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事专题
马拉松赛事与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研究述评
赵 进( 1-1 )
马拉松赛事风险防范与规避的社会学分析——以2017年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为例
徐 俊,朱 林,吴国正( 1-8 )
马拉松赛分区分枪发令规划与实施——以2017年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为例
王丙南,蔡传明,林佳鑫( 1-16 )
马拉松赛事选手参赛满意度的调查——以2017年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为例
乔伟铭,陈建华,吴坤松( 1-22 )
民族体育与武术
福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国际推广与普及回眸
王继娜( 2-1 )
太极拳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表征研究
常朝阳( 2-6 )
中国刀剑对武术文化的影响研究
吕艾文,高楚兰( 2-9 )
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隋文杰( 2-13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民间龙舞文化的传承
舒云久,周 伟,吕 晖,刘玉邦( 2-17 )
体育人文社会学
我国体育社团研究回顾与思考
周进国( 1-28 )
上海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组织资源的配置方式
冯作龙( 1-32 )
体育迷道德伦理研究新思路
程雄飞( 1-37 )
蔡元培对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影响
蔡 峰,张建华,张 健,蒋 毅( 1-41 )
“一带一路”与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关系及其作用
谢 军( 2-21 )
我国大型社会体育赛事中伤害事故的法律探究
王勤芳,许翠霞( 2-27 )
价值网络重构理论下体育新媒体商业模式研究
翁凤瑜,邢尊明,胡国鹏,王永顺( 2-32 )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执行
朱江华,吴 琼( 2-39 )
福建省农村老年人体育供给现状与需求研究
梁法泽,聂瑞莲( 2-44 )
刍议朝鲜族农村体育开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杨志英( 2-50 )
户外运动研究问题透视与展望
王 莉,胡贝贝( 2-54 )
对闽台合作行销民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谢 军( 3-1 )
福建省体育企业集群发展智能制造可行性研究
邹 京( 3-9 )
闽台两地民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比较研究
谢 军( 4-1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张油福( 4-7 )
儒释道视域下武术文化自觉的反思
尤传豹( 4-10 )
社会支持对业余马拉松跑者锻炼坚持性的影响——锻炼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祝大鹏,李爱玲( 4-14 )
李宁公司与安踏公司品牌塑造模式的比较
罗阳建,翁 飚( 4-21 )
构建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转型的动力机制
王国尊,徐 婧,姚向颖,邱 郁,陈 欢,沈子弘( 4-30 )
晋江打造体育城市战略研究
宋忠良( 4-36 )
电视体育娱乐节目的体育功能及未来发展
陈亚运,黄 倩,魏德样( 4-41 )
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软实力
谢 军( 5-1 )
社区体育组织发展中社会资本的形成与价值
蔡传明,黄文天( 5-7 )
江苏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启示
任 波( 5-11 )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张华榕,刘明辉,彭利方( 5-16 )
“金牌至上”的伦理审视
杨利勇( 5-20 )
基于“民族-国家”形象建构视域下的体育强国建设
龚慧敏,何元春( 5-25 )
旧城区体育活动空间集约开发与利用
隔 超( 5-31 )
福建省体育场地发展的动态特征分析——基于“五普”“六普”数据挖掘视角
夏博雯,魏德样( 5-36 )
社会变迁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田东布努瑶金锣舞为例
唐元超,蒋东升,马 祥,李国冰,黄书朋( 5-44 )
五夫舞龙鱼灯习俗的变迁与发展
孙荣艾( 5-48 )
肇庆疍家体育小镇开发的价值期待:冲突与整合
赵明元( 5-53 )
南粤古驿道线性特征的户外徒步运动开发研究
王春来( 5-58 )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走出去”的障碍与对策
谢 军( 6-1 )
建设福建“海丝”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想
王念龙( 6-7 )
仪式传播观视域下武术文化的传播与认同
魏俊威,刘 静( 6-11 )
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的法律思考
郭文才,郭宇杰( 6-15 )
社会体育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必要性研究——基于法规文本的辨析
赵若倩,薛小建( 6-21 )
生命教育视阈下的学校体育
刘 曼,杨雪红,刘 慧,宋 强( 6-27 )
近20年我国幼儿体育论文分析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1998—2017)
孟庆光,杨安禄,林美凤,刘玉山( 6-32 )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
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中外女排扣球进攻实力分析
杨 管,李毅钧,段 锐( 1-46 )
英格兰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研究
李守江,蔡向阳( 1-57 )
正确处理教练员工作中的若干关系
张 然( 2-60 )
中国男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叶少杰,郑桂风( 2-68 )
