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跨界融合: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新模式

2018-01-27 22:19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两岸关系跨界大陆

朱 磊

两岸跨界融合: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新模式

朱 磊

(南开大学 台湾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理念、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和主要措施,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受到破坏,两岸两会无法恢复协商,两岸经济关系的制度化进程受阻。这种新形势要求以新思路、新途径建构新时代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模式。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是两岸特殊政治经济背景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模式,既是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PPP模式”,也是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负面清单模式”。其特点包括:产业主导、跨界融合、理念创新、优势整合、合理分配、依托大陆。它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两岸经济合作的创新发展体系。

两岸关系;对台工作;融合发展;跨界融合

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理念、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和主要措施[1]。这鲜明体现了中央对台大政方针一以贯之的坚定性、与时俱进的开创性,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然而,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受到破坏,两岸两会无法恢复协商,两岸经济关系的制度化进程受阻。这种形势要求以新思路、新途径建构新时代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共建两岸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两岸人民的长远福祉。本文提出的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是两岸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模式。它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两岸经济合作的创新发展体系。

一、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理解新时代总体对台方略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略从宏观的国家发展战略视角回答了两岸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都给出了科学合理、富有远见的答案和阐释。

(一)关于两岸要不要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的出路最终是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是台湾岛内有些人妄想的“和平分裂”。分裂向来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选项。分裂无论“和平”与否都会损害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完成祖国统一列为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并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神圣历史任务。换言之,没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关于以什么方式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仍然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动和平统一离不开两岸的官方接触与谈判,而其前提就是两岸官方均认定这种接触与谈判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官方行为,否则就没有谈判的必要了。因此,承认以一个中国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九二共识”是两岸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得到两岸领导人的共同确认,不是哪个党的专利,更没有强加于人。承认“九二共识”,为破解当前两岸关系政治僵局指明了方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与台湾各党派交往的态度是开放的、标准是一致的,展现了最大的善意。台湾岛内的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以一个中国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就能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协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和平统一进程。

(三)关于两岸什么时候统一

两岸实现统一的时间点不会太近,也不会遥遥无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战略目标需要服从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总目标,两岸统一不是当前中国发展最迫切的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仍然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就意味着解决台湾问题不是我国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我国当前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台海环境是未来五年对台工作的主要方向。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预计,随着新时代上述战略安排的推进,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将越来越悬殊,大陆在对台战略上将形成全面压倒性优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条件将更加充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湾民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将更加强大,外部势力也无法阻挡中国统一。

(四)关于阻挠两岸统一的障碍

阻挠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始终是“台独”势力。“台独”势力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煽动两岸同胞敌意和对立,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台海和平稳定,阻挠两岸关系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最大现实威胁[2]。当前,“台独”分裂势力在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推行“去中国化”活动,鼓噪“台独修宪”。同时,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阻挠、限制两岸交流,放任纵容“台独”势力推动“去中国化”和“渐进台独”。这样下去只会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威胁台海和平稳定,给两岸人民尤其是台湾同胞带来祸害。中国共产党绝不容忍“法理台独”的分裂行径,也绝不坐视“渐进台独”侵蚀和平统一的基础,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3]这“六个任何”是中国共产党在涉台问题上划出的清晰红线。

(五)关于如何创造统一的条件

这里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中国梦、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这就是要加强两岸民间融合,以最终实现中国梦为对台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两岸一家亲的经济、社会、文化融合举措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为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台海环境。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是在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创造和积累条件。同时,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要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要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六)关于如何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

一是把握大陆发展机遇,为两岸经济合作开拓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大陆还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着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二是大力开展创新合作,为两岸经济合作注入不竭动力。大陆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台湾不少产业在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参与到大陆创新发展的潮流中来,形成创新合力。两岸企业要共同打造新的产业链、价值链、资本链,带动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两岸经济合作的质量,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携手抢占新的制高点。三是扩大两岸各界参与,为两岸经济合作夯实社会基础。大陆将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两岸中小企业和基层对口交流,寻找合作发展机遇。同时,大陆将以更大力度推动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交流,为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来大陆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两岸经济合作要实现开放包容发展,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吸纳更多两岸同胞参与其中,共享成果。四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两岸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环境。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家应该反对一切“台独”行径,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新时代对台工作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理念和主要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这是对同胞之爱、手足之情的最生动表达,体现了大陆对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特有心态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在追求国家统一进程中对拉近两岸同胞心理距离、促进心灵契合和增进共同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这对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增强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形成民族复兴合力具有重大意义。然而2016年5月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虽然口口声声称要“维持两岸关系现状”,却拒不承认其上台前原本维系两岸交流协商的“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致使两岸联系和商谈机制停摆,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严重冲击,两岸同胞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如何在两岸政治关系僵局的状况下继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落实中央对台工作的重要理念和主要措施,是当前涉台研究的重要课题。

