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2018-01-26 14:05:09谭彩玲
山西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谭彩玲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十八大以来,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发布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基础

1.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他们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依赖于大自然生产生活时,要学会善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对天地存有敬畏之心,尊重其规律,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应该合乎天理。这些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提供了借鉴。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恩格斯也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过度索取,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借鉴。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集体都提出了一些生态思想,并取得了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69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当知青,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农村生活,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带领当地村民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他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和政府领导开创了“中国正定旅游模式”,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经济多元发展的生态理念。1992年习近平在福州市就任期间强调“把福州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在习近平的公开文献中第一次呈现。这些经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发展阶段。在1993年到2007年间习近平的思想得到很大的发展,内容也不断充实。期间,他提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生态省建设”等发展观点,福州市作为其思想实践的重要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此外,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在浙江省担任省委书记时,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扩展到海洋,提出海洋经济稳定发展,使其思想的内涵的得到丰富发展。

3.成熟阶段。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开始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选举习近平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2016年,十三五规划对各个方面都做了合理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至此,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趋于成熟。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造福人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2014年,习近平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①。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环境生产力理念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大自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共赢。

(三)生态建设与人类文明建设的统一

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文明才得以稳定发展,生态环境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基础,也能对人类文明造成损害,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如果我们善待环境,环境便会善待我们,如果污染破环,我们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文明才能持续健康发

展。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四)生态红线观念

生态红线的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提出来的。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临界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生态系统才能正常运行,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改善,才能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五)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生态制度不够健全,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对此,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习近平同志阐述了制度和法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做出了一系列规划,为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在发展中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梦”内涵。要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治、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绿色发展,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永恒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二)实践意义

习近平的生态思想有助于引领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生态思想是新时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对过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践行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助于促进投资环境的增长,促进居住环境的改善,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②

注 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典赛赛,殷焕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7(1).

[3]李雪松,孙博文,吴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3).

[4]林敬雅.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J].党史党建,2016(2).

[5]陈志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6(6).

[6]王磊,肖安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5(1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