我国竞技足球风格历史嬗变与重构策略分析
浦义俊( 3-14 )
中国女子手枪队备战第十七届亚运会体能特征
苏玉玲( 3-18 )
新时代我国青运会赛事改革与发展展望——兼谈两岸青年体育的融合发展
宋 强( 4-45 )
社区足球中青少年训练营的开展模式研究——以厦门市集美区诚毅足球青训营为例
伍国忠,林建武( 4-51 )
新奥运周期中国女排的实力现状与发展对策
杨 管,李毅钧,段 锐( 4-56 )
马尔切洛·里皮执教理念特征及启示
徐 剑,郑 森( 5-62 )
论现代交互绳运动与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关系
王然科( 5-66 )
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太原工业学院为例
李风琴( 6-38 )
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研究
张碧昊,郭 敏,李百成( 6-42 )
体育生物科学
动态视力与乒乓球球龄的横向研究
陈光伟,冯嘉诚,陈洪淼( 1-66 )
福建省足球运动员核心肌群稳定控制能力研究
杨映红,陈 峰,陈海春( 1-71 )
两种训练方法对半月板损伤术后肌力的影响
熊晓玲,冯娅妮,牟彩莹( 2-73 )
核心力量训练对男性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成庆栋,王 锋,庞杜海( 2-77 )
福建跆拳道队与拳击队的Omega Wave测试研究
王 勇,陈 峰( 2-80 )
运动干预对骨Ⅰ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陈祥和( 3-24 )
体力活动与初中生心肺功能的关联性研究
王福杰,杨春华( 3-28 )
骨骼肌血管合成蛋白VEGF的调控通路研究综述
杨小月,陈建明,刘小龙,张 娟,林家仕( 4-62 )
12周结合体能训练教学对学生体质影响研究
张 娟,张一民,郭 辉( 4-69 )
FICM干预对急性运动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何建伟,刘学谦,林秋华,许 剑,詹金添,吴朱艳( 5-72 )
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李程秀( 5-78 )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调查
唐建倦,高 锋,郑继超( 6-51 )
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荆 雯,李星辉( 6-56 )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身体素质指标研究
戚 跃( 6-61 )
体育教育学
高校体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微学习应用研究
陈 欣,管月泉( 1-77 )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应用
王 凯( 1-80 )
可穿戴设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谢佳辉,林 萌,汪 焱( 1-84 )
师生角色转换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余 锋,贾芳芳( 1-89 )
健康中国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李素萍( 2-85 )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校园足球推广建议探究
王 旭( 2-89 )
传统文化教育引入高校体育课的尝试——以集美大学学生为例
廖菲菲( 3-33 )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殷治国( 3-37 )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林 伟,游文华,廖晓玲( 3-42 )
幼儿教师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的调查分析
王晓芬( 3-46 )
基于O2O教学模式的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研究
纵凤侠( 3-51 )
华侨大学学生对乒乓球文化软实力价值的认识
陈光伟,冯嘉诚,陈洪淼( 3-56 )
高校公共体育田径教学创新研究
陈丽英( 3-60 )
高校专业田径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验
杨 峰( 3-65 )
大众传播与校园足球
王刚卷,马志强( 3-70 )
中日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分析及其启示
张 明,李 改( 3-75 )
集美大学龙舟课程体系的构建
吴蕾红,张 益,蔡维霞( 3-79 )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体育管理学”课程改革
褚 婷( 3-84 )
山东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综合评价的构建
李学芝,曹志飞( 3-89 )
高校校园足球队管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福建省高校足球队发展与现状剖析
孟 青,吴桂宁,刘 鎏( 4-74 )
高校帆船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王 惠( 4-83 )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培育路径研究——以华侨大学CUBA校园体育文化为例
黄伟鹏,蔡立强( 4-89 )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法律应对体系
侯俊杰( 5-83 )
福建省畲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吴橙俐,兰润生( 5-89 )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张士坤,顾美玲( 6-66 )
体育多元目标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江华( 6-72 )
背诵词块法在体育类学生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陈 菊( 6-76 )
微项目教学法在“体育经纪”课中的应用
方雪默( 6-80 )
体育类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朱建明( 6-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