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 东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主要方面,还包括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有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变成了城镇人口,农业人口总体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着全国总人口的将接近半数。因此,十九大报告中仍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国农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各个民族相对集中的省份。农业生产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主要产业,但“贵州省人均耕地占有量较低,土质较差,生产能力较弱。解决粮食问题一直是贵州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道难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对粮食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粮食的生产”。扶持农业发展是贵州早日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其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5.1%,丘陵占23.6%,平地仅占1.3%。贵州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地理环境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平坦土地非常有限,开荒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导致了可耕作的土地无法扩张。该地区的山体多且大,巍峨的山脉阻断了可耕作土地的连续性,耕种活动无法大面积展开。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伴随着植被的多样性,森林覆盖率极高,以及气候以温暖潮湿天气居多,有限的土地上杂草野菜的生长较快,导致贫瘠的土地更加贫瘠。就水稻而言,贵州的水稻种植主要是在水田里进行。水田只能一年一种。在每年秋收之后到第二年的开春播种这段期间,水田都是处在闲置期,水草等非农作物长势迅猛,若是任由其生长,会跟水稻争抢空间与肥力,削弱了水稻的生长态势。到了第二年插秧之前,农民们要对水田进行翻地和除草,常用手段是牛拉犁的牛耕方式。由于人和牛的脚很容易陷入水田的软泥中,在水田里的行走较慢,这种方式耕地的速率不高。而且为了除尽杂草,在犁好地后需要对水田进行二次深度处理,那就是再耙几遍,然后再施肥。施肥一般是在犁和耙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样才能使肥料均匀地混合到土壤中,保证了土壤全局的肥力水平和水稻的长势均衡。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包干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人民公社化大锅饭的旧体制,使得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在该制度下,个人付出与产出挂钩,亦可以根据自家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种植安排,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土地分包到户后,农户个人可以将其户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给自己的子女,一般是分给儿子们。当时农村的生产力非常落后,人力和牲畜是主要的劳动力,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前皆多生养。多生养引发新矛盾即分家,也意味着分家产。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分家必然少不了分土地承包经营权。那时的分家观念是追求绝对的公平,即所有的东西都要尽量平均分给每一个人。在这种盲目追求绝对公平的分家理念下,随着人口代数延续,终将导致“大田变小田,小田再变小小田”的结果。加上地理因素,本来由原大家庭承包的土地就不在同一个地方,集群较少,从一块地到另外一块地就得花费一两小时的山地路程。分家把大田化小田,更不利于集中经营管理,长年累月下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把某些田地荒废了,只耕种近处的几丘田地,土地生产率急速下降。
贫困地区的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发展滞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贵州地区山区较多,且山体岩石质地坚硬,给道路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过去科技欠发展,道路建设都是主要依靠人力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如:锄头、耙、钢筋棒等,炸药是当时堪称一流的工具,但数量有限,所以贵州地区的道路建设并非完全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现如今,我国的科技飞黄腾达,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贵州地区的许多地方至今仍无一条像样的水泥公路,人们出行极其不便,更不用说农事生产道路了。多年来,贵州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人一直严重不足。现在贵州大部分地区的农事生产道路还是和几十年前一样,道路狭小。有时,当对面迎来一个人便无法通过,需要退到宽敞的地方才能完成过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道路的不便给农事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极高的成本,无法实施规模化生产。道路的狭小,有且只有牛、马等传统的农业生产力才能通过,大一点的机械设备难以通过。广大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更低,有些地方甚至还处于原始农业阶段。因此,道路建设是贵州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必要前提。
贫困地区目前不仅难以引进人才,甚至还留不住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人才,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越条件颇具“拉动效应”,贫困地区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从而导致贫困地区在人才上的“马太效应”,给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带来人才的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改革。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农业的发展速度是最慢的,却是我国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其它产业的发展基础,第二、第三的发展有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穷则思变。近年来,在人们内心追求财富的欲望以及外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工的需求量的增加驱动下,贵州地区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他们作为的主要的劳动力外出导致了现代农村劳动力的不足。村里剩下的都五六十岁的年老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由于青壮年的外出,他们反而成为了农村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但他们自身的劳动能力却不足,因此,很多本来可以耕种的且肥力较好的土地都被荒废了。在原来的土地少、不集中、道路不畅通基础上,再加上土地荒废和劳动力的不足使得农村土地的生产率愈加低下。
