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 (遵义师范学院 563002)
1935年1月,红军根据党中央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苏区根据地的指示进入遵义,建立了根据地,并随之在这里开展革命文化活动。
1940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全校师生来到遵义、湄潭,在宣传抗日的同时也协助遵义音乐文化工作者宣传红军革命。
1946年,作为重庆“国立音乐院”音乐社团的山歌社理事——遵义人潘名挥在学习一年后,回到遵义成立了“山歌社遵义分社”,在遵义开展了对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函授活动。
这三支外来的音乐文化力量,在遵义自发的展开了一系列地抗日宣传活动,这些音乐文化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宣传抗日的音乐文化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红色歌谣、新闻灯、歌剧和话剧。
红色歌谣按其创作主体的不同有红军宣传、群众集体创作和音乐工作者创作三种类型。
1、红军宣传
红军在进入遵义后,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粉碎破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他们在歌词中唱道:“红军纪律严明,行动听命令,不敢胡乱混,打土豪要归功公,工农的东西不拿分文。说话要和气,开口不骂人。上门板,捆铺草,房子扫干净。借物要送还,损失要赔钱。解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1
2、群众集体创作
遵义群众编创了关于红军的革命歌谣,如: “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绅粮笑,干人叫。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要使绅粮天天叫,白军兄弟拖枪炮。拖起枪炮回头跑,打倒军阀妙!妙!妙!”2
3、专业创作
文艺工作者也专门创作了红色歌谣,莫休用进行曲的形式写成了《再占遵义歌》:“遵义城边的,决战我们胜利了,打得烟鬼王家烈烟枪丢掉。”3陈福桐红色儿歌:“天上几颗心,地下几座城。鬼子占我多少地?鬼子杀我多少人?小朋友,要记清。报仇雪恨,打走东洋兵。孩子不要哭,爸爸打日本让你。回头来,打胜仗,给你买块糕哟喂。”4
辛亥革命后,花灯创作艺人开始有意识的将当时的社会新闻与时事政治改编进花灯唱词,由此,花灯也被叫做新闻灯。
较为出名的新闻灯是遵义团溪镇蔡恒昌、蔡德昌两兄弟创作的《红军灯》。该故事来源于1935年1月,红军来到团溪镇开地主粮仓接济穷人。其内容是歌颂红军帮助穷人,也达到了帮助红军宣传的目的,其他还有《送郎当红军》等。
歌剧以傅邦荣创作的《壮丁》较为出名,由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在1941年春节期间进行了演出。这部歌剧除序曲外,由财狼进家门、送郎去当兵、捷报频传想亲人、一件寒衣一颗心、政府发下光荣证、凯旋归来情更深组成,每场都有主题歌。该剧约有30首的来自安徽、湖北、川渝和贵州的民歌小调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编,曲调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深受群众的欢迎。
20世纪30年代,话剧在遵义被称为“文明戏”,后称“新剧”,最后叫“话剧”。
1940年,浙江大学抵达遵义后,校话剧团“浙大剧团”、“铁犁剧社”等,陆续演出了《雷雨》、《日出》等。
遵义也有自己创作的话剧——《唤醒愚氓》,虽较短小,但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在遵义也成立了自己的话剧团,如“茅台话剧团”,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全校师生来到遵义、湄潭,在这里办学七年,也随之进行了抗日宣传活动,主要集中在话剧和歌咏队两个方面。
浙江大学带来了自己的“浙大剧团”、“铁犁剧团”,上演了当时较为流行的的《雷雨》、《日出》等剧目,同时也协助音教会演出《壮丁》。
浙江大学的“大家唱歌咏队”,除了安排固定的时间教歌咏队的成员唱歌,还到各街道、中小学教百姓和学生唱歌,并且还协助他们进行抗日演出,同时,每周六教老城贫民习艺所的音乐爱好者和遵义织布厂教的工人认字和唱歌。
1939年,遵义成立了“遵义音乐教育促进会”, 简称“音教会”, 成员过百,主要由13所小学音乐教师、遵义师范和浙江大学部分学生组成,他们组建了 “店员歌咏队”、“青年歌咏队”和“儿童合唱团”。并且还上街表演歌剧、话剧、街头剧或活报剧,尤以话剧《壮丁》流传最广。
除以上主要的社团外,还有其它较为小型的社团和宣传队。1935年,红军进入遵义后,成立了“红军之友社”,其前身是“红军之友协会”,主要进行一些乐器的演奏和歌曲的演唱。此外还成立了其他宣传组织,如 “革命先锋队”、“街道儿童团”等。
