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久没有“发呆”了?

2018-01-27 00:52冯伟
公务员文萃 2018年1期
关键词:书呆子猪八戒麦穗

冯伟

一、何为“发呆”?

“发呆”,按照《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呈现出呆相,发愣”的意思,是“心里想着事情而出神的样子,显现痴呆的样子”。通常来说,如果一个人处在发呆或愣神儿的状态,往往会给人一种木鸡般的、恍惚状的模样,痴呆、呆滞、不灵光、不机敏。例如,在《西游记》中,因猪八戒经常发呆,孙悟空就叫他“呆子”;古人也把那些书读得多但不会使用、因书而呆的人称为“书呆子”;还有一些成语,如呆头呆脑、呆里呆气、目瞪口呆等,也都是形容一个人的傻、痴或者迟钝的样子。可见,仅从字面上来看,发呆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看来因“发呆”而产生的呆相,并不上相,因而人们往往不愿被别人看到自己发呆的“丑样”,也大多回避或避免“发呆”。然而,试问一下,“发呆”真的不好吗?你体验过“发呆”的感觉吗?你又有多久没有“发呆”了呢?在这我们暂不进一步指出“发呆”的坏处,而是先审问一下为何“发呆”?

二、为何“发呆”?

通过上述可以了解到只有当一个人“心里想着事情”才会显出“出神”或“痴呆”的样子,即“发呆”并不是随便可以表现的,首先心里得有事情,不管是大事小事还是烦事琐事,心里没装事,是发不了呆的。因而,从这个层面来说,发呆未必是件不好的事情,因为处于发呆时至少是因“事”而生,而非无缘无故或者简单理解为“病症”,而且在医学上也指出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状态,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呢。

可见,“发呆”看似呆,其实并不呆也不痴。都说猪八戒是唐僧师徒四人中最呆蠢的一个,只知道吃和睡,活脱脱的一头猪样,其实猪八戒的情商很高,应是取经团队中情商最高的一个。猪八戒经常性发呆,其实是他在想事情琢磨人,并不是在浪费时间,通过观察、思考并摸清唐僧、孙悟空和沙僧的性格特征,即可知道自己在取经队伍中的位置以及如何赢取自己最大化的利益,可谓深谙为人处世之道,颇有城府。再看看古人所说的“书呆子”,要成为“书呆子”也非易事,首先得读书,而且是要读很多书或者是要把一本书读得烂透的那种,完全是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所表现出的呆萌状。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里面包含了现实中的一切,“书呆子”能够体会到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和“千钟粟”,不也是种福气吗?

反观在我们这样一个“忙碌”的社会中,大家似乎都没有“发呆”的机会,“发呆”反而成了一种稀缺品和奢侈品。

手机占用了我们闲暇时的大部分时间,甚至是工作和学习时间,使得许多本应用来休息、放空或发呆的时间都被手机占据着。虽然当初人类发明手机主要为了便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但是现在手机的通讯功能已经沦落为最次要的角色了,人们购买手机大多会关注其智能化及其所应具有的装载各类APP的空间和运转速度等。可以说,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发明和使用是把双刃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即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困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即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带来资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思维后遗症。一方面,消磨了我们时间管理的观念,原本紧锣密鼓或有条不紊的计划安排,但因手机的巨大魅力加上没有足够强大的自制力,使我们的计划安排不断被打断,一拖再拖、一推再推,并逐渐形成了拖延症;另一方面,增加了我们思维切换的机会成本,由于长期与手机为伴,我们的大脑始终被手机牵动着,因而当工作学习中的大脑稍有松懈时,放在身旁的手机就会提醒我们“喂,应该关注一下我了”,在“心痒”和“手贱”的双重作用下,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此时我们的大脑思维便会从工作学习模式切换到手机模式,并在手机世界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感和认同感。这会使得我们原有的工作学习影像在与手机的互动中逐渐消淡,并因原有思维的中断而导致重启或接续该项思维时还需要重复之前的工作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学习负担和相应的转换成本,降低了工作学习效率。