纵观全国,东北、华北等农业发达的地区的农民都是十万到百万元户,而贵州地区的农民都还只是万元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农业之渔。因此,提出了以下几条关于如何促进贵州地区农村发展和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的举措与建议。
贵州地区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分散不仅限制了土地规模化种植,还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削弱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因此,要消除现有的农业生产桎梏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必须解决好土地承包经营问题。
首先,在村里召开村民大会,把重新整合再分包的意义与民众解释清楚,让村民们明白农业生产率如此低下的根本原因,为后期的再分包工作做好村民思想准备。
其次,对每户的承包田地的具体情况做细致的了解并进行统计。这些情况包括田地的周边地理环境(水源、阳光)、年产量、道路交通以及每户所承包经营的土地量等主要的影响生产活动的要素。这是后期分包的重要依据。
最后,以村寨为单位进行土地先集中再分包。村寨的耕地在某一区域是相对集中的,只是每户的量较少而已,就像是10个人去分10个分别放在不同地方的蛋糕一样,每个蛋糕都被分成了10份。这种分法看似公平公正,实际上既繁琐又浪费时间。要严格按照每户原来所承包的土地量进行集中分包,即“一户一个蛋糕”的方式分包,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分包和经营管理效率。
土地重新整合再分包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前提,对后期的农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应大胆试验,抓好几个典型,然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
要致富,先修路。谋发展,路先行。道路作为一种交通设施,是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它的建设好坏将影响到大局的发展。道路的建设将不仅直接给用路者带来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建设好农业生产道路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一,建好道路,农民们才能更快地将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或农家肥等材料运送到田地里。若是道路很窄的话,人们只能通过人力将生产所需的材料运到田地里,但每人每次所能够运送的材料很少,有时候需要好几次甚至十几次才能把生产所需的材料全部运送到位,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其二,建好道路,可以促进农民们转变生产模式。道路的不通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思路,一旦道路打通,他们的思想也将随着得到解放,并在原来的生产模式上进行创新。农事道路的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减少种植成本这一方面,带来将是农业生产力的改革。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是搞好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植被,养一方农业。贵州地区地属云贵高原,有着与别处不一样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也孕育出了该地区特有的农业特色。在发展农业事业时,应该注重挖掘该地区的特色农业,寻找该地区特有的农业宝贝。挖掘出当地仅有而他处全无的可作为商品农业的特色经济作物,并进行扩大化规模性生产。除了挖掘特色的农业品种进行发展外,更应该结合当地的山林特色将农业与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发展,让不同的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合并经营,例如:在水稻田里养鱼、鸭子等,即实行“‘稻(糯)鱼鸭共生’的多业态生计方式”。因为水稻田集中经营管理大大节省了农民的经营管理成本,且在管理水稻时,可以一并对鱼、鸭等养殖业进行管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还可以促进实现农业经济化。
现代科技已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道路不畅通固化了农民的生产观念,应向广大的农民群体传授现代科技知识,让他们了解科技生产力革命情况,激发农民科技生产欲望。同时,做好农业机器的使用教育和机器的后期服务工作。政府要积极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农业机器并对使用农业机器的农民进行相应的财政补贴。虽然现在有些地区也在推行机械化,但力度不够,仍然存在大量以牲畜力为主要的辅助劳动力的农户。政府推行,农民响应,官民同心,努力在农业发展上实现新的飞跃。
在生产率提高以后,农产品在满足了农户自身的日常生活需求外,还将有更多的剩余。此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让农民将剩余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往市场上销售,实现生产资本和财富的积累。通过网络寻找更广阔的省外市场,扩宽当地农产品的销路;或是以招商形式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保障农产品销路。
机械化和商品化使农民得到更多的财富,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几乎所有贵州等西南地区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村民安全问题。老人、小孩均属于弱势群体,自身能力有限,一旦发生巨大的灾难,如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他们反应迟缓,应急能力差,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对灾难做出合理的处理,这将给农村地区人民的人生安全带来很多隐患。因此,积极推动贵州等地区的农业发展,鼓励青壮年农民留乡、返乡创业就业,有利于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人生财产安全。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号召,积极推动贵州地区的农业发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粮食短缺问题,还可以解决我国乡村的社会问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农村是我国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只要把这一环节发展好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也为更好地冲击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打好了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