遵义下辖的湄潭、桐梓、习水、凤岗等县也开展了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1938年,湄潭县湄潭中学成立了“宣传队”,教大家唱抗日歌曲,排演话剧、歌剧等,暑假时又号召了40多名师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队——“飞鹰步行团”,走路前往遵义、贵阳宣传抗日,在徒步的过程中也在宣传抗日救亡。
桐梓县的地下党和青年教师刘家瑞、孙静华等每天组织女小的学生进行晨跑,边跑边高声歌唱革命歌曲,被称之为“晨歌队”,后来还成立了“三三O” 剧团,出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
习水县温水中心完全小学根据自身小学的情况,组建了自己儿童剧团,每逢较为重要的革命纪念日,如 “五•四”、“七•七”“九•一八”等,都会演出一些反映革命斗争和反抗封建专制的内容。
凤岗县也组建了宣传队,城区小学和女校的学生是成员的主体,他们在通过在街头唱歌、跳舞、演话剧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达到宣传的目的。
当时的遵义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的偏远山区,农民分散居住,只有在赶场时才较为集中,因此,街头场镇也就成为抗日救亡文化宣传的主要演出场所。同时,由于大多数群众不识字,要在群众中更有效地宣传抗日,最好的方式就是形象生动地表演形式:最出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被演遍了市县乡镇,千万群众被感染。
1934年腊月,红军一部进入遵义龙坪区永安场,很多农民对红军不甚了解。青年张少清就连夜编写了街头小剧《红军办事处》,趁永安赶场时在街头演出,农民通过这个小剧看到红军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也了解了红军的政治主张。
1935年初,红三军团进入遵义县尚嵇场,巧遇尚嵇赶场,红军文艺工作者就演出话剧,由一名战士扮汪精卫,一名战士演王家烈,其他众多红军战士压着他们在街上游行。同月,红军李伯钊、阚世英、贺子珍等,趁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前的时机,在万人大会会场教唱歌曲:“我们的祖国就是苏维埃,五年计划三年成,伟大胜利 ……。红色战士好英勇,消灭敌人几十军,俘虏万余敌,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5
1935年以后,红军、浙江大学、山歌社这三支外来的音乐力量相继入遵。他们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再结合遵义本土的音乐文化,与当地艺术工作者共同创作出了歌剧、红军灯、话剧、红色歌谣等;在宣传时以专业社团为主,业余社团、宣传队为辅;宣传的中坚力量以中、小学学生为主;宣传基地则以街道、镇场等人流较多的地方为宣传阵地,这种多形式、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的红色宣传活动,在扩大红军影响,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参与到红军当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当然,也为遵义本地音乐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注释:
1.中国贵州省遵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红军在黔北[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31.
2.遵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遵义县文化馆、遵义县委党史研究室.壮歌行[M].遵义县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编辑出版,1992.157.
3.遵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遵义县文化馆、遵义县委党史研究室.壮歌行[M].遵义县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编辑出版,1992.190-191.
4.遵义地区文化局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遵义抗战文化[M].征集办编辑出版.1993.46-47.
5.遵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遵义县文化馆、遵义县委党史研究室.壮歌行[M].遵义县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编辑出版,1992.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