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士熟悉的汉阳区古琴台,已成为知音文化的文物标志。
在汉阳钟家村,在一众高楼大厦“掩隐”之下,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见证着武汉的快速发展。
在这里,一个用汉白玉筑就的石台,称伯牙台,相传为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石碑上刻著“琴台”二字,相传为米芾所书,而一旁的“伯牙抚琴图”生动再现着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场景。
据文献记载,公元六世纪初,梁简文帝萧纲随父驻军汉阳时写下了一首《登琴台诗》。原来,早在“琅琊榜”那个时代,琴台已是汉阳地区的古迹了。一千五百多年来,琴台屡毁屡建,现在汉阳古琴台基本保存了清乾隆五十四(1789)年,湖广总督毕沅重修的形制风貌。
俞伯牙与钟子期当年究竟在何处相知,曾经有过争议。据史家解读,蔡甸区前身就是汉阳县,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千古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汉阳”。从一副明朝嘉靖《汉阳府志》所载《汉阳县图》中可以发现,古时的汉阳包含如今的蔡甸、汉阳等多地。而如今汉阳钟家村便是当年的县衙所在,这里也是传说中钟子期后人居住之地。将古城最核心的地段拿出来纪念先贤,可见楚地先民早早将知音故事奉为城镇之魂。
两千多年来,“知音”对武汉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音”可以是“志同道合”:辛亥革命时期,武昌首义新军一呼百应,寻找到全国“知音”推翻帝制;“知音“也可以是“爱情”:武汉出生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政治活动家、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广大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就曾在此演绎过“10年独身报亡妻”的感人爱情;“知音”也可以“战友情”:1938年的武汉会战,数十万中华儿女在此挥洒热血,将中国抗日战争带入战略相持阶段;“知音”更是“党群情”:武汉前有时代楷模“活雷锋”朱伯儒演绎的军民鱼水情,后有做“百姓知音”的劳动模范吴天祥……“知音”已然渗透到武汉人情感的方方面面。
如今古琴台,也成为古琴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旁边还有一条“五琴路”。落成10年的琴台大剧院和音乐厅与古琴台隔湖相望,经常为这个城市带来最顶级的文化饕餮盛宴。武汉多地都有“知音亭”,汉江上有“知音桥”,蔡甸有“知音湖”,有权威消息透露:蔡甸还将更名为“知音区”……知音文化已上升为武汉重要的城市符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