两岸经济合作是对台工作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部分。除政治因素导致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进程中断外,当前两岸经济合作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一是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无法打破,二是两岸贸易与投资进入增长瓶颈期,三是两岸产业发展在合作中存在利益冲突与竞争,四是两岸产业合作模式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五是始于2008 年11 月的“两岸产业搭桥项目”效果不够理想,六是两岸产业合作水平不够深入,七是大陆地方政府主要运用要素资源价格优惠以及其他超国民待遇等政策措施来吸引投资者的做法可能会有改变。

当然,对台经济工作也面临一些机遇。一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两岸经济合作特别是产业合作提供新的方向和契机,也将给两岸产业合作模式创新提供机会,尤其会给两岸中小企业参与两岸新型产业链建设提供机会。二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强调美好生活追求,大陆市场的个性化消费、中高层需求会越来越大。三是大陆继续鼓励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同时在台湾企业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建设方面赋予同等优先的权利。在双方不断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两岸产业合作领域也将随之扩大,企业合作范围可以从一般制造业延伸到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四是大陆产学研结合,对科技研发全方位投入,为台湾企业和科技人才及青年学子积极参与提供了更好机遇。五是大陆深化改革开放,制度、政策、法制及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有利于两岸企业在大陆不断挖掘合作潜力。六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台湾企业提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机会,有利发挥台湾企业丰富的海外投资和产业转移经验。七是台湾近期出台面向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为两岸产业合作留下机遇和空间。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未来面临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分“两步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台湾面临经济停滞和竞争力下滑的隐忧,目前处于振兴经济与产业转型新时期。台湾当局提出建立“台湾经济发展新模式”与“两岸互动新模式”。台湾岛内投资动能不足,2000年以来投资率呈下滑趋势,2016年降至20.9%,居“亚洲四小龙”末位。台湾行政部门与公营事业投资均呈负增长,公共建设经费自2008年起逐年下降。民间投资趋缓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投资环境恶化,包括缺少发展资源、投资机会较少、企业数字转型缓慢、投资研发诱因不足等。为了有效扭转台湾动能不足的问题,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台湾当局于2017年7月7日公布施行《前瞻基础建设特别条例》,旨在通过建构安全便捷交通的“轨道建设”、因应气候变迁的“水环境建设”、促进环境永续的“绿能建设”、营造智能乐土的“数字建设”、加强区域均衡的“城乡建设”、因应少子化的“友善育儿空间建设”、“食品安全建设”和“人才培育促进就业建设”等,试图奠定未来30年台湾发展根基。台湾当局2017年9月28日通过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17—2020年)》,内容涵盖“创新再造经济动能”“坚实智慧生活科技与产业”“育才竞才与多元进路”与“强化科研创新生态体系”等4大目标,力图奠定实现产业创新转型的基石。台湾经济振兴需要两岸经济合作的助推,需要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创新两岸产业合作。经济融合是新时代两岸融合发展的最重要内容[4]。新时代继续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符合两岸双方的根本目标与经济利益。

三、以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推动新时代对台工作

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是新时代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创新性模式,其特点包括:

(一)产业主导

在当前两岸官方联系中断的情况下,两岸经济合作应以产业界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行政部门与科研院所为支撑,促进两岸产业全方位跨界融合。2008年到2016年,两岸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搭桥项目”,试图以“政府搭桥·民间上桥”为理念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并尝试了无线城市、LED照明、冷链物流等产业试点项目,但效果不如预期。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采取“产业搭桥、官学参与”的新理念,以两岸产业合作利益共赢为前提,在两岸产业界有合作兴趣的领域引入官方政策指导与学界规划评估,以市场内生动力为先导、宏观政策配套为辅助,激发两岸产业合作的强大生命力。两岸产业搭桥需要提高频次,织密网络,强化动力。大陆地方政府可以更多运用PPP模式来调动企业力量和积极性,开展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园区经济工作。

(二)跨界融合

要加强产官学的跨界融合,提升经济系统的涌现功能。产官学的跨界融合可以有多种形式,关键是充分发挥两岸企业家、专家、科研人员、行政部门官员的比较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深化两岸产业在发展方向、核心技术领域以及管理环节的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动力是持续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要鼓励两岸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学界的交流互访,放宽人员往来的政策限制,让企业成为两岸跨界融合的真正主角。二要鼓励和协助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搭建沟通平台,召开两岸间的专家研讨会,定期就产业合作的技术以及管理、跨界障碍开展专家交流,实现知识和人才资源的互融共通。三要强化企业与科研的连接,鼓励企业资助两岸科研机构以及开展学校教育合作,扩大产业与科教机构的合作领域,联合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三要密切政府对企业的指导,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地区发展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导培育两岸产业合作的基础与方向,使两岸产业合作服从于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并在政府的协调下实现跨行业、跨组织、跨区域的联合协作,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三)理念创新

