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强
一场总统电视辩论结束,那不是博弈和胜负的终结,而可能仅是开始。
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第二场总统电视辩论中,一名现场女子向候选人提出女性工资平等的问题,罗姆尼以早年担任麻省州长时招聘女团队成员的经历回应,说:“我去找过好几个女性组织,问能否帮我们找些人,这些组织就给了我一整叠‘载满女性(资料)的活页夹(binders full of women)”。罗姆尼本意是指得到了一大堆女性求职档案。
在辩论中,奥巴马对此没有太大反应,遑论穷追猛打。但辩论后却大大不同,话题迅速发酵。这个名词在语文上的歧义,招来舆论尤其是网民的责难,斥罗姆尼不尊重女性,将女性“物品化”,可以像活页夹的纸张般“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据报道,有网民在社交网站facebook开设“Binders Full of Women”专页,一天内即吸引逾33万个“like”。还有人开博客,汇集网民用罗姆尼“金句”的改图,包括一幅国务卿希拉里的相片,附上设计对白“没有人将我放在活页夹,我为总统工作”,暗示奥巴马比罗姆尼更有能力找到适合的女性工作。
奥巴马在第一场辩论惨败后,在摇摆州份的女性票优势大幅削弱,民主党趁此难得机会全力嘲讽对手,希望抢回女性票源。
熟悉电视辩论这门学问的朋友,都不难知道辩论策略可以分为“辩前策略”(pre-debate strategies)、“辩中策略”(debate strategies)以及“辩后策略”(post-debate strategies)三部分。
以前我在本专栏写有关电视辩论的评论,通常都聚焦于论坛上双方的表现,以及“辩中”策略,较少分析“辩前”及“辩后”两方面,这次就拿以上例子作为引子,讨论一下“辩后”策略。
要讨论辩后策略,我们先从一个时髦名词开始,那就是“政治化妆师”(spin doctor)。究竟这个名词是何时出现的呢?博学多才、曾被誉为“美国第一才子”的William Safire在其所编撰的字典《Safires New Political Dictionary》一书中指出,spin doctor这个名词最先被人使用,应该是1984年10月21日《纽约时报》的社评。在里根与蒙代尔两位总统候选人进行电视辩论之后,一群西装笔挺的男女,在一众记者身边团团转,你一言我一語,尝试影响记者的报导。该篇社评便首次以spin doctor这个名词来形容这群人。
所以,spin doctor最初的出现和原先的工作,就是要左右媒体以及公众对一场电视辩论谁胜谁负的观感。为何他们会有如此的空间和角色呢?
电视辩论不同于学校里的辩论比赛,没有评判团当场判定输赢,更不同于法庭里的辩论,有一个精明的法官压场,可以一锤定音。电视辩论要靠的,是事后之舆论。电视机旁的观众,绝大部分不会拿着纸和笔,逐点记下候选人的发言内容,逐一评分,细品当中的论据和逻辑思维,他们甚至不会乖乖坐下,全神贯注地看和听完全场。大多数民众,靠的是事后一些专家、评论员去提点,以及报纸标题的态度和“画龙点睛”,才“领略”到辩论中的“精要所在”。在网络变得热火朝天的今天,还靠网上提供的实时观点,甚至“抽水”和恶搞等,去影响民众对一场辩论的输赢诠释。
尝试影响记者和媒体报道的角度,那不正是spin doctor最基本的工作吗?
再以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克里挑战争取连任的小布什这个案例分析,克里的幕僚Joe Lockhart等事后曾曝内幕,说当时他们派人全程监控辩论过程,发现当克里发言时,布什多次露出不专心、轻蔑、不耐烦的表情,于是立即将这些丑态制成相片和电邮,当辩论还在进行时,就大量发放出去,并且每当布什失言时,就立即将该段言谈制成短片,同样发放出去,贴在受欢迎的时事讨论网站论坛中。
看完Lockhart透露的内情,如今当大家发现有人在facebook开设“Binders Full of Women”专页,一天内吸引逾33万个“like”,还有人开博客,汇集网民恶搞罗姆尼“金句”的改图时,又会不会觉得百分百出于纯粹自发和巧合呢?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例子,辩论中对手“捉到鹿唔识脱角”(意思是到手的东西都不会利用),事后却被各方有心人拿来大做文章的,还有很多著名例子。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