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18-01-28 09:07彭建雄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消费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彭建雄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精髓和动力。党和政府多次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强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这对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形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紧密,思想政治教育既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又服务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涵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演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积累和发展的具有民族思想和观念形态的文化,也是对我国现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精神与气魄,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闪烁着永恒的文化价值,与民族利益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来源。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笔者对二所高职院校、一所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调查显示,近些年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大学生的传统美德观念相对淡薄

72%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不高。部分大学生认同将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道德标准,但实际中很少做到;30%的大学生甚至认为它们已经过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显然,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倾向功利化,传统美德观念淡化。

(二)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读过 1-3本《大学》、《中庸》等书籍的大学生有 15%,有 36%的大学生从未读过,67%不了解孔子、老子、朱熹等为代表的学派。由此可见,如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尽人意。

(三)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80%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文化底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但65%的大学自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高。

(四)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缺失

85%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缺乏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过度消费、虚荣攀比、不尊老爱幼等品质。60%的学生认为高校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严重不足。国家在倡导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高校也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够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高。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69.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论语》、《诗经》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领域的内容比重过大,文化性的知识较少。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单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典籍、思想、精神、艺术、风俗等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够浓郁;

二是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贯彻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所占比重较少,造成各个教育阶段衔接不起来,而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教材五花八门,不成规范;

三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效果不佳;

四是对大众传媒的相关监管不到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投入不足,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严重。

(二)高校因素

一是大学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来设置学科,开办专业,开设课程。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过于追求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是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也涌现了一批文化名师,但从总体上而言,教师数量匮乏、质量不高;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高校根本就未开设过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或必修课,只是思想政治课、语文课等文科课程中会涉及到一小部分传统文化知识,因而大学生在此类课程中受到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是很有限的。

(三)家庭因素

一是家庭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不足。家庭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家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效果上存在差异。许多大学生都感觉与父辈存在代沟,在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上存在沟通障碍。

二是家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家长的传统文化素质和道德涵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的素质高低与道德发展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大部分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其传统文化素养高低与否也就不言而喻,对子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就力不从心了。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错误态度。大学生群体因其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好奇心强烈、辨别力不足的特点而在无形之中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导致了他们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而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错误态度。

二是大学生在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局限。多数大学生因其有限的知识构成而局限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够,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各种考级、考证以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很少主动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阅读很少,对传统的戏曲、中医、诗词、国画等更是知之甚少。

三是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和校园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毒害了大学生的心灵,在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到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使他们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面的认知,因而他们也就很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四、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高校文化是积极落实社会优秀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精神内涵为底蕴,是高校长期办学以来所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在对大学生教育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传递积极的正能量。一是建设优良的校风。有效发挥文化育人的校园气氛,激励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为人处世及学习作风,有利于优秀文化在校园间传播。二是培养艰苦奋斗的学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其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要倡导大学生拥有刻苦钻研、勤奋踏实、坚持不懈的学风。三是提高教师的道德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严格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作风,以自身的行为和品质影响学生。

(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内核,增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断动力,充分发挥其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一是使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教材。高校可根据地方文化对思想政治课本进行调整,使其增加针对性和独特性,让学生接触到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为原有的思想政治教材增添具体实践。二是使课堂增添传统文化气息。应注重教书的方式,在教授知识点或社会热点话题时主动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三是使社会实践赋予传统文化色彩。依托当地传统文化机构,组织开展大学生了解、体验传统文化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完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机制建设

高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各个阶段各学科课程设置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校应落实相关文件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的力度并健全相关制度,鼓励高校积极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部门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实际制定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二是各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尽其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三是建构评价和指导机制,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