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福 辽宁省庄河市中医医院 (辽宁 庄河 116400)
内容提要: 目的:对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作探讨。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根据其入院单双顺序分组,对照组40例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用常规药物+冠状动脉支架治疗;详细整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92±5.02)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4.19±6.06)mm、左心室射血分数(52.70±4.32)%,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67±5.13)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8.34±3.42)mm、左心室射血分数(39.21±4.17)%,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药物与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效果更佳。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属于心肌缺血病症类型之一,病情持续发展后会引起心肌供血缺乏,故而造成心功能不全的情况,病情复杂多样,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更是对其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临床上大都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心肌缺血,可使用的药物诸多,但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有效性及适应性均有所不同。故本次研究旨在对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作探讨。
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纳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证实、临床数据亦完善,排除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循环系统与凝血障碍患者;根据其入院单双顺序均分组为: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3~78岁、平均(58.92±5.05)岁;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2~79岁、平均(58.70±5.11)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础数据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本次研究内容均经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允许实施,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给药治疗,选择利尿剂与硝酸酯类以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为患者治疗[1];持续给药治疗2周后观察效果,随访6个月。
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给药+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给药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以PTCA法预扩张病变位置,并以病变情况选药物支架并置入,操作中需要时可行高压球囊后扩张,观察到支架与血管壁贴合好即可,确保其血流TIMI为3级;如果需要支架治疗2支血管,则手术操作与第1支血管支架治疗时相同,但需注意的是每个患者支架治疗血管数应≤2支,第2支血管支架治疗时需在第1支治疗后1~2周[2]。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显效提示患者劳力性呼吸困难或者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疲乏及虚弱等临床症状均已消失或者改善≥90%;有效提示上述临床症状改善40%~90%;无效提示上述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变化。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37±6.21)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5.30±6.54)mm、左心室射血分数(33.63±4.15)%;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40±5.06)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4.25±5.71)mm、左心室射血分数(33.75±4.07)%。两组心脏指标数值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92±5.02)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4.19±6.06)mm、左心室射血分数(52.70±4.32)%;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67±5.13)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8.34±3.42)mm、左心室射血分数(39.21±4.17)%。观察组心脏指标数值优于对照组(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13.8782,t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12.8610,t左心室射血分数=14.2096,P<0.05)。
观察组治疗显效23例(57.5%)、有效16例(40.0%)、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疗显效11例(27.5%)、有效21例(52.5%)、无效10例(25.0%)、总有效率75.0%;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76.7%(χ2=8.5375,P<0.05)。
缺血性心肌病持续发展后必定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通常该病症早期进展慢,但出现心力衰竭时病情便快速进展。临床上多数患者胸痛发作/心肌梗死早期便可见心力衰竭的症状,此情况的出现与患者急性心肌缺血致心肌舒张、收缩功能异常所致,多见患者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便存在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问题,此类不良症状均属人体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情况,常合并疲乏或者虚弱的病症[3]。
临床上常用利尿剂或者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洋地黄等药物治疗心肌缺血,但单纯以此类药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时,所获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病情并不能得到彻底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属于介入治疗方式的一种,经此种方式可促使患者病变致狭窄的血管得以有效扩大,以侧支循环形式改善患者心脏血液循环,故而充分改善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脏功能障碍情况,并有多个资料显示: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脏功能障碍[4]。以此介入治疗方式与药物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较佳,可保证患者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改善,并使其病情得到彻底的治疗,但有资料显示:患有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者均存在身体承受力及耐受力较弱的情况,加上该病症病情均危急、严重,手术治疗时的操作风险较大,故临床治疗时需高度重视支架治疗操作风险,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其身体状况,尽可能做好所有应急准备后,再为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除了用常规药物治疗,还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保证了其病情得到相对全面彻底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显著,其治疗前后心脏指标数值变化明显,心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亦高于76.7%,P<0.05。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改善有着积极作用,可确保患者病情得到相对彻底的治疗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