三、我们需要“发呆”!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时间和思维空间均被手机等诸多电子产品充斥着,怎么会有多余的闲暇时间用来“发呆”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禁用手机一天,从早到晚只与工作学习相伴,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当你全身心工作一段时间后,在眼睛和大脑都产生疲劳疲倦感时,你会远眺窗外或是仰视天花板,思维进入放空或是发呆状态,此时工作中的影像会如同放电影般在头脑中闪现,眼神看似是呆滞的,大脑却是在运转,此时如果在工作中恰巧遇到难题或困惑,在这思维徜徉和回望的发呆间隙或不经意间,或许就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路,恍然间感叹“原来如此”。同样,当你心无旁骛地阅读一本书,由于全神地投入导致你眼睛发涩发胀想要休息养神时,轻轻合上书本,眼睛眺望远方或是低头凝视地板,书中的内容如同一幅幅画卷不断在你脑海中萦绕,你或许会在猛然间惊叹作者的文笔竟如此优美、思维竟如此缜密、内容竟如此精辟等。这种“原来如此”“竟然如此”的感觉便是“发呆”的快感和魅力,也是在一味地刷朋友圈、玩网游等的过程中所无法体会到的。

都说创新来自不同思维的碰撞,来自不同智慧的火花,只有通过唇枪舌剑式或是头脑风暴般地辩论或商讨,才能萌发创新之芽。实则不然。建立在自我梳理、自我对话、自我剖析基础上的“发呆”也能激发创新,培育新果。“发呆”是久思之后的思维放飞,是冥想之后的思绪游离。这种状态是现有思维的暂时搁置,但是也能唤醒或激活其他思维,进而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构想、形成新的理念,并在恍然大悟或猛然顿悟的快感中促进创新理念的生成。因而,我们需要“发呆”,需要“静静”,需要解除手机的“毒瘾”,给自己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和思考空间。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中,以至于我们会遗忘或丢弃某些最纯朴和珍贵的东西。例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牢牢地牵制着我们的生活,并在手指不知不觉地触屏中偷走了我们的很多时间。或许很多人会说,我们也可以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来阅读和学习啊,何必拘泥或局限于实体性的资料书籍呢?不容否认,现在确实有很多阅读和学习类的APP可供消费者选择。然而,对于附着于手机等界面上的阅读和学习,通常来说是快餐式的、碎片化的或是易忘性的,很难进行系统性、条理化、有深度的阅读和学习。而且,人们通常会在不同的阅读和学习类APP之间进行切换,这个没有看完,就会关注另外一个,浅尝辄止;或者即使在手机上认真阅读和学习时,也会时不时地关注一下其他更有趣更輕松的APP,尤其是在猎奇心理的作用下,更是会频刷朋友圈或头条新闻等,在缺乏足够强大的自制力和专注力的情况下,很难确保能全身心地投入,更是培育不了“发呆”的土壤。这种看似很忙的生活,实则是“无效忙”,反而会陷入“茫”的境地。

因而,我们要适时地消灭选择,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到一种本真或天然的状况,不因“为忙而忙”或“碌而无为”的生活方式或思维状态所牵引和占据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克服孤单和寂寞,充分享受独处时所带来的恬静和美感,认识到孤独也是一种美;体会思维放空时所带来的宁静和慎思,感受到“发呆”也存一份真。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发呆了,有多长时间没有一气呵成地看完一本书了,或是认认真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了,又有多长时间没有触摸手机了。当今社会,我们就是缺少“发呆”精神,缺乏“发呆”机会,缺失“发呆”空间。因而,我们需要“发呆”,需要提高自制力,纯净地让自己的思绪在“发呆”中飞一会儿,这反而会让我们走得更稳、行得更远、飞得更高。

(摘自《经济学家茶座》)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

——蒙田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呆子猪八戒麦穗
彩虹色的雨
阿基与乌龟之“两面派”
观棋不语真君子
猪八戒问路
最大的麦穗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
猪八戒失眠
最大的麦穗
猪八戒减肥记
祖国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