效地杜绝和防止服务农村阅读的观念焦虑和浮躁的重要途径。
要有效防止和杜绝服务策略浮躁和焦虑,图书馆农村阅读服务还要充分了解服务对象,即准确把握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实施阅读和利用图书馆的必备条件上的差异。人只有具备基本的阅读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应有的阅读自觉,才能坚持阅读和有效利用图书馆阅读。而目前农村的突出问题是遭遇各种障碍的阅读困难群体规模大、数量多和类型复杂,阅读困难群体问题中的最大难点是阅读需求贫困、实施阅读的能力不够和阅读文化精神缺失。
农民阅读需求的贫困,主要由农村文化桎梏所致。一是受到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文化模式的影响,即分散的小农经济依据自然节律而自发地进行重复性的生产活动,一辈又一辈自发的经验习俗潜移默化地使每一个主体自如地应付日常生计。[9]因而,人们用经验主义来应对现实问题,就很难对阅读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也不会对阅读以及阅读调研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二是受到日常生活文化模式的制约。① 消费能力低。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为12,363元。[10]因此,由于实施阅读要支付的购书费、电费和交通费等,农民对阅读就少了很多热情。② 现实生产生活基本不需要阅读。[11]农业生产主要是靠经验,即使应用新技术,也能及时得到乡农业技术员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党的富民政策一再向农村倾斜,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不少人更觉得看书对自己“没啥用”。③ 农村劳动强度依然很大,劳累一天后的人便没有劲头阅读了。④ 现在的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彩的影视广播节目还看不完,城里又常有文化文艺下乡,村里也总有跳舞、唱歌和扭秧歌等文体活动,很多人想不起来阅读。此外,农民欠缺识读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和接受能力,这与农村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有密切关系。如,我们在嫩江流域调研的1,276名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7.5年,高中以上仅为9.9%,小学文化和没上过学的则占45.7%。[6]显然,未完成相应学业的人基本不会想阅读,同时,现代信息传播的社会生活又给农村带来新的阅读障碍。[12]农民阅读文化精神的缺失,主要是缺少阅读的自觉、情感和积极性。调研数据显示,尽管认为阅读“有用”和“非常有用”的村民达88%,但每天看书或看报刊(含数字阅读)的,再加上偶尔读书看报的,总共只有26.8%,[6]绝大多数村民对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农村的阅读困难群体形成各种形态,各种问题纠结在一起,成为农村阅读的顽症。
但是,图书馆以往服务则恰恰把农村和农民作为一个没有差异的整体来对待,没注意到农村参差不齐阅读障碍的成因,这也明显反映出图书馆农村服务策略的浮躁和焦虑。所以,千篇一律的阅读建设,“一视同仁”的服务模式,按服务主体意愿开展农村阅读活动的结果,必然是农村阅读设施“年年建年年黄”,图书馆“越服务人越少”。图书馆农村阅读服务不对路、无成效,导致图书馆在农村的影响小、地位低,也使得图书馆阅读调研在农村遭遇冷漠,以至产生忧虑和焦躁。
因此,图书馆农村阅读服务重点应尽快转到阅读困难群体上来。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图书馆服务阅读困难群体的重要性,这是农村阅读服务克服盲动和浮躁策略的前提。农村阅读状态是全民阅读活动中的短板,农村阅读困难群体则是农村全面阅读的瓶颈,不破解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就不能实现全民阅读。因而图书馆,尤其是“能够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权利”的公共图书馆制度,[7]必须帮助农村阅读困难群体走出困境。近代图书馆是为阅读困难群体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图书馆承担着保障阅读公平、维护广大公众文化权益的重任,要充分发挥保障农村阅读困难群体公平的机构和制度的作用。也可以说,消除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障碍并解决困难群体阅读不平等问题,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动力。
其次,要切实明白农村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复杂性,其中隐含着农村与城市的诸多文化差异。农民看书少主要是受到各种阅读障碍的阻碍。农民有关阅读既有“看不到型”、“看不懂型”和“不会看型”的,也有“不想看型”、“想不起来看型”和“不喜欢读型”、“厌读型”的,而且还有多重障碍交叉重叠的阅读困难型,[13]必须分门别类地解决。当务之急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和激励农村产生阅读需求,帮助和辅导农民实施阅读和习惯阅读。既要细致区别真需求和假需求,努力调整和校正假需求,也要潜心培养人们的新需求,让没有阅读需求的人有需求,并要不断巩固和强化新的阅读需求。在悉心帮助农民提高识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同时,还要努力让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参与阅读,尤其要重视改善和提升辅导儿童家长及儿童阅读的艺术和水平,为农村阅读的未来奠定基础。同时,图书馆要调动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下乡服务,通过“一对一”、“多对一”和“一对多”等帮扶方式,一个个地解决农村阅读困难群体的问题,可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效实现农村全面阅读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臧运平,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4-16.
[2](美)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3]Kierkegaard S.The Concept of Dread[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691.
[4](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8.
[5]Grillo R D.Cultural essentialism and cultural anxiety[J].AnthropologicalTheory,2003 (2):157-173.
[6]王虹,等.农村居民阅读的知与行——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阅读情况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47-62.
[7]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8]蒋永福.为了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奋斗:中国图书馆事业第二个百年重任——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百年纪念[J].图书馆,2004(5):1-5,9.
[9]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J].北方论丛,2001(1):4-10.
[10]林晖,陈炜伟.2016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EB/OL].[2017-02-1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1/20/c_1120353289.htm.
[11]王虹.农村阅读困难群体最小努力原则需求[J].图书馆论坛,2015(1):31-37.
[12]范并思.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2):1-4.
[13]王虹.图书馆阅读的行为角度研究——基于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4(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