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是一种不断更新理念的开放式合作模式,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合作策略与具体模式。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应该由以成本导向和生产产品为主的思维,转变为以价值创造与系统开发为主的思维,不断满足两岸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传统产业迭代加速,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多具备创新、绿色、共享等特点,同时往往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特征。加快两岸产业跨界融合不仅要推动两岸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更要在理念上不断调整和修正。两岸产业合作只有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才会具有可持续性与可挖掘性。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采取开放式的研发创新模式,可以借助全球资源寻求技术创新源、强化两岸研发联盟和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两岸跨界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可以突破两岸共同面临的低端技术锁定瓶颈,走协同创新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两岸研发能力。

(四)优势整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强两岸制造业合作。两岸产业合作应由供货的关系转变为构建新型产业链的形态,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着重发现和培养两岸制造业优势,强调优势互补。两岸工业发展战略具有很高契合度。《中国制造2025》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台湾当局发布的《生产力4.0发展方案》,拟通过优化领航产业智能供应链生态系统、催生新创事业、促进产品与服务本土化、掌握关键技术自主能力、培育实务人才、挹注产业政策工具六大主轴策略,优先带动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等8项领航产业转型,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努力推动“亚洲硅谷”等五大创新研发计划。目前,台湾的“亚洲硅谷”计划执行中心正接洽英特尔、思科、惠普等美国大厂,签署创新研发中心合作备忘录,合作发展物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无人车自动驾驶、人工智慧、智慧生活、AR/VR创新场域、电子商务等6大领域,是台湾切入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也是两岸可以进行优势合作的领域。要共同建立两岸产业合作的技术标准。在融合两岸产业优势时,要加快两岸新旧产业跨界融合,以两岸传统产业合作的稳健基础带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发展,承载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以新兴产业助力传统产业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鼓励两岸企业在价值链高端实现深层次的分工合作[5]。

(五)依托大陆

我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的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保持在30%以上。大陆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也将主要依托大陆经济发展的各种机遇,创新合作机制,建构多元平台。一是注重两岸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是抓住大陆“补短板”窗口期;三是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四是依托大陆合作开发国际市场;五是分享营商环境,改善大陆台商红利;六是支持台湾青年来大陆创新创业。大陆当前要通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来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两岸制造业深化合作大有可为:一是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工业园或开发区形式建设机械装备智能制造基地,积极吸引两岸机械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链上的各类优秀企业进入大陆各种园区。二是创新投资模式,帮助企业克服创办初期的困难,积极推动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形成企业投资和产业基金相互合作的模式,为园区内台湾企业在大陆A股上市创造条件。三是引进制造业与产品市场开发同步进行,既注重通过引进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合作,又注重市场调研,形成制造能力和应用市场开发同步发展。

(六)合理分配

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具有更大的经济外溢效果和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意味着两岸将构建新型产业链,双方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功能都要适应新的形势,利益分配也会随着位置调整而更加有利与合理。双方均要推动自身价值链升级,从利润空间较小的价值链中游环节向利润空间较大的上、下游环节移动外。在这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始终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业链中的两岸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可以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共同打造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专利、具备国际竞争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在大陆,台企、陆企与地方政府有更合理的多赢的利益分配。大陆通过加快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发展,以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推动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削弱和打破两岸合作的壁垒,鼓励价值链不同位置的台湾企业与大陆企业协同进入两岸产业合作园区,共享制度创新而非税费减免的政策红利。

四、结 语

总之,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是在当前两岸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可以尝试的新模式,既是“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PPP模式”,也是两岸经济合作领域的“负面清单模式”。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两岸经济合作的创新发展体系。基于新时代国际经济及两岸关系大环境,大陆在未来几年的主要目标仍将是加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通过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新模式、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经济合作需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来调整合作策略和具体模式。新时代背景下两岸经济合作应以产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行政部门与科研院所为支撑,加强产官学的跨界融合,促进两岸产业全方位融合发展,提升经济系统的涌现功能。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强两岸制造业合作,构建新型产业链形态,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合作机制,建构多元平台。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两岸经济合作,能够使两岸产业合作具有强自发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政府与学界的指导、参与和协助,两岸企业合作能够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目标,降低投资风险和融资难度,使总体效益大于个体效益。两岸跨界融合新模式将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增强两岸民众福祉,共建两岸现代化经济体系。

[1] 张志军: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对台工作指明了方向[J].两岸关系,2017(11):10-11.

[2] 俞正声.在2017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J].两岸关系,2017(11):8-9.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4] 本刊编辑部.七月广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结出“盛夏果实”[J].台声,2010(8):6-13.

[5] 曾岚婷,林文.“互联网+”形势下两岸产业跨界融合相关问题分析[J].海峡科学,2017(5):18-20.

责任编辑:林华山

D613

A

2096-3378(2018)02-0079-07

10.13946/j.cnki.jcqis.2018.02.008

朱磊,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朱磊.两岸跨界融合: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新模式[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2):79-85.

猜你喜欢
两岸关系跨界大陆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冰之大陆
IQ大陆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台湾问题——和平或对立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影响
冰之大陆
跨界之道
大陆的漂移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