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医药大学 朱滢嘉)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borealisinense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蒲公英出自《新修本草》,临床上主要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症,具极高药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集中于广谱抑菌、抗肿瘤、对胃肠道作用、保肝利胆、免疫、抗氧化等方面。同时蒲公英因毒性小及风味独特,食用历史悠久,多次被卫计委列入“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口服蒲公英可有效作用于胃肠道类疾病并干预胃肠道菌群结构。本文将对蒲公英促胃肠道动力的作用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化学成分。
1.1 一般资料 取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动物,体重在18~21克之间,雌雄各半。
1.2 方法 取蒲公英干燥全草5千克,经乙醇过滤回流提取三次后过滤合并。使用旋转蒸发仪将滤液中的乙醇回收。将浓缩物置于水浴中,使其中乙醇挥发,可得蒲公英浸膏537克左右,将浸膏与500毫升水混合,然后依次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萃取的部分减压压缩。
实验进行前小鼠禁食12小时,自由饮水,将其分为数目均匀的6组,分别为蒸馏水、蒲公英水溶液、蒲公英石油醚溶液、蒲公英乙酸乙酯溶液、蒲公英正丁醇溶液及西沙比利溶液的碳末胶液组。各组小鼠均给予新配置的碳末胶液,每只小鼠的剂量为10毫升/千克,在灌胃后15分钟使用拉颈的方法处死小鼠后迅速剖腹,将肠系膜分离,铺平小肠后测量碳末胶液由幽门括约肌向小肠末端推进的距离,胃肠推进运动使用碳末胶液在小肠内推动的距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数表示。
并对蒲公英内的活性成分使用NMR方法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6组小鼠碳末胶液在小肠内推动的距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数。
1.4 统计学分析 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型指标以例(n)、率(%)的形式描述,组间指标差异检验分别采用(X2)和(t),P值小于0.05表示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蒸馏水、蒲公英水溶液、蒲公英石油醚溶液、蒲公英乙酸乙酯溶液、蒲公英正丁醇溶液及西沙比利溶液的碳末胶液组的实验结果数据分别为38%、54%、45%、60%、61%、51%。由此可见蒲公英溶解于乙酸乙酯及正丁醇的成分有促进胃肠道动力的作用,结果显著优于其他对照溶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丁醇部分略强于乙酸乙酯部分,均强于西沙比利。
由本文的实验结果可知,蒲公英溶解于乙酸乙酯及正丁醇的成分有促进胃肠道动力的作用,这两种成分分别为阿魏酸及齐墩果酸,其中正丁醇部分略强于乙酸乙酯部分,均强于西沙比利,可见蒲公英具有良好的促胃肠道动力的作用。经过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蒲公英的活动成分主要为黄酮类、萜类、酚酸类、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之类及香豆素类等[1]。其中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可促进小鼠的胃肠道动力。色素类在蒲公英的花中的含量较大,以叶黄素环氧化物为主。另外蒲公英中还含有多种脂肪酸,主要为十六酸、亚油酸等,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一些糖类化合物。蒲公英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性,可抗自由基、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有养阴凉血、舒筋固齿、利胆保肝、增强免疫力等良好功效。
胃肠道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目前其中很多疾病无法通过西医药物治疗完全治愈,而由于我国中医药的治未病、辩证论治的特点,对消化系统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蒲公英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蒲公英溶解于乙酸乙酯及正丁醇的成分有促进胃肠道动力的作用;蒲公英的活性成分多样,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等效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