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韶军 (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51800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馆已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担负起为全国人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和使命。与遍布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相比,文化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馆因其职能和业务范围的广泛性,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
深圳在全国属于发达地区了,即便如此,从全市范围来讲,仍然存在公益文化场馆分布不均、人员配置不均、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通过成立全市的文化馆联盟,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在人员编制、职称职数有限的前提下,为各成员单位结合区域发展特色、打造优势项目提供资源互补,进一步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
2015年7月30日,“深圳市文化馆联盟”隆重召开成立大会。“深圳市文化馆联盟”的成立和发展引起了上级部门和主流媒体的高度重视。联盟成立大会召开之后,《中国文化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予以关注报道,文化部官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予以转载。联盟成立之后,如何更好地发挥联盟职能,尤其是让各成员单位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联盟、认可联盟,能够积极为联盟的发展贡献力量,是一个摆在联盟组织者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和迫切任务。
1.成立专业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发挥联盟的职能与职责,统筹、调动全市文化专业人员力量,更加精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公共文化工作,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成立了品牌活动、理论研究等5个专业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了联盟的框架建设。
2.通过不定期召开主席团会议和各类专项业务会议,学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文化事业发展新部署,研究、讨论我市文化馆行业发展方向,制定我市文化馆行业发展标准和总体工作规划。
3.聘请“高级顾问”。为进一步充实联盟专家团队,为联盟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通过举行聘任仪式,聘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江苏省文化馆党组书记戴珩,以及广东省文化馆馆长王惠君为联盟的“高级顾问”。
4.打造数字化联盟。在我市“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中,由联盟的数字化建设专业委员会来统筹,以联盟为平台,对全行业的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文艺资源数据库,既丰富了“数字文化馆”的内容,突出各区、各单位的特色资源,也避免了各单位的重复建设、重复劳动。目前,“深圳数字文化馆”(www.szmassart.com)已正式上线,各项功能和内容正在建设和不断完善之中。
5.构建人才共建平台。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单位当中,文化馆是与其他单位有着本质的不同。图书馆的服务载体主要是图书,美术馆的主要载体是艺术品,博物馆的主要载体是文物,而文化馆提供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人。文化馆系统业务人员的眼界、素养、专业水平、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化馆能够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所以,从联盟成立以来,我们就以联盟为平台,每年组织开展多场次、多层次、多内容的业务培训、观摩和学习活动,全方面地提升全市文化馆行业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带动和促进全深圳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7年6月28日,联盟举办“创建服务全国农民工公益文化品牌研讨会”,受邀参会的有天津、杭州、厦门、武汉、广州、东莞、惠州各市文化馆(群艺馆)负责人。7月6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深圳:群众文艺唱响文化建设新乐章》专题报道,总结联盟各成员单位近年文艺精品的创作成果。
6.举办高端讲座。分政策解读、业务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三个方面,邀请文化部等主管部门领导、兄弟省市文化馆长、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深举办主题讲座,全面提升全行业业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授课形式包括在我馆阵地举行和组织师资力量赴各区举行,每年12场。在联盟成立大会上,作为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专程邀请时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亢清泉,为市、区两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馆的中层以上干部解读了国家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新要求。自成立以来,联盟已先后邀请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戴珩、巫志南,著名舞蹈艺术家潘志涛、田培培、前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舞蹈艺术评论家于平,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李文启、李立山,英国国王合唱团成员保罗•冯尼克斯,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等多位专家开班授课。
7.打造服务品牌共创平台。伴随着深圳文化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移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馆承接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以联盟为平台,群策群力,创新发展,共同提升既有品牌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扩大区级活动品牌的参与范围,同时结合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新活动、创设新品牌。在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激活成员单位的工作热情,这正是联盟的核心工作理念。
在近几年举办的“深圳市少儿艺术花会”,“深圳市 ‘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深圳市外来青工文体节”等品牌活动中,联盟各成员单位单位团结一心、密切合作,共同策划、共同实施,共同评审、相互学习。无论是从品牌活动的参与面、覆盖面、产生的社会影响,还是评选产生的优秀作品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近几届的新高度;同时也让各区的品牌活动能够更好地与市级活动对应举行,理顺工作节奏,节省资源、节约成本。
2017年12月24日晚,“我们走进艺术殿堂”——2017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公益性艺术培训成果展示活动在深圳市文化馆影剧场举行。广东省文化馆、深圳市宣传文化部门、联盟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500多名市民共同观看展示活动。《中国文化报》以《艺术让城市充满阳光——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完善公益性艺术培训侧记》为题,专题报道了联盟各成员单位近年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成果。
创新性、多元化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是联盟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自成立以来,联盟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大力提高联盟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联盟自成立以来,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完成了品牌活动、业务培训、观摩学习等多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充分联络了成员单位间的感情,让“联盟”真正成为全市各级文化馆联动的桥梁,让大家从“各自为政”逐步走向“众人拾柴火焰高”。
1.要进一步确定联盟定位,增进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联盟作用,争取有大格局、大作为,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要不断创联盟的文化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输出更好的文化服务产品,推出有特色、有亮点的公共文化服务新项目,擦亮联盟的金质品牌。
3.要创造性地开展联盟工作方式,敢于尝鲜,大胆引入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进入联盟,增强联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不断丰富联盟建设内容和范围,增进与各省、市同行的业务沟通与联系,加强馆与馆之间的“文化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将“文化馆联盟”打造成为深圳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平台,让联盟成为现阶段全国文化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