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曾几何时,电影院放映窗口背后的世界是神秘的,多少次都想探头去一看究竟。而电影放映员更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可以免费看电影、可以看尽影院观众百态。而实际是,神秘“小黑屋”里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浪漫,那是寂寞与坚守并存的岁月。
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光荣退休不久的吴叶远,在苏州从事放映工二十余年,更是与电影打了一辈子交道。起初,他是电影公司的检片员,“检片”在胶片时代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影工业开始滑坡,看电影的人少了,吴叶远就职的电影公司也不复存在了,于是,他应聘到了大光明影城从事了三年电影放映工作。2007年,苏艺影城开始筹备,吴叶远就来到了这里,并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到了退休。
事实上,吴叶远一路走来,算是见证了中国电影工业由盛转衰,再到后来井喷式发展的全过程,也经历了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在整个苏州来看,这样的电影放映老行尊,不多见。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从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开始了解“放映师”这份职业的。电影中,主人公多多从小就爱看电影,特别是放映师艾佛特所放映的。多多在电影中找到了童年的乐趣,并立志成为像艾佛特一样的电影放映师,多年后,事业成功的多多未能“如愿”成为放映师,但那段跟着艾佛特学习电影放映的日子,却始终记忆犹新。
生活自然不是电影,放映了二十余年电影的吴叶远没有那么感人的故事,有的是在小窗口背后的辛勤付出。
现在的观众,早已习惯了数字电影,但实际上,数字时代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2008年以前,整个电影业还是以胶片为主。吴叶远告诉我们,以前的胶片总共有四种规格——适合流动放映的8毫米、16毫米,适合专业电影院的35毫米以及70毫米的特殊规格。“当然啦,规格越大,电影放映的效果更好。”
虽然胶片时代已成往事,但念旧的人们对于胶片的向往与怀念依然存在。吴叶远介绍,在胶片时代,电影发行公司给到的拷贝需要提前挂到机器上去,放映员需要两台机器换着放,一台机器放完后,另一台机器接着放,间隔的时间要计算好。从片盒往外拿片子时,如果不注意胶片就很容易散落。若散落,因为静电染上了灰尘,对整个电影放映的质量都会有影响。
“放映是一个精细活,对胶片的把控,能看得到放映员的真本事。”电影,在吴叶远他们专业人士眼里,是用“一部”来形容的,“本”则是指其中的一盘胶卷盘,“一本差不多是20分钟,也就是一部长120分钟的电影,会有6本。”
一部电影通常由两台胶片放映机轮流播放,放映前,放映员需要把胶片提前挂到放映机上,一本胶片快播完时,要随时准备好换片,“需要按照顺序一本本放下来,不能串、不能乱”。除了挂片的繁琐,胶片时代最让放映员头疼的就是卡片。一旦胶片卡在机器里或缠到一块,就必须及时剪断再重新粘贴。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胶片时代为了防止人家偷拍、盗版,在每盘胶片上都会有一个特殊的水印,“不像现在数字电影,查看水印需要特殊仪器,以前只要看拷贝的胶片就知道了,每个影院编号不同,一旦发现就能立马找到是哪里传出去的盗版,找到负责人也就方便了。”
90年代初,苏州看电影的人很多,那时候大光明、新华、大众,桃坞、开明、新艺……很多家电影院都是非常热闹的。而1995年,电影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这样的颓势一直持续到了新世纪。“2007年,我来到苏艺影城,那时候园区就只有我们一家电影院,市区也只剩下了大光明和开明两家”,吴叶远回忆,苏艺影城刚开业那会,真的是一票难求。“影厅新、观影环境好,很多市民都是慕名而来。”
从2008年开始,电影院在苏州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特别是在园区,电影院几乎成了每家新开shopping mall的标配。当然,市民的热情也是没有减退,特别是暑期,每个时段电影院里都是人头攒动。
以前总是羡慕放映员可以在小窗口背后免费看电影,而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看电影和放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看电影是一个安安静静欣赏的过程。而放映电影则要站在所有人的背后,通过放映窗去观察、监控,耳边只有轰隆隆的机器声。
吴叶远亲历了电影放映技术的几轮改革,电影的数字化,让过去装胶片、换拷贝的手艺操作,变成了如今指尖上的一个动作。
“最早的时候,一个放映厅需要三个放映员,两个人盯着两台放映机,还有一个人负责检片、倒片,到了数字时代放映员就大大降低了工作量,而随着技术发展,现在苏艺8个放映厅,只需要一位放映员在中控室盯着就行了。”
“要成为一名放映员,都必须通过放映员的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涉及声学、光学、电学等专业放映知识,甚至需要有一定的电工基础。”吴叶远强调,虽然技术改革看似让电影放映的机械操作简化了,但对放映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更高了。作为一名放映员,要保证每场电影放映的质量是好的,就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必须有能力判断影院的影像颜色是不是对的,声音有没有问题,如果产生问题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判断问题出在哪里。