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工业机器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3。自2013年起,我国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在养老、助残、医疗、服务、娱乐、教育等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已经进入示范应用和产业化阶段。但与成熟产业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产品不够丰富,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度较高,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应用领域还很有限,不能有效满足我国先进制造业和人们生活需求。
1.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虽在本体仿真、减速机性能、驱动器结构、伺服电机性能、控制系统算法等领域,已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但总体而言,我国机器人企业在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方面任重道远。
2.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度较高。由于在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的差距,国内厂商往往对国际厂商的依赖度非常高,采购溢价十分严重,关键零部件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机占成本的50%-60%,多关节机器人减速机占成本的30%左右,直接束缚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突破。
3.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机器人产业研发采取的是以高校为主导的研发模式,整体研发投入力度不大,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尽管在数控设备、自动化装备、无人机领域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但与国际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4.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国内已涌现出一批机器人领军企业,如新松、哈工大、大疆、科沃斯等,但知名度比起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仍存在一定差距。外资品牌已瞄准中国市场,在价格、细分行业推广等方面加快市场渗透和布局。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机器人产品类型以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占其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的84%;而多关节机器人是国产机器人的主力,占其销量的41%。国内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不高,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品牌影响力不大。
5.金融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机器人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一般企业都是轻资产,抵押物少,投资风险较大,多数地区投融资环境、投资方式、覆盖面等有待改善,一些新的融资方式如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适合机器人行业发展需求,但尚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机器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国际竞争力。
为此,建议:
1.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一是加快推进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重点对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采取自主研发、联合攻关、企业并购、技术转让、模仿改进等方式进行技术攻关。二是大力支持人机共融技术研究。人机融合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核心理念,需着力攻克提高机器人的感知技术难题。三是积极突破机器人发展核心技术。深入研究面向机器人行业的软件算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突破机器人离线编程、人工智能、数据融合、数挖掘和可视化等新技术。四是支持产学研用联盟发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骨干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支持企业进行投资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加强产能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机器人行业内知名跨国公司总部落户国内,或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
3.加大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建立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支持符合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以及企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大力支持机器人设备的融资租赁,将融资租赁利息补贴标准与银行基准利率持平,降低机器人投资风险,减少前期投入压力,带动机器人产业升级。
4.规范行业竞争,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研究制定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应用标准。组织开展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参考模型、智能硬件、控制软件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研究工作,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制定行业准入门槛,规范行业行为。二是加强机器人进口市场监管。对机器人行业的进口产品、进口技术、产品市场、产品价格等方面进行预警和监控,积极应对产业竞争。同时,预防机器人行业陷入代工模式,对一些外国公司区域性、行业性价格施压现象,研究应对措施,防止不正当竞争。
5.加大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机器人优才计划。以国内已有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为平台,面向海外积极引进人才,并定向培养机器人设计、技术研究、系统维护和操作人才,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机器人发展提供技术人才保障。同时,大力引进机器人及相关领域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
6.借助平台优势提升对机器人产业的服务水平。一是整合各界优势资源,建立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应用展示宣传平台。二是通过举办或承办国际性机器人产业大会、博览会、年会、论坛、对接会等活动,加强机器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三是定期组织专家编制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研究报告,长期跟踪收集、整理、分析相关国际机器人市场状况、经营管理、技术信息、贸易壁垒、政策法规、民族文化等内容,为我国机器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