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娥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其主要是以“对话”展开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本文也就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对话;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把握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目标
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由此及彼,在生活中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外界事物有所感悟后,能够动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正确合理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而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正是如此,采用对话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完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帮助学生们对小学语文内容的领悟体验及表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领悟感受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应该将对话教学的思想运用在学习课本上,运用在学生之间在学习的相互切磋上,全面重视学生思想感悟上的信息传递,增进学生的感悟体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对话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完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体系
针对生生对话,可以开展语文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在组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同学之间可以激烈地讨论,表达完各自的看法后,由其他组员进行点评,然后给出建议和赞许,学生在听取组内组员的建议后,有方向性地改善自己在思維逻辑、语言表达、思考问题、领悟能力上存在的不足,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发现自身优点,并通过向组员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缺点。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组间评价,坚持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正面评价为主、负面评价为辅的原则,尽可能地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们在彼此认同的学习氛围中,更加自信地去学习语文,大幅度地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针对师生对话,教师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授课之前多问几个问什么,让同学们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师生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学生熟练捕捉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让学生的学习能够在师生对话中不断推进。
针对生本对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预习以及复习,课前预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对课本的理解能更上一层楼,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课后复习,称得上是对所学知识的凝华过程,通过复习课上所学,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感悟深刻烙印在脑海中,进而夯实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基础。
三、新型课堂模式研究展望
1.从小学语文当前的教材来看,教材内容没有关于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课文安排,这样就对对话学习策略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整理和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从小学生的方面来看,对话学习策略核心主题的制定来源于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努力,而通过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习情况才能够使教师更加清楚地掌握和了解学生。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优化小学生的预习方式,有效克服小学生针对长期预习而产生的惰性心理和行为,并且能够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还能够有效解决低年级学生因为书写困难而带来不能够顺利预习的问题。
3.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效率不显著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能够掌握好对教学的控制能力。在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一方面是教师必须要对每一篇教材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与学生正常对话;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话的核心主题,怎样才能够将学生的观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后总结和归纳出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这都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四、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表明,认为语文课堂的时间过得非常快,而这种对时间的错觉就是由于对某种事情兴趣的程度所决定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会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取得较高效率的关键和基础就是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课文已经做出了充分的预习,并且对话学习策略的核心主题来源于学生,对此,学生便对课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有了相应的问题,而这种认识和问题的产生促使学生衍生出迫切想与别人交流和研究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形成来源于学生心中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对话教学当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经常对学生说出一些欣赏和激励的话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陈丽.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浅析“自主参与”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小学生(中旬刊),2017,(06).
[2]薛玉.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7,(07).
[3]王兴霞.基于儿童视野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新教育,2017,(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