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下篇)

2018-01-28 13:00刘岚芳张萌
投资北京 2018年7期
关键词:总部用地服务业

文/刘岚芳 张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这是北京城市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也是北京市与其他地区最大的不同。强化“四个中心”的定位对北京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提出了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雄安新区建设对北京经济错位和融合发展提出了要求。因此,北京应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切实减重、减负,在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条件下,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首都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业态现代化、布局均衡化、排放低碳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经济创新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引进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等高端要素

吸引和创设国际组织落户北京,优化总部经济类别和职能,填补首都全球化要素。提高已有国际组织的集聚效应和延伸影响,推动国际组织活动与会展业、旅游业的延伸,积极争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专业性、功能性国际组织落户北京,并在促进国际历史文化艺术规则制定的问题上发挥领军性质的作用。

针对我国掌握标准主导权的行业领域,创设若干我国有最高出资比例、最大话语权的组织,并积极争取将总部设在北京。提升总部发展能级,增强城市企业总部聚集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点聚集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以及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投资公司等职能机构落户,重点保留研发、管理、决策机构和部门,重在引导国际知名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研发总部,打造全球性科技创新总部和跨行业经营文化创意企业总部,提升科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深化“总部—制造基地(分支机构)”链条,引导总部经济高端功能集聚北京市域,促进生产加工、销售网络等中低端功能分散在周边区域,在周边中小城市布局产业飞地、人才飞地和政策飞地,促进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

发展实体经济强化服务型制造业特色

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是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超大型都市,北京不适合发展一般性制造业以及高端产业的制造环节,需要更多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

要推动制造业本身的价值向服务端转移,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和服务型制造标准化;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企业发展模式升级,以信息化为桥梁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推广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信息制造模式,建设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外包业务;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制造—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

培育壮大新兴人文服务业

以健康医疗、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为代表的“以人为核心”的服务性消费不仅是消费增长新引擎,更有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提升“四个服务”能力和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

在继续保持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优势服务业的同时,北京市应更加注重培育壮大新兴人文服务业。充分发挥首都信息、科教、文化、卫生、体育、金融等优势资源,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落实扩大服务业改革试点意见,将新兴人文服务业作为首都战略性功能产业,鼓励社会投资发展专业培训及留学生教育、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休闲、养老服务、人力资本服务等新兴业态,丰富服务消费供给层次,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层次高、个性化强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持续增强全国文化中心服务能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发展

城市群的发展能够促使产业集聚和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

立足三地优势和定位,以“三城一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央地科技资源联动;结合市域各功能区定位,推动各区形成差异化、协同化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发挥中关村园区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有序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形成以北京为研发、津冀为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空间链。

按照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强化区域内产业分工,理顺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占领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依托京津、京保石等通道,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集聚,协同打造跨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有机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形成横向优势产业高度集聚、纵向产业链条化的整体布局。

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

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统筹各业各类用地需求,强化各类产业项目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益要求,重点保障与区域资源环境和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用地。

加快推动城六区现有工业企业的“退城入园”,整合低效产业用地,发展高精尖新兴业态,促进现有开发区与邻近乡镇产业基地的统筹协调发展。要强化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

结合城区非首都功能产业用地的疏解转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污染评估、生态修复和合理再开发利用。要推动建设用地立体开发复合利用。积极探索TOD开发模式,建立城市轨道、市郊铁路与沿线用地“捆绑”的建设开发模式。鼓励商业、商务、工业、仓储、交通和居住等多类用地混合使用,实现高层建筑集办公、居住、商业、公共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目标。

要实现土地灵活转性。允许通过补交地价款的方式,实现工业用地性质转换,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根据企业特点,设计差别化的年限出让政策。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

猜你喜欢
总部用地服务业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AKTION MENSCH总部办公空间
叶卡捷琳堡RCC总部大楼
RAYDATA总部办公室
京沈总部基地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