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彬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CT室 (辽宁 沈阳 11010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肺癌早期诊断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剂量螺旋CT诊断和低剂量螺旋CT诊断,观察对比两种方式诊断检出率、结节显示和支气管判断情况。结果:经病理诊断确诊58例,低剂量螺旋CT检出52例,常规剂量螺旋CT检出43例,观察组检出率为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74.14%,P<0.05;低剂量螺旋CT诊断显示非钙化结节21例共32个,其中非实性结节12例,部分实性结节14例,实性结节6例;低剂量螺旋CT可显示全部叶支气管和所有段支气管,段支气管病变19例,其中支气管管腔狭窄5例,段支气管管壁增厚7例,并发亚段支气管黏液栓3例,肺段小斑片状影4例。结论:在肺癌早期诊断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检出率较高,并能够反应结节情况和气管状态,可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且其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优势。
肺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肺癌早期临床症状特异性较低,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患者5年内生存率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晚期肺癌患者5年内生存率不足20%[1]。而早期准确判断肺癌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意义重大,其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意义重大,可清晰显示患者结节情况和支气管状况,且对患者伤害较小,值得进一步推广[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详述如下。
2015年1 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肺癌早期诊断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9例,女30例,年龄45~69岁,平均(57.33±3.44)岁,全部患者中59例患者伴有吸烟史,其中吸烟史5年以上29例,10年以上17例,15年以上13例,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情况,患者均未出现中途退出研究情况。
常规剂量螺旋CT诊断,使用本院16排螺旋CT,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100mA,螺距:1.0,层厚:10mm,层距:5mm,重建层厚5mm。从患者胸口开始扫描,直至其肺底结束,观察窗确定为纵膈窗和肺窗,前者窗宽350HU,窗位为24~34HU,后者窗宽1500HU,窗位600~700HU。对患者支气管和软组织进行系统观察,判断其肺血管、纵膈解剖组织情况,并对病变组织位置进行准确判断;
低剂量螺旋CT扫描:使用设备和扫描方法同对照组,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80mA,螺距:1.5,层厚:3mm,层距:3mm,重建层厚3mm。
①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检出率。②肺结节显示情况,主要观察非钙化结节情况,具体分为:非实性结节:局限性均匀磨玻璃病灶;部分实性结节:磨玻璃病灶中掺杂实性成分;实性结节:软组织密度结节,病灶位置肺实质被全部覆盖[3]。③支气管显示情况比较。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经病理诊断确诊58例,低剂量螺旋CT检出52例,常规剂量螺旋CT检出43例,观察组检出率为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74.14%,χ2=4.710,P=0.030。
低剂量螺旋CT诊断显示非钙化结节21例共32个,其中非实性结节12例,部分实性结节14例,实性结节6例。
低剂量螺旋CT可显示全部叶支气管和所有段支气管,段支气管病变19例,其中支气管管腔狭窄5例,段支气管管壁增厚7例,并发亚段支气管黏液栓3例,肺段小斑片状影4例。
肺癌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预后质量不佳,五年内生存率较低。针对肺癌患者,尽早准确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质量的关键,近年来临床日渐重视肺癌早期诊断研究,旨在找寻一种安全、准确的诊断方式,切实提高早期诊断检出率,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在肺癌诊断过程中,螺旋CT诊断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且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临床诊断日渐重视降低对患者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其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日趋广泛[4]。
本次研究选取在本院接受早期肺癌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常规剂量螺旋CT诊断和低剂量螺旋CT诊断,结果显示:经病理诊断确诊58例,低剂量螺旋CT检出52例,常规剂量螺旋CT检出43例,观察组检出率为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74.14%,P<0.05;低剂量螺旋CT诊断显示非钙化结节21例共32个,其中非实性结节12例,部分实性结节14例,实性结节6例;低剂量螺旋CT可显示全部叶支气管和所有段支气管,段支气管病变19例,其中支气管管腔狭窄5例,段支气管管壁增厚7例,并发亚段支气管黏液栓3例,肺段小斑片状影4例。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临床报道指出,1990年医学界首次提出低剂量CT概念,主要指在保证肺部图像质量完善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放射剂量,以此降低对患者人体的伤害[5]。现阶段,在肺癌早期诊断过程中,低剂量螺旋CT应用较为广泛,操作人员降低管电流,以此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在管电流控制时,应以不影响图像质量,保证诊断信息完整为基础,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射线量。但是在低剂量螺旋CT诊断中仍存在诸多备受争议的问题,很多学者指出,低剂量螺旋CT诊断假阳性率较高,偶尔存在漏诊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诊断事件,充分考虑患者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探究分析,切实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肺癌早期诊断中,低剂量螺旋CT诊断检出率较高,并能够反应结节情况和气管状态,可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且其